专栏名称: 史事挖掘机
世界古代史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上下五千年故事  ·  孙思邈有个千古名方,专清体内各种的湿气、痰浊 ... ·  6 天前  
包容万象  ·  985和211有什么区别?学生的回答笑死了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史事挖掘机

袁世凯的1911

史事挖掘机  · 公众号  · 历史  · 2017-05-05 21:30

正文

关注本平台后,每天为您挖掘8篇历史史事

1908年11月14日、15日,大清最有权威的两驾马车,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相继死去。1909年1月2日,大清监国、摄政王载沣下发“袁世凯着即开缺回籍养疴,以示体恤之至意”的一纸诏书。如果不是10月10日的武昌起义,那么1911年对袁世凯来讲,根本构不成什么变数。相反,他垂钓洹上,守着1妻9妾,17个儿子和15个女儿,小日子逍遥自在,倒也不失为一种人生至乐。当初刚被罢官回家,甚至想出逃日本的惊慌失措早就不在了,家族不受牵连、自己安然度过余生的最低期望值也一直变现中,如此情形下,袁世凯还会有什么想法?


一般人会拿袁世凯这个时候的一些诗词说事,例如:


自题渔舟(其二)


百年心事总悠悠,壮志当时苦来酬。

野老胸中负兵甲,钓翁眼底小王侯。

思量天下无磐石,叹息神州变缺瓯。

散发天涯从此去,烟蓑雨笠一渔舟。


以诗言志,老头确实是个做事的人,并且格局不小。但是,谁让你大清王朝不争气呢?武昌起义居然让革命党鼓捣成了,革命军逼迫第二十一混成协统领黎元洪做军政府都督,并迅即拿下汉阳、汉口。朝廷迟钝,不知大限已到,10月12日,命陆军大臣荫昌率军赶往湖北镇压。荫昌不迟钝,知道自己玩不转,将指挥中心设在了离武汉200多公里的信阳。内阁总理大臣奕劻和内阁协理大臣那桐等大人物也不迟钝,知道荫昌玩不转,他们想到了袁世凯。载沣先是不同意,后来发现局势不妙,才于10月14日不情不愿地任命袁世凯为湖广总督,督办剿抚事宜。


袁世凯当然不干。一是出于必要的自尊,当年说我足疾,现在不说我足疾了?我才不陪你玩咧。二是深知革命党的诉求乃推翻清廷,走向共和。这个不好玩儿。三是列强已经不以清政府为唯一合法政府了,在黎元洪军政府的请求下,各国驻汉口领事馆表示,只要军政府注意保护各国在华利益,他们将严守中立。这个更不好玩儿。因此袁世凯对清廷回复曰:足疾没好呢,等好了再说吧。


这个时候的清政府,只有袁世凯这么一个选项,确实是一种悲剧。


10月20日,奕劻密遣袁世凯的亲密小伙伴、另一个内阁协理大臣徐世昌亲往彰德劝袁出山。袁提出六条件:第一,明年即开国会;第二,组织责任内阁;第三,宽容此次事变中人;第四,解除党禁;第五,须委以指挥水陆各军及关于军队编制的全权;第六,给予充足经费。袁要价并不高。老实说,政治理念还是他在任时的那个目标:君主立宪。


载沣跟菜市场讨价还价的娘们似的不情不愿,10月27日扭扭捏捏地加授袁世凯一个节制各军的钦差大臣职衔,但依然没有打动袁日,载沣连发四道上谕:第一是实行宪政;第二是迅速起草宪法;第三是革除亲贵,组织完全责任内阁;第四是大赦政治犯,开放党禁。综合起来,总算是承认了袁的六条件。于是,袁出山了。


有人认为袁世凯此时已有了逼宫、取而代之的打算。对此我嗅到了幼稚和阴谋论的气息——革命党摸着石头革命,袁世凯何尝不是摸着石头应对?袁1909年被赶回老家,他灰溜溜地服了,现在“稍息”了近三年,何来逼宫?他乐意,北洋乐意不?即使北洋乐意,皇族乐意不?南方各省乐意不?何况当时参与博弈的,远非南北两方,还有人家东西方列强呢。各国驻华使节一方面建议清政府重新起用袁世凯,另一方面向袁世凯明确表达了君宪的要求。所以,袁世凯不会、也不敢有逼宫之想。当然,袁世凯也不会没有自己的想法:利用此次政治危机,迫使清政府作出巨大让步,实现自己的立宪夙愿。


只是,时局比袁世凯预料的要复杂得多。



边打边谈


11月1日,袁世凯的政府军拿下汉口。革命党人惶恐不安,袁世凯却不打了,他有更明智的选择——11月2日,袁电告清廷:已停止进攻,并派人与黎元洪接触,希望和平解决。如果对方不予明确答复,将随时强攻。


事实上,早在10月19日,袁世凯就派幕僚、湖北籍人士刘承恩与黎元洪私下接触去了。黎元洪当军政府首脑是被逼的,他的政治理念当然是君宪,同时作为职业军人,他也知道湖北新军远不是北洋军的对手,所以他不反对和谈。问题在于,随着黄兴、宋教仁等革命党人的空降而来,湖北军政府内部已发生变化,部分革命党人甚至一度有让黄兴取代黎元洪出任大都督的想法。总之,黎菩萨并不是当家的主儿。


11月7日,刘承恩派人探底黎元洪。黎表示,一是担心清廷秋后算账,二是依现时情况,恐怕只有推翻清廷,重建新政府一路了。当然黎也清楚,新政府决不可以没有袁世凯,所以他表示,军政府随时欢迎刘承恩前来商谈。


袁世凯对黎元洪的答复不满意,但也没有强攻。一方面,作为政府军统领,他不能不顾及百姓;另一方面投鼠忌器——必须保护列强在武汉的利益,否则,即使胜了也没有好果子吃。另外,袁世凯南下的短短几天里,又有多省宣布独立,上海也被革命党人拿下,形势对政府越来越不妙。


经英国驻汉口领事说和,11月11日,袁派代表正式与革命党谈判。中心意思还是:清廷已立宪,革命目的已达,再延长战争,不但生灵涂炭,且恐酿瓜分之祸。革命党的意思就是:我们要推翻清廷,走向共和。


清政府也没闲着。11月2日,清政府授命袁世凯做内阁总理大臣,随后颁布《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这个比当年太后在位时的立宪节奏要强劲多了。问题是,有些迟了。


按照新的游戏规则,经资政院正式选举,朝廷重新任命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随后,袁世凯离汉,于11月13日抵京。14日,袁世凯接受载沣与隆裕太后的召见;清政府令各省派代表来京共定国是。15日,袁世凯授意杨度、汪精卫等在京组织“国事共济会”倡导南北停战,“发起国民会议,以国民之意公决之”。16日,袁组织责任内阁。


政府的立宪节奏没有打动革命党——能打动才怪。袁组织责任内阁的同一天,即1116日,黄兴分三路自武昌、汉阳反攻汉口,结果败得很惨。11月20日,袁世凯再派代表到汉口与黎元洪的代表会谈,表示清廷已发生很大改观,君宪肯定能顺利进行,大家再这样闹下去,一旦列强干涉,国家堪忧。但南方铁了心了,清政府早完早了,我们独立各省代表已经决议成立以武昌为中心的中央军政府,与北方扛膀子到底。


那就扛吧。11月21日,袁世凯加大对南方的进攻,11月27日占领汉阳(革命党死伤3000人),对武昌则镇而不攻,欲把革命党拉回谈判桌。以北洋军的实力,平定湖北当然没问题。可是独立各省能一下平定吗?如果引发大规模内战,列强再趁机加入,谁能承担得起?另外从技术层面来讲,江浙革命党已于11月23日发起南京之攻,南京岌岌可危,袁世凯也不愿意两面作战。


武汉革命党打了败仗,内讧了。11月27日,湖北军政府召集紧急会议,黄兴想放弃武昌,湖北革命党人张振武“眦裂发指,拔刀砍地”,大声疾呼“敢言弃武昌者斩”。黄兴遂提出到上海组织力量打南京,拍屁股一走了之。会后,黎元洪派人访美国驻汉口总领事顾临,表示愿意先停战,由南方诸省选出全权代表与北方代表谈判,希望顾临从中斡旋。30日,诸省代表在汉口英租界举行第一次联合会;袁世凯通过英国领事提出和谈要求,代表们同意了。


12月1日,袁世凯电令武昌前线停止进攻。这是袁世凯故意的让步。拿下武昌,技术上对袁世凯来讲根本不是个事,且革命党只会死伤更多。但革命党手里也有了胜子,12月2日,南京落入革命党之手。所以重开和谈说起来简单,做起来不易。而且,袁世凯和清政府将黎元洪作为谈判对象,可黎元洪和湖北军政府哪有约束独立各省的能力?何况革命党在占领南京后自信心爆棚,谈判的难度更大了。


12月2日,袁世凯在《时报》发文表明心迹:


余爱中国之民,较之共和党人主持急进者,有过之无不及。故我所兢兢者,在改革之实行。明知所担责任宏大,顾余非为名誉权利起见,但欲为中国恢复秩序,意在有益于中国,使无波折耳。故余仍望和议有成……余拟召集各省之人民,以研究此中国究应为何等政体之大问题……余之主意在留存本朝皇帝,即为君主立宪政体,从前满汉歧视之处,自当一扫而空之……余之志愿既如是宏大,必有误解余意者,或且受四方之攻击,事非不知之,顾余必不因稍受波折,遂更变余最高应尽之职。盖余之作为,盖为完全保护中国免于分裂计也。

我认为袁世凯是真诚的,并且是负责任的。他的意思,为了中国之大计,咱就不推翻清廷了,咱只谈立宪可好?


可南方各省不乐意。同天,各省联合会议作出决议:如袁世凯反正,当公举为临时大总统。12月5日,代表会议提出和谈纲要四条:第一,推翻清政府;第二,取共和政体;第三,礼遇旧皇室;第四,以人道主义待满人。并决定以汉口为议和地点,公举伍廷芳为议和全权代表,汪精卫、王宠惠等人为参赞,与北方议和。


南方代表开会的同时,袁世凯又向皇族做了大量工作,迫使清廷做出了巨大让步。12月6日,摄政王载沣引咎退位。第二天,隆裕太后对袁世凯发话:“余一切不能深知,以后专任于尔。”授命袁世凯为和谈全权大臣。袁委派唐绍仪为谈判总代表,严修(未行)、杨士琦为代表,杨度为参赞。12月8日,袁召集他们谈话,定下的基调是:“君主制度,万万不可变更,本人世受国恩,不幸局势如此,更当捐躯图报,只有维持君宪到底,不知其它。”“将来国民程度渐渐开通,懂得共和的真谛,再慢慢改为共和政体。”


共和总统


由于江浙革命党人和列强的要求,和谈地点改到了上海。18日,议和开始。20日,第二次会议,伍廷芳提出:今日人心倾向共和,若非承认共和,别无议和之法。唐绍仪表示了袁世凯的难处,但他本人倾向于民主共和,所以提出了一个折衷办法:开国民大会,定君主、民主问题;而国会一开,肯定是民主,这样,清廷易于下台,袁氏易于转移,军队易于收束……这实际上已偏离了袁世凯定下的基调,将所有事宜交由国民大会来决定。伍廷芳对国民大会能否通过共和议案并没有绝对把握,所以强调大多数国民、大多数省份都认为应该共和立宪,在此非常时期,就不必通过国民大会了,并强硬表示,如果北方不认同共和,就不必再谈。唐绍仪当然不敢贸然答应,表示将向袁世凯内阁和朝廷汇报、请示。


与此同时,由袁世凯的亲密小伙伴段祺瑞等北洋将领主导的私密议和也在进行中。发起人乃直隶陆军学堂总办廖宇春、第一军参议靳云鹏等。在他们看来,既然分歧的焦点是南军忠于共和,北军忠于袁世凯,那么,让袁世凯做共和总统,不就没有分歧了吗?在他们的努力下,南北双方于12月20日达成五项秘密协议,最关键的两条是:共和;先推翻清室者为总统。之后,靳云鹏奉段祺瑞之命北上谒见袁世凯。当袁世凯听靳云鹏说,段祺瑞也赞同他做共和总统时,感叹道:“将置余于何地!若欲使余欺负孤儿寡母,为万世所唾骂,余不为也!”“汝曹握兵权者亦复如此,我尚何言!但使我得有面目与世人相见足矣。”

袁世凯是装的么?不见得。之前,他的选项是清君立宪;现在,对方给他的选项是你自己做共和总统。前者,他自信自己将会因此美名扬天下,后者,他情急之下难免惶恐——一般人娶个媳妇儿还惶恐呢,遑论这是做总统,还是那种传说中的总统!


12月27日,唐绍仪提出国民大会公决方案。袁世凯奏请隆裕太后,经王公大臣会议讨论,同意举行国民大会,由内阁迅拟选举办法协定施行。南北和谈代表商定了国民会议代表产生办法,尽管明显不利于北方,唐绍仪还是接受了。


南北双方紧锣密鼓的同时,孙中山回来了。12月29日,各省代表在南京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宣誓就职,中华民国诞生。1月3日,选举黎元洪为副总统,且通过了各部总长人选,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袁世凯被噎着了。致电南方代表伍廷芳:正商议召开国民大会公决呢,你们怎么就成立政府啦?孙文还宣誓驱逐满清政府,这是啥意思呢?


伍廷芳回曰:俺们南方没有统一机关,组织一个临时政府跟你们有关系吗?请问清政府,既然国民会议尚未议决实行何政体,那它自己咋不立即消失呢?前面与你们约定,国民会议取决多数,然则一旦定为共和,你们清帝是否立即退位呢?


袁世凯被噎死了。这么玩,还要不要做朋友了?


清帝退位


1月14日,唐绍仪问伍廷芳,若清帝果真退位,则袁世凯做总统有多大把握?伍电告孙中山,孙回复曰:“如清帝实行退位,宣布共和,则临时政府决不食言,文即可正式宣布解职,以功以能,首推袁氏。”于是,袁世凯的大小伙伴都来了,要求袁痛下决心,当机立断,该出手时就出手,该逼宫时就逼宫!


袁世凯不为难才怪哩。政治理念上,他本就是君宪;实际操作中,清廷也让他做了总理大臣;道德伦理上,他一直是大清的忠臣能将……逼宫这事,你们站着说话不腰疼,可我呢?


1月16日,袁世凯奏请隆裕太后作最后决断,回朝路上遭遇了革命党人的暗杀。清室这才知道,人家袁总理也不易。


清廷犹豫间,南京临时政府不耐烦了,直接公开了所谓的最后五条件:第一,清帝退位,由袁知照驻京各国公使;第二,袁宣布政见,绝对赞成共和;第三,文接到外交团或领事团通知清帝退位布告后,即行辞职;第四,由参议院举袁为临时总统;第五,袁被举为临时大总统后,誓守参议院所定之宪法,始能授受事权。


革命党真损,直接把袁世凯搞成裸奔的节奏了。清廷宗社党急眼了,骨干分子良弼给袁世凯写信曰:“欲将我朝天下断送汉人,我辈决不容忍,愿与阁下同归澌灭!”


正紧张中,1月26日,革命党人彭家珍利用肉弹战术,炸死了自己,捎带着炸去良弼一条腿,两天后良弼也死了。宗社党再没人敢出头露面了。袁世凯的困境暂时解脱。

史事挖掘机


长按下面二维码2识别就能关注本平台


关注本平台后每天为您挖掘8篇历史史事

2月1日,隆裕命袁世凯与军民协商退位条件。几天之后,条件列出:清帝尊号仍存不废,以待遇外国君主之例相待;清帝暂居宫禁,日后移居颐和园,侍卫照常留用;清帝岁用四百万元,由中华民国给付;清帝原有私产由中华民国特别保护;其它方面,皇族与满蒙回藏各族也有相应的优遇与扶植。


2月12日,清帝下诏退位,统治中国268年之久的清王朝终于谢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