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深焦DeepFocus
一份以巴黎为据点的迷影手册,提供欧洲院线与艺术电影的最新资讯和批评。同时,我们也是欧洲电影节和电影工业的深度观察家。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国电影资料馆  ·  俄罗斯喀山“中国电影日”启幕 ·  4 天前  
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  ·  开售丨戴锦华教授导赏系列之四十三《步履不停》 ·  5 天前  
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  ·  开售丨戴锦华教授导赏系列之四十三《步履不停》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深焦DeepFocus

VR动画片究竟有何神奇之处,去拾梦老人小屋串个门就知道了

深焦DeepFocus  · 公众号  · 电影  · 2017-09-05 12:08

正文

采访、文  |   淞可

编  |  PEPE



写在前面


2016年普遍被业内人士称为“VR元年”,而到了2017年VR产业可以说又进入到了一个“寒冬”。曾经热火朝天的VR公司也面临着倒闭和转行,有的则放弃了原创内容的生产转向市场B端。


有着74年悠久历史的世界三大电影节之一的威尼斯电影节在今年首次推出了“VR单元”,这在世界三大电影节上迈出了第一步,也昭示着威尼斯电影节的前瞻性和艺术性。这对VR行业内部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鼓励和机遇,在这之后,在VR原创内容的生产上或许能带来更多资本的投入。威尼斯VR单元的奖项设置也较为详细和专业,有强调故事性的、也有强调视觉的(沉浸感),也有强调体验的(交互性)。


在这次VR单元的竞赛片目中有四部华语作品入围,一部蔡明亮的影像作品《家在兰若寺》,另外三部动画作品分别是Sandman Studio的《Free Whale》、Pinta Studio的《拾梦老人》和VRtimes上海魏唐影视的《窗》。有幸提前在Pinta工作室看到《拾梦老人》,这也是我第一次体验PC端头戴VR的动画短片,我把这次观影的体验称作去“拾梦老人”的小屋串了次门。


VR与体验



现在市场上见到的VR设备主要有三种:一种是手机盒子的VR头显,这种是最普遍也是价格低廉的一种,它放映的视频主要是渲染好的VR视频,只是可以给观众一个可以360度全方位观看的体验。第二种是外接式的VR设备,可以将头显一端链接到电脑,有较好的用户体验,但相对条件要求也较高。第三种是一体机式的VR头显,它不需要链接电脑设备去操作,没有链接线的限制可以达到更自由、更强烈的体验感。后两者的VR头显所呈现的VR是即时渲染的,可以实现一种真正的沉浸感。《拾梦老人》就是这样一个即时渲染的VR短片,所谓即时渲染就是它会根据你的目光所及和走到的地方来计算、呈现画面,而不需要去跟着导演设计的故事应该发生的场景,你可以有自己的选择。


影片的开始是一个无人的深夜,在一个立交桥上,路标指示牌被街灯照得明亮,我先是抬头仰望夜空然后环顾四周发现真的没有什么人,只有一个失落的男子垂头丧气地走下车。我并没有将目光一直注视着他,我依然看着桥上的路牌想感受夜的宁静。这就是VR的选择性,你可以不用去刻意注视着主人公的一举一动,它会有更多的选择性。



随后的场景是立交桥下面,小狗罗小卡和一个背着箩筐的老人出现在画面,小狗活蹦乱跳,声音由远及近的设计也让人感觉身临其境,感受到小狗的可爱,增添了画面的趣味性。《拾梦老人》的画面并不会有太多的移动,交互性也不是很强,有人说VR电影会带给人一种眩晕感,但在《拾梦老人》一幅幅场景和镜头的转接中你会觉得很舒适。直观上,可能也是老人和小狗一静一动的人物设计上为画面运动做了平衡。


老人捡起年轻人丢下的吉他,放进娄匡,我再次抬头仰望,发现上面是刚刚看到的路牌。原来看似两个故事的场景其实是在同一空间,一上一下,这把吉他也就是刚刚垂头丧气的那名男子丢弃的,我因为在开片注视的是路牌可能没有看到年轻人摔吉他的动作,但后来,我还是能从细节上发现故事的衔接,并没有影响我对故事的理解。这也是现在很多VR短片在剧情上的特点,他们想让观众有互动、有体验,但又不能忘记这是一部影片,最终还是要跟着导演的引导看完这个故事,如果太过追求交互可能就会有偏向游戏的危险。


从剧本到视听呈现



也是因为VR动画的刚刚起步,《拾梦老人》的故事很简单,没有加入到对白,也没有很强的交互,是一个很温暖很治愈的童话般的故事。导演米粒说这是他在大学本科时候就想好的一个故事,当时的想法很简单,就是年轻人会遭遇挫折,希望有个老人能捡起你的梦想帮助你继续前行,但后来觉得梦想丢了也是有理由的。


就像剧情里的那个男人他可能是迫于工作和家庭的压力放弃了他的音乐梦想,但最后结局上导演并没有选择让老人再把这把修好的吉他交回男子的手中,反而是交给了他的女儿。可能有的东西错过了就真没有办法再次拾起,梦想也是这样,传承反而会是一个很好的结果。说起VR剧本的可能性时导演米粒也说到因为VR是交互的所以在呈现多线索、多结局的故事是有可能的,但VR也不是只能做这种,《拾梦老人》就是很传统的叙事,想在单线的叙事上尽量铺一些可以给观众带来“惊喜”的点。



交互在《拾梦老人》中也可以很好的实现,比如在最后的一场戏中,当老人把废弃的物品都修好变成礼物后,导演完全可以通过一个指引让观众走到礼物面前去摘下礼物并打开,但这样观众很有可能就沉浸在拆礼物的乐趣中而忽视掉老人变身成一个圣诞老人的过程。这样对之后剧情的理解还是会陷入到疑惑,所以《拾梦老人》在创作上还是希望观众能多感受、体验其中剧情。


《拾梦老人》在视听语言上也有一些突破,在观看VR动画之前我还好奇VR短片的每个镜头是怎样衔接的,后来看到《拾梦老人》中的很多转场是通过黑场、淡入淡出、舞台剧、跳接的方式。在表现立交桥下废弃的小屋时导演用跳切的剪辑技巧体现了时间的概念,实现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变化。观看城市街景和进入老人的小屋是我印象最深的体验,城市街景我可以从废弃的工厂一边眺望到繁华的楼群,从楼房的设计可以看出是以北京为背景,还可以看到远处《中国新歌声》的广告牌,据说这也是vr短片里的广告招商。



进入老人的小屋我仿佛从一个观众变为一个客人,我会看到火炉,写字台,椅子、门帘、木质楼梯等等,这是一个十分温馨的小屋,小狗随着老人转来转去,有时当老人走过来会不自觉地移动步伐给老人让路。当看到老人和小狗日复一日的去捡拾别人的梦想、修复梦想时内心会有种说不出的温暖,再加上影片的背景音乐一直伴随,很容易就被感染到。故事本来就很暖再加上VR沉浸的体验,会觉得温暖就发生在你的身边。



关于导演米粒


当问及导演从《再见表情》到《拾梦老人》为什么会一直做这么暖心的风格时(我觉得这与导演暖男的形象也有很大关系),工作室的人透露导演的下一部作品就有很大不同,会是很燃的热血片。从《再见表情》到《拾梦老人》技术上其实也是有很大进步,《再见表情》其实是一部伪VR,它是渲染好的一个全景视频而《拾梦老人》就更为立体、更让观众沉浸其中,Pinta工作室未来也会在技术上做更多的突破,做更多沉浸感和交互式的实验。



在和导演米粒的交谈中我发现他是一个有点木讷又十分有趣的人,与我所想象的做VR技术的人不同,他说他从一开始在北航学习数字媒体、CG动画时就不是一个追求技术的人,相反这些只是工具,是他想呈现某种东西的途径。米粒从毕业入行到现在制作VR也算见证着中国动画一些现象级的影片,像《魁拔》《大鱼海棠》、《大圣归来》、《摇滚藏獒》等等都负责过重要的环节,一路上经历过一些坎坷也推动着他向前。


前些日子看到相关报道说《拾梦老人》的老人形象取材自成都评书人李伯清,我以为这其中有什么情结,米粒听了很简单地回答:“其实是记者问我创作上会受到家乡的什么影响吗?关于老头我印象中熟悉的就只有两个,一个是李伯清,一个是我爷爷,但最后他们写了李伯清,没写我爷爷,我也不知道为什么”(笑)。




结 语


VR的出现既是前沿的也是历史的,前沿是在于它对视听语言的改变和突破,它可以改变观影习惯,改变观影思维,从剧本创作到镜头设计都会是一套全新的语言,这样去想它带给人们的兴奋感和1895年卢米埃尔《火车进站》时的新鲜感是相似的。同时VR也是历史的,一方面它的发展很早就开始了,另一方面笔者也认为它与电影史上爱迪生的电影视镜形成互文,仿佛VR的出现再次让人们回到那个影像私体验的“镍币影院”时代。


VR目前的发展也十分迅猛,在欧洲MK2公司率先做出VR影院的尝试,改造部分影厅对观众售票,北美部分IMAX公司也在运作,中国地区的VR推广也会从商场转向影厅,当市场逐步打开相信更多的VR原创内容会出现,也会有更多的观众切身体会到VR的不同体验。最后,也期待华语入围的这四部VR影片都能展映成功,有所斩获!



- FIN -


欢迎查看往期精彩内容


艾玛纽·丽娃考里斯马基阿莫多瓦霍夫曼

Kogonada泽维尔·多兰黄惠侦张大磊

爱德华多·卡萨诺米兰拉·坎农诺金敏喜

刘健杨城铃木清顺容光荣张佑振

费比西国际影评人协会主席Ailn Tasciyan

阿彼察邦于佩尔法哈蒂拉夫·达兹

李丹枫西川美和戈达尔

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龙先生


欢迎为深焦口碑榜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