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作者:李嘉辰,邝允 ;
通讯作者:戴宏杰
通讯单位:斯坦福大学
论文DOI:10.1021/jacs.0c00122
本文报道了一种电化学合成的Cu
2
O/Cu催化剂,以及其在高压(1-60 atm
)
CO
2
环境中对CO
2
电化学还原反应(CO
2
RR)的催化表现。在交替的氧化还原方波电位下,Cu
2
O晶体实现了在Cu表面的定向生长;在高于45 atm CO
2
的环境中,水分解析氢(HER)的副反应得到了极大抑制。在该系统中,CO
2
转化为单一产物甲酸的法拉第效率(FE)高达98%,并且在20小时的全电解测试中,实现了最高55.8%的总能量效率和0.412 g/cm
2
的甲酸产量。该反应系统为CO
2
到燃料的高能效转化提供了新的思路。
由可再生能源驱动的
CO
2
转化为燃料的电化学反应有望
同时实现能源短缺问题和环境问题的缓解。然而,发生于催化剂电极和电解液的气-液相界面的CO
2
RR受制于有限的CO
2
供给,常常伴随着严重的HER副反应,难以实现高效的转化。高压CO
2
的反应环境是解决CO
2
供给问题的有效方式。在高压环境下,CO
2
溶解度得以提升,电解液中的活性CO
2
浓度随气压线性增加,从而实现对CO
2
转化的促进和对副反应的抑制。另一方面,铜基催化剂具有较高的CO
2
RR活性,但产物繁多,难以分离。本文利用交替的电化学氧化还原开发了一种Cu
2
O定向生长于Cu表面的Cu
2
O/Cu催化剂,实现了对CO
2
转化为甲酸的极高选择性。
1)利用高压CO
2
环境,实现了对CO
2
RR的促进和对HER副反应的抑制。
2)首次实现了基于铜基催化剂的CO
2
高效转化为单一液相产物,证实了Cu
2
O (111)对CO
2
高选择性转化为甲酸的重要性,并展现了优于In、Sn
、
Pb
等传统产甲酸催化剂的催化效果。
3)开发了适用于高压CO
2
环境的析氧反应(OER)体系。在高压环境下,镍铁氢氧化碳酸盐电极在氢氧化钾/硼酸电解液中高效稳定工作,实现了总能量效率高达55.8%的CO
2
RR-OER
全电解池。
4)高压CO
2
RR为电化学反应机理的基础研究和CO
2
转化为燃料的工业化实现提供了新的思路。
a,用于处理铜片的交替氧化还原方波点位,以及处理前后的铜片。
b,铜片在用于催化剂合成的电解液中的循环伏安曲线,展示了交替氧化还原过程中发生的反应。
c-h,SEM、EDX
、
XRD
、
STEM表征,展示了铜片表层Cu
2
O
的形貌、厚度、晶体结构。
a,用于高压CO
2
RR
以及相应产物收集检测的反应装置。
b,不同气力下,计算得到的电解液中活性CO
2
浓度以及溶液pH值。
c,不同气压下,-0.84 V vs. RHE下CO
2
RR的电流密度。随着气压升高,电流密度随之减小(1-45 atm),然后趋于平稳(45-60 atm
)。
d,使用0.5h-SW-Cu
2
O/Cu作为催化剂,在1 atm CO
2
环境中不同电压下的产物分布。
▲图3.使用0.5h-SW-Cu
2
O/Cu作为催化剂的高压CO
2
RR
。
a-b,45 atm和60 atm
下的产物分布。
d,不同气压下-0.64 V vs. RHE CO
2
RR甲酸和氢气的法拉第效率,显示了高压环境对CO
2
RR的促进和对HER的抑制(1-45 atm
)。
a-b,利用循环伏安曲线中镍的氧化还原峰偏移,计算得到高压CO
2
环境下阳极电解液的pH值。
d,5h-SW-Cu
2
O/Cu的稳定性测试,-1.04 V vs. RHE 下的20小时CO
2
RR
。
e,CO
2
RR-OER全电解池在30 mA/cm
2
工作电流下的总电压和甲酸效率。
本工作利用高压CO
2
反应环境和特殊设计的Cu
2
O/Cu催化剂,实现了从CO
2
到甲酸的高效稳定转化,为高效CO
2
RR
系统的设计开发和进一步的工业化实现提供了新的思路。
戴宏杰,斯坦福大学化学系
J. G. Jackson - C. J. Wood
讲席教授,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医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戴宏杰教授在物理、化学、材料和生物医学类的国际著名期刊发表论文
300余篇,
总引用次数超过
20
万次。戴教授在多个国际学术刊物上担任编辑和编委工作,是
Nano Research
的发起人和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