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小说之父儒勒·凡尔纳通过
《八十天环游地球
》告诉了我们信心与努力的可贵。今天进取的人类已把诸多不可能变为了现实。正像这几天引发热议的
Google Earth VR
,带上
HTC Vive
眼镜,也许我们只需要花上
8
分钟,就能快速环游地球,一窥这万千世界的精彩。
Google Earth VR
是基于
GoogleEarth
开发而来,收录了全球
5
亿平方公里的真实地貌,
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可让我们足不出户游览地球上的任一角落。
(当然目前版本应用中,除了预置的城市以及自然景观之外,真正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只是平面图,而且目前只支持
HTC Vive
头显设备)
在这里先不谈其背后巨大的数据采集量和
Google
是如何通过
Photogrammetry
照相测量法来实现建模的。下面把
聚美优品联合创始人戴雨森
的一段文字,分享给大家。除了对
Google Earth VR的真实
体验感触,更值得我们去思考的是,
VR
带来的信息获取方式和信息爆发式的增长,带给人类的改变:
“Google Earth VR
的实际体验,非常震撼。从太空轨道到曼哈顿街头,无缝流畅,真正的上帝视角。即程序设定好的一些场景建模(自然、城市等)从鸟瞰视角效果是很棒的。
当然还有很多问题,比如基于照片建模技术出来的模型还很粗糙,比如走在曼哈顿的街头,看到的都是奇形怪状的模型,只能远观不能细探。这也就是有网友说的买家秀和卖家秀区别的原因。没错,现在
Google Earth VR
还是最适合针对设定好的场景,从鸟瞰角度飞过。另外,物体的比例也有一些问题,哪怕开启
Human Scale
,看到的实际建筑等也比真实场景小了太多,很多震撼感无法体现出来。
然而这已经是从
1
到
10
的问题了。
Google Earth VR
完成了从
0.1
到
1
(从
0
到
0.1
是
Google Earth
的诞生)。
十多年前
Google Earth
出现的时候,已经给人极大的震撼。虽然只是在电脑显示器上呈现,然而第一次让普通人拥有全世界的高精度卫星照片,想去哪里就去哪里的自由,让我想起《三体
3
:死神永生》里面,进入高维碎块之后的普通人类,已经无法忍受普通三维空间的狭小。
之后
Google Earth
不断给自己增加新的内容,从街景照片,图像识别建模
+
人工高精度建模的混合,到
UGC
内容的叠加,等等。足不出户,我们对世界的了解能力越来越强。
而现在
VR
的出现,是适合
Google Earth
的终极形式。
Google Search
和
Google Earth
是我觉得可称为神迹的两个产品。一个让人能够触及无穷的信息、一个让人能够探索整个地球。人类感叹自己的渺小,大多是因为自己的认知受到时间和空间尺度的局限。虽然时间还不能倒流,但是空间上的局限正在被一步一步的缩小。每个人都能够面对整个地球,随意一点到达想到的地方,瞬间从太空人变成街上行走,自由探索。学生看到课本里的尼亚加拉大瀑布亦或是大峡谷,只需戴上眼镜即可立刻到达现场。倘若李白能够在
Google Earth VR
里漫游,又会写下什么样的诗篇呢?
当然,现在
Google Earth VR
也还有很多问题,然而这一定都是可以逐步解决的,随着技术的进步,解决起来会越来越容易。质变已经完成,剩下的只是花时间和计算能力去解决的量变而已。模型一定会越来越细腻,加上
Google
在
Street View
里面积累的大量实景、全景照片,在一个不远的将来,我们将具备真正的可以随意漫步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的能力。
作为
80
后,我们成长在一个信息科技的过渡期,我们仍然有着对童年信息和物质匮乏的记忆。然而对于这个时代出生的孩子们,检索全球的信息、来到世界每个角落,这一切都是那么的理所当然。世界观已经改变。科技真正让普通人拥有了在上一辈人看来几乎是无限的力量。然而这也会带来新的挑战:人之间的差别也会越来越大。如果我们定义人之间的差别是认知到的信息多少,由于大脑认知潜力实际上是巨大的,那么现在是从可能
1
到
10
的区别,变成了
1
到
100
的区别。古代的孩子拼命读书可能也只能读些四书五经的经典著作,而现在一个努力的个人,通过一台手机就能够拥有超过
30
年前美国总统的信息获取能力(是的,他也没有
Google
和
Google Earth
)。
然而我们真的用好这种能力了吗?其实绝大多数人都是抱着金元宝在讨饭吃。
当物质和信息极大丰富之后,真正的不平等,其实来自于人的内心,这是一个细思极恐的话题。”
精彩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