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会有人问,为何不善言辞的人看起来总是在吃亏?越是埋头做事,越是淹没不闻;越是饱含深情,越是孤独落寞。
很长一段时间,也会为自己生性内向、木讷寡言感到遗憾和难为情。
羡慕那些头脑灵活、伶牙俐齿的人,总能在任何场合将才华展露无遗,轻而易举地脱颖而出,成为众人焦点。
一直到后来才明白,
相比于如何开口,更难的是懂得缄默。
能言善辩的本事,固然可以锦上添花,却难免流于伎俩,若缺少智慧,反而容易弄巧成拙。
真正高明的人,并非事事看得清说得透,而是能看破也能选择不说破。
“言语不到千该万该,再休开口。”
不知明代哲人吕坤在说这句话的时候,是否想起东汉时期赫赫有名的才子杨修。
身为曹操的主簿,杨修学识渊博,锋芒毕露的聪慧让曹操都自叹弗如。
生性多疑的曹操担心遭人谋害,曾吩咐侍卫:“我梦中好杀人,但凡我睡着的时候,你们切勿靠近!”
一次,曹操在帐中睡觉,被子滑落在地,一名侍从上前整理,谁知曹操立即跳起来拔剑杀了侍从,然后继续回到床上睡觉。
次日,曹操醒来,假装吃惊地询问是谁杀了侍从。旁人禀告来龙去脉,曹操假装痛哭,命人厚葬侍从。
所有人都以为曹操果真是梦中杀人,惟有杨修看破真相,在侍从下葬时叹惜道:“不是丞相在梦中,是你在梦中啊!”
此言传到曹操耳中,令曹操见识了杨修的聪慧,也从此为杨修的命运埋下了祸机。
终于有一次,曹操屯兵多日,进退两难,看到厨师送上的汤中有鸡肋,不禁有感于怀。
正巧夏侯惇入帐禀请夜间口号,曹操随口答:“鸡肋!鸡肋!”夏侯惇便以“鸡肋”传令众官。
杨修听闻“鸡肋”二字,竟让随行士兵收拾行装,准备撤兵。
他对夏侯惇说:“鸡肋,吃起来无肉,丢了又可惜。如今进兵不能取胜,退兵又招人耻笑,在此地徒劳无益,不如早日回去,想必魏王是有心班师还朝了。”
此时曹操正心烦意乱,听闻军营一片嘈杂,一看士兵们都在整理行装,赶紧询问缘由。得知来龙去脉后,曹操大怒,当即以乱造谣言、扰乱军心为名,将杨修处死。
一代才子留名千古,不仅是因为他的绝顶聪明,更是因他管不好自己的一张嘴而无辜殒命,着实令人扼腕叹息。
杨修的命运正应了吕坤所言:
“言尽口说,事尽意做,此是薄命子。”
事事看破是聪明,看破不说破才是智慧,
至于杨修也只能算作徒有聪明而无智慧。
《周易》颐卦讲:“君子以慎言语,节饮食。”
言语、饮食都与口有关。在圣贤们看来,不管是修行还是养生,管住口都是至为重要的事。
吕坤说:“言出诸口,身何与焉?而身亡。五味宜于口,腹何知焉?而腹病。”
五味令人口爽,若放纵口腹之欲不加节制,就会伤害到身体。同样,
言辞到了口边不吐不快,若放任无遮拦,不顾场合
不计后果,贪图一时畅快,就必然意味着要付出与之相应的代价。
“人生惟有说话是第一难事。”
如果实在不善开口,那么不妨就做个简静沉默之人。既无损于人也无害于己,安安静静地储蓄智慧和实力,待到发用之时,再如停蓄之水一决不可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