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上午好,中午好,下午好,晚上好
点击上方胶卷迷俱乐部快速关注
Otus系列镜头是蔡司公司在传统ZF,ZE镜头已经不能满足新世代单反需求为背景下,完全重新设计,结合最新技术,并由COSINA制造的顶级单反镜头系列。它推出的时间要早于Milvus系列镜头,但由于制作标准过高,只推出了4枚。
Otus 55/1.4 2014年发售
Otus 85/1.4 2015年发售
Otus 28/1.4 2016年发售
Otus 100/1.4 2019年发售
这个系列镜头从开始发售已经过去10年时间。这四枚镜头虽然都是由COSINA代工的,但价格非常昂贵,依然是手动对焦,配备了尼康F和佳能EOS两种卡口。
在COSINA的宣传中,这些镜头是为了顶级光学素质,不惜一切代价制造出来的。
这个系列虽然看起来打破了蔡司的命名习惯,统一叫Otus,拉丁语是猫头鹰的意思,但实际上在镜头正面还是有传统命名的。
Otus 28和55——APO Distagon
Otus 85——APO Planar
Otus 100——APO Sonnar
而这些名字也揭示了这些镜头的属性——APO非球面镜头,俗称双A镜头。
双A镜头要达到复消色差的效果,必须加入足够数量的低色散镜片(不是加了低色散镜片就是APO,因为正常镜头里一定有色散比较低的镜片来做平衡),同时还要搭配非球面镜片,进而达到满足4000万以上像素传感器的画质需求。
双A镜头的重点不再是简单消除球差带来的各种问题,更是要把色散问题彻底性地解决。尽管2000年到2010年之间,佳能和尼康都推出过个别这类镜头,但受制于单反镜头的限制,全开光圈依然无法达到完美品质,尤其是全开细节和分辨率上不去。
世界上第一枚真正以极高画质为目标的AA镜头是徕卡在2012年推出的APO-SUMMICRON 50/2,这枚镜头是针对之前推出的黑白机设计的。由于单色传感器会带来更细腻的画质表现,对镜头分辨率也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不过,这是一枚旁轴镜头,要在单反镜头上实现这枚镜头的性能在当时看来是不可能的。而后来,尼康,佳能,索尼的素质能够冲上来,也都是在微单头上。
所以,面对徕卡镜头,蔡司自然不甘落后,而他们更是要挑战在单反上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既然如此,极其复杂的镜头设计,高质量的光学材料,就是必备的了。
28/1.4使用了13组16枚的超多镜片设计,其中非球面2片,低色散8片,它的整个后组8枚镜片里有6枚是低色散镜片。
这枚镜头的原始价格是62万日币,它的MTF如下:
这枚镜头作为28/1.4的超大光圈镜头,还是单反头,变形非常小。全开光圈竟然达到如此平稳的表现是让人感到惊讶的。由于28mm的自然景深已经很大了,景深外情况很少见,所以原则上没有必要把球差修正到这种程度,但蔡司还是一丝不苟地完成。在1.4光圈没有做到三线天顶(德国MTF的最后一条是40线,比日本MTF的30线的要求要高,线看起来会低一些),这个程度已经不得了了。
55/1.4使用10组12枚的设计,其中非球面1片,低色散6片。这是这个系列中第一枚镜头用料也不少。这枚镜头也奠定了这个系列镜头的设计逻辑,即为了克服单反的距离问题,以一个8枚5组结构作为基础,仅在最后使用非球面,而再设计前组。
这枚镜头的原始价格是42万日币,它的MTF如下:
首先,不能用这枚镜头比徕卡的50/2AA,因为这枚镜头的光圈是1.4,设计难度要更高。而且这枚镜头的MTF在1.4级别标头里已经算是神一级的表现了,实际上现在的大部分1.4级别的标头素质都没这么好。
乍看之下好像Otus的MTF也不是天花板,别忘了,微单天花板MTF大多是2.0,甚至是2.5光圈镜头,1.4这样已经不得了了。
对比一下11枚9组,2片非球面的徕卡SL 50/1.4的MTF:
下面则是蔡司Milvus 50/1.4的MTF,这枚镜头用到8组10枚,1枚非球面4片低色散,结构标记也是Distagon,但没有标记APO。
显然这枚镜头在1.4的能力要比Otus差不少,不过这枚镜头只有Otus价格的1/3。
85/1.4使用9组11枚的设计,除了8枚结构外,前组只有3枚镜片,但都是低色散镜片。整体镜头是1片非球面,6片低色散。
85/1.4是人像头,在摄影中使用相当广泛。这枚镜头的原始价格是49万日币,超过了所有日系85/1.4镜头,下面看看这枚镜头的MTF:
你要把这个MTF遮掉,很多人可能觉得这个1.4的MTF是4.0或者是5.6的。
最后是100/1.4,采用11组14枚的设计,1片非球面,9片低色散。这枚镜头是在MILVUS全部推出后才推出的镜头,也是整个蔡司在COSINA这里出的最后一枚镜头。
这枚镜头原始价格63万日币,是4枚镜头里最贵的,而且它的指标也很惊人,在100mm的口径上制作1.4的超大光圈,而且还保持着惊人的能力:
Otus系列镜头堪称蔡司新时代镜头的代表,然而遗憾的是如此高素质的镜头无法做成自动镜头,价格却极其高昂,这又不符合当前许多用户的需要。
Otus系列之后,蔡司降低成本,设计制造了MILVUS系列单反镜头,甚至还由这个8组结构衍生制造了ZM35/1.4。然而,这组镜头发布时,单反相机已经不可避免要被微单相机取代了,其实能够使用这组镜头的机身已经少之又少,尽管在之后还是有尼康D6,佳能1DX3的发售,但单反本身已经行至末路。
蔡司公司已经基本停止了民用摄影镜头的开发,他们否认退出市场的说法,但是否还会继续在COSINA的代工基础上推出新镜头就不得而知了。
而蔡司和COSINA合作的这20年里,Otus是其中水平最高的一组镜头,这组镜头仿佛也不那么重视经济价值了,只是为了告诉世人,蔡司公司始终拥有设计制造最顶级镜头的能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