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龙语天下事
用质朴文字,记录时代脉搏;用历史视野,看世事沧桑;用独立思考,写原创文章。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Excel之家ExcelHome  ·  WPS表格中的几个新函数,简单又高效 ·  5 天前  
通信头条  ·  全移动17个先进集体,28名劳动模范,获奖! ·  6 天前  
Excel之家ExcelHome  ·  两个条件查数据,这些方法随你选 ·  6 天前  
Excel之家ExcelHome  ·  四舍六入、批量替换、正则提取,手搓透视表,W ... ·  1 周前  
Excel之家ExcelHome  ·  这些公式用得好,一堆工作等你搞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龙语天下事

“崇洋媚外”背后的生意经

龙语天下事  · 公众号  ·  · 2017-08-04 19:32

正文

编者按:

    昨天写完《战狼2》的影评,和几个微信上的朋友说起崇洋媚外的事。其实除了西方的舆论操控以外,鼓吹“崇洋媚外”还是一门巨大的生意。很多中国生意人,把这做成了一条产业链,这其中的套路,待我发一篇旧文,大家一起来品味一下。


很多朋友都问我,为什么中国制造已经相当强大,很多产业已经处在蓝星第一阵营,但是“崇洋媚外”的舆论氛围,还是那么浓厚?


仅仅解释为美国和西方的舆论战,似乎有道理,但是也不能完全解释得通。这些美国收买的网络大V和专家,外加一群水军,这些人数量总是有限,而且他们说的事情,常常被打脸围观,被当做跳梁小丑。


何况西方预言中国崩溃已经很多年,西方人的心理都快崩溃了,中国似乎还是一幅问题不断发展不停的样子。


关于崇洋媚外的问题,其实挺复杂,但是总结起来,就是下面几个主因(别的因素也还有,比如港台文化输入,不再一一展开):

 —— 改革开放大开国门以来,在80-90年代,乃至于到21世纪之初,中外产品差距还是很大,西方人在技术、产品、品牌、资源等等很多方面,对中国都是压倒性的优势,“外国人的东西就是好”,这种概念已经灌输给了整整一代人,这种年轻时代形成的心理惯性,其实不容易打破。


—— 西方舆论宣传,特别是美国的宣传,通过网络的蛊惑,大片的传播,文化产品的渗透,其精致的制作,心理上的灌输,无疑影响了很多人。时至今日,“好莱坞大片”始终还是电影票房的号召力。


—— 出国留学代理机构,海外卖房的代理商人,成为崇洋媚外宣传主力军,这其中掺杂着巨大的商业利益。


—— 豪华奢侈品的代理商,为了牟取暴利,也要费尽心思,把自己代理的国外品牌,比如豪华车、名表、名包这一些东西,品牌吹到天上。


—— 很多商人,在国外注册一家小公司,或者购买国外的一个小品牌,然后就大肆吹嘘自己是国外产品,卖高价不说,还顺便捧高国外设计,贬低国内产品。


—— 国内品牌的恶意竞争,还有不良商贩的偷工减料作假,让顾客对国产品牌,难以建立长久的信任。——这种状况近年来逐步得到了改善。

……

下面来一条条分析。


       【一代人的心理惯性】

       心理上崇洋媚外的惯性,在50-70后身上就比较多一些(只是理性讨论,并无年龄歧视,我自己也是70后),因为这一代人经历过苦日子,改革开放的时候,国外的各种好东西,目不暇接地涌进来。很多家用的进口产品,质量优良品质出众,这种强烈的反差,给很多人心理带来的震撼,可想而知。那些80年代有机会用上国外好产品的人,往往成为洋货的死忠粉,道理就是如此。(微信号:龙语天下事)


       在那个时代,如果有机会出国,国内外的反差,更会让很多人痛下决心,宁可在国外刷盘子洗碗也不回国(后来这些人对比留在国内的同龄人,估计肠子都悔青了)。


80-90后,这种状况才开始慢慢好转。现如今出趟国,对国外仍然艳羡不已的人已经很少,倒是大家开始集体吐槽“盛名之下不过如此”。(微信号:龙语天下事)


等到00后成为主角,艳羡国外好日子的人,就会越来越少。心灵鸡汤上天,难敌亲眼所见,就是这个道理。

 

       【西方的文化入侵】

西方投入大成本搞的舆论导向,也是崇洋媚外宣传的主要阵地。通过收买包装各种文人,贬低中国,褒扬西方,成为文化界软骨头风景线。凡是贬低中国的电影文学作品,就很容易获得西方人的青睐。不是给投资,就是给发奖。


更不要说各种西方各类基金会,使用资金投入的影视作品了,夹带私货不算,还暗含color geming配方。


西方文化传媒数百年的积累经验,又有长期的选举战心理学基础,对于如何引导群众心理,研究得极为透彻。


我们的宣传部门,面对西方同行,差距不小,任重而道远啊。


       【一切都是生意,一切都是忽悠】

出国留学机构,还有海外卖房的,自然要把国外吹成人间天堂,反正吹牛不纳税,吹死人不犯罪。于是各种精美宣传资料,各种动听感人口号,各种满嘴火车的嘴炮,把人世间所有的美好,都安放给了一个叫做国外的地府。


在这些商业机构的包装下,国外简直就是鲜花遍地,处处黄金,生活轻松,社会包容,和平安详…….


看看人家的宣传包装

网络上流传的种种国外心灵鸡汤,这些机构也是编写和传播的主力军,毕竟需要时时刻刻忽悠顾客,脑子里随时得把自己想象的美好,编成故事灌输给顾客。


这种留学代办机构和海外卖房生意,属于人盯人的生意,这就意味着很多高端人群要接受这种定向洗脑。——你总得相信国外比中国好,才会掏钱送孩子出去读书,或者在海外买房子。


基于这种生意的普遍性,加上这些人洗脑的专业性,对崇洋媚外心理的传播,还会在高端人群中,形成很大的影响力。

 

【装B高境界的豪华品牌】

国外很多豪华奢侈品要进入国内,就要寻找代理商(想独家自己卖,没门!)。而代理这些奢侈品牌的,都是国内有点来头的人物——一般人最多也只能干点海外代购,细节就不说了。


为了保护国内产业,针对奢侈品,比如大排量豪华汽车,中国都要征收高额的关税。奢侈品价格 + 高额关税 + 代理商暴利,就构成了奢侈品在中国奇高无比的价格。


怎么维持这种价格体系呢?那就必须从品味,品牌历史,奢侈内涵,装B加成,等等方面,赋予这些品牌高贵的属性。


高B格背后的生意经

所以无论是名表,名车,名包包,都被代理商吹捧到了天上。这种宣传,当然会连带着把崇洋媚外的心理,散播给了千千万万的群众。——买得起的可以炫耀,买不起的只能艳羡,追求的就是这种效果。


你还别嫌贵,越贵越稀有,B格就越高。看看,把崇洋媚外做成了奢侈品的B格,你怎么破?

 

【利用崇洋媚外心理打造的假洋鬼子品牌】

中国商人是世界上头脑最灵活的一帮人,既然大家都喜欢洋货,迷信洋人品牌。顾客是上帝,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商人们自然就会想办法满足大家需求——顺便多赚小钱钱。


很多公司在国外注册一家小公司,或者购买国外的一个小品牌(比如某个裁缝店的品牌),然后取个洋气十足的名字,什么奇诺,什么罗斯,总而言之,要沾上十足的意大利或者法国、西欧、北欧、英伦味道。接下来就可以大吹特吹,什么百年品牌,什么米兰大师设计,什么纽约时装周品牌。当然,顺便贬低一下国内品牌,也是必须的。


不光服装行业如此。连电子行业也这么干,当年央视315晚会,曝光了一个品牌——香武仕音响,其实是深圳本地产的音响,却包装成丹麦王国最高嘉奖,皇家哥本哈根的标志品牌。牛皮吹得过了头,东窗事发后一夜间声名狼藉,受到工商部门查处。


那只是曝光出来的,很多没有曝光出来的假洋鬼子品牌,其实已经是行业的潜规则,(之所以我一直没有写这个题材,人艰不拆,一个认识的熟人也干这买卖,具体就不说了)。随着这几年中国大量收购海外资产,这种假洋鬼子品牌不仅没有消失,而且还混进了不少半真半假的洋品牌(品牌在国外,资本家是中国人)。


你看到市面上的大部分小众品牌的洋货,其实都是中国人在玩。谢国忠先生就写过,五星级酒店里面的豪华雪茄专卖店,就一本正经地卖假的哈瓦那雪茄。


这些假洋鬼子们,为了推销产品,自然也很卖力地宣传国外如何之好,自己的产品又是如何正宗国外血统。


这些人在宣传包装上,还真的舍得花钱设计,洋气时尚的精美装帧,动听感人的宣传文稿——反正有暴利支撑,怎么都是合算买卖。


这些奸商的本来目的,就是用中国人崇洋媚外心理来赚钱。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又不断强化了这种崇洋媚外心理。加上这些洋化包装的产品,往往B格甚高,让很多人信以为真。


老外收买大V来忽悠你,你可能慢慢会醒悟,会识别,会警惕;如果是你身边的商人呢?他们潜移默化锲而不舍地推销产品,而且看上去产品的档次很高,B格也很足,你会拒绝吗?


只有国货品牌充分起来,中国制造变成优质产品的代名词,这股假洋鬼子的风气,才可能慢慢打压下去,这需要很长的时间。

 

【不争气的一些国货强化了这种氛围】

最后这一点,就和我们自己的品牌不争气有关了。


假冒的山寨产品

一方面,国内很多低端厂家,还是走山寨路线为主,看到什么好东西就拿来仿制,但是学艺不精,粗制滥造之下,只能靠价格战生存。各个厂家之间,又常常陷入恶性价格竞争,经常搞点偷工减料作假的事,让顾客对国产品牌,始终充满疑虑。自己的东西不好,崇洋媚外的思想自然就会滋长。扯起来话太长,就此打住。

 

所以,要消除崇洋媚外的心理,其实是一场持久战。除了文化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以外,还需要国人多做努力,特别是在产品方面做精做细,虽然崇洋媚外心理还在,但是中国人多半务实,只要国货争气,还是很有市场的,起码我可以开列一堆的单子:

—— 微信就比国外的WhatApp好用,万能的淘宝也好用。

—— 华为的手机,蓝绿阵营的手机,也卖得很火。

—— 家用电器的各大品牌,质量都很好,市场口碑也不错。

—— 高铁就比波音飞机受欢迎

—— 长城汽车,吉利博瑞,销量也不输给很多合资品牌。

——……


假日时日,崇洋媚外会慢慢成为过去的,我坚信这一点,正如我坚信,中国人是全世界最优秀的一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