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CS
欢迎点击上方“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订阅本公众号。
春来更见好花枝
庆2019元旦
绿柳未黄,梅英尚淡,又见一年更换。
犹记去年此时,两场活动开启了我们的2018年:一是与新华网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和上海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促进中心共同主办的“城市航拍日”活动,降临在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主展场;一是与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新闻与传播研究》杂志社和《现代传播》杂志社联合主办的“传播与中国”学术工作坊(第一期)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正式开场。以新传播技术体验城市传播,以切实的研究推动学术和学科创新,由此奠定了本中心全年工作的主色调。
就前者而言,我们分别走访浙江长兴、安吉的媒介集团;考察调研《人民日报》中央厨房;举办“新技术环境下IPTV用户行为与生活方式”学术工作坊;并在“切问近思半月谈”中开设“新时代媒体实践”专题,架起学界和业界的通道。《人民日报》高级记者、上海分社副社长李泓冰、阿基米德CEO王海滨、湖北广播电视台高级记者、纪录片导演张以庆等,受邀畅谈各自的实践经历和体会,并与我们就中国城市、传播等等议题做了深入的互动和对话。至于后者,即推动学术和学科创新方面,我们自己的主要研究方向,比如城市传播、新报刊史书写、数字人文和数据可视化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推进,研究成果在刊物以及不同学术场合得以展现,继续起着引领作用,学界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仅举一例,2018年11月底召开的“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除了特邀嘉宾和论文报告者,不请自到的各地宾客纷至沓来,会议室里至始至终是济济一堂气氛热烈。到了第二天下午最后环节的闭幕圆桌,人流不散反显更多。因座位不够,倚窗台而半坐者有之,靠墙壁而站立者有之,后到者索性就席地而坐,偌大一个会议室硬是层层叠叠高高低低,围聚得密不透风,室内的温度骤然间似也增高了数度。此景此情,使我们感慨不已也让我们感动不已。2018年,除了主办或参与新闻传播领域的学术会议,我们还受邀参加中国工程院、上海市政府、工业信息化部主办的“创新与新兴产业发展国际会议”,复旦大学中华文明国际研究中心、复旦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主办,美国斯坦福大学东亚语言与文化系、上海大学中国当代文化研究中心、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思南书局协办的“中国文学与文化研究范式新探索”国际学术研讨会,我们主持的“思想@媒介译丛”征集译者,竟有不同学科一百多人来报名应征,这些事例说明,中心的学术影响力在一定程度上跨越了学科边界。2018年,我们风尘仆仆,去德国、赴澳洲,参加报刊史和城市传播研究学术活动,研究成果得到国际同行的高度评价。同时,我们还见缝插针,走访了巴黎政大媒介实验室,达成了双方合作的基本意向,为未来研究方式的进一步创新打下基础。
新年伊始,我们同样是以两场活动拥抱2019年:先是与中国记协、解放日报社等共同举办主题为“伟大新时代·城市记忆”的首届“新概念融媒体作品大赛”,推动媒介融合的产、学、研合作。随后,第二期“传播与中国”学术工作坊将登临福州,与经过遴选脱颖而出的年青学子共同问学论学。顺便也借此机会告知大家,经过一年的反复讨论和修改,第一期工作坊上有三篇文章,我们认为达到了发表的水平,近期将向有关刊物推荐。我们期待着第二期的工作坊,同样能结出好的成果,由此激励并推动年青一代的学术进步。
新年虽未有芳华,春来当见好花枝。在2019年我们将继续努力,沉潜前行,使各方面工作能取得新的进展,以不负同道们的期望;我们也很乐意继续成为一个全国性的学术平台,敞开胸怀,欢迎更多朋友参与其中,以各种方式共同为新闻传播学术和学科建设出谋划策献心献力。
衷心感谢各位新老朋友对于我们的大力支持,衷心祝愿大家新年快乐,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