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获》长篇小说2024冬卷
1981年8月,《收获》莫干山笔会留影,前排:巴金,吴强;后排左起:水运宪,张辛欣,孔柔,汪浙成,徐钤,李楚城,叶蔚林,李小林。
2024年4月27日,水运宪重访莫干山,水运宪回忆说:1981年《收获》莫干山笔会期间,巴金先生晚饭后经常在寓所露台与后辈作家们聊天。艾玛
摄
汪浙成(左)与水运宪(2024年4月)
追忆莫干山笔会上的巴金
编者按:
1981年,巴金的《随想录》写作进入第三年。与此同时,短短三年之间形成的新时期文学,虽经风云变幻,仍然生机勃勃。1981年8月,巴金来到莫干山,住进夷白楼,与来此参加《收获》笔会的青年作家们为邻,时常倾听他们各抒已见。这该是这位文学前非与新时期文学年轻一代作家群体最直接、最无隔阂、相处时间最长的一次相聚。[1]时隔多年,亲历者们的回忆依然温热生动。
[1] 《他就是一棵大树——追忆巴金先生》,作者李辉,《群言》2022年第4期。
这次谈话发生在2024年4月27日下午,《收获》编辑部与水运宪等作家重访1981年8月《收获》莫干山笔会旧址与巴金先生居所。谈话由《收获》杂志编辑吴越整理。
水运宪忆巴金:“怎么感动怎么写嘛!”
收获:今年是巴金先生诞辰120周年,我们想问您几个问题,留一点关于您和巴老交往的资料。
水运宪:好,好。谈谈这些是很开心的。这次谈话发生在2024年4月27日下午,《收获》编辑部与水运宪、艾玛、索南才让等作家重访1981年8月《收获》莫干山笔会旧址与巴金先生居所。谈话由《收获》杂志编辑吴越整理。
收获:请您回想,1981年,当您接到莫干山笔会邀请的时候,您是什么样的一种心情,创作正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状态?
水运宪:那当然是很激动的。我想想,是谁通知我来开会的?是李小林。李小林打电话来说,《收获》决定办一个笔会,请在杂志上发表过作品的作家和上海作协办公室的人员去莫干山,她于是动员巴老也去,散散心,跟作家们一起聊聊,休养一下,费用是巴老自己付的。湖南的作家,我是一个,还有一个,叫叶蔚林,他写了《在没有航标的河流上》,后来改编成电影《没有航标的河流》,吴天明执导,影响很大。我们俩一块儿过来的,先赶到上海集合,然后到了杭州,上了莫干山。我记得笔会的时间不短,有半个月以上。
收获:当时您是这一拨里年纪较小的作家吧?
水运宪:确实还年轻,三十三岁。但是呢,这不是我第一次见到巴老了,在那之前,他作为《收获》主编,拍板发表我的小说处女作《祸起萧墙》,整个地体现了巴老这种唯才是举、没有任何门户之见的大师风范。我第一次到上海来修改稿子,就很荣幸地见到了他。
收获:请您先说说第一次与巴老在上海会面的过程。
水运宪:写《祸起萧墙》的时候我还是工人,稿子是直接从工厂寄到《收获》编辑部的。在那以前我没写过小说,跟《收获》杂志从没有过联系,完全是自然投稿,属于“胆大妄为”。当时投稿的胆子为什么这么大?应该从我为什么写这部作品说起。这部小说触及了电力系统体制改革之初遇到的一些非常尖锐的问题。比如说,电力运行到底是实行集中管理还是分散由省市各自管理?我从小生活在电力部门,亲属都在电力系统基层担任管理职务,很早接受的观念就认为电力属于大工业大体系,一定要实行集中管理,统一调配。就跟铁路调度运行一样,必须整体布局,高度集中。好比从北京开往广州的列车必须得服从统一调配,决不可以经过哪个县就由哪个县来调度指挥。但是由于历史原因,当时电力调度权是分散在地方手中的,而小说里涉及的所有权改革的一些问题,自然就牵涉到了地方利益跟国家利益这一类相互矛盾的东西。而且矛盾还相当尖锐。我觉得这些矛盾不能回避,就用小说这种艺术形式作了形象的表达。这部小说将近十万字,当时属于大中篇,我自己写得惊心动魄、热血沸腾。当时社会上一些改革当中遇到的矛盾和阻力,我都把它们集中反映了。我非常自觉地运用了文学特有的、刻画人物形象的方式,自我感觉这篇作品的文学性也是很强的。完成后我觉得必须寄给心目中最好的文学刊物,《收获》。
收获:您当时已经是《收获》的读者了吧?
水运宪:我在“文化大革命”以前,就是《收获》的老读者,从上初中起就看《收获》。所以我当时想,要投就投给《收获》。很快我就收到了《收获》的回信,请我坐火车到上海来,有些修改意见要当面讨论。那是我第一次去上海——大上海呢!大上海原来给我的印象就是小时候看过的电影叫《霓虹灯下的哨兵》,十里洋场,繁华兴旺,中国的工商业发源之地。火车到了上海,是李小林跟她的先生祝鸿生到车站去接的,举了一张纸条——“水运宪”。然后就直接拉我到了电影里头看到的上海国际饭店……
收获:安排您住在国际饭店?
水运宪:——不是,国际饭店边上的体委招待所,条件也很不错了。关键是紧挨着国际饭店,一下就给了我一种亲切感,电影里看见过的,觉得很熟悉,南京路啊!住下后,第二天就到了巨鹿路675号《收获》杂志社,李小林跟我谈了编辑部对这部作品的一些看法和要求,我记录得很仔细,至今记得清清楚楚,一共有十六条修改意见。有些意见很简单,几个字改动一下,有些地方需要作点调整,我都记下来了。那天中午呢,就是李小林和祝鸿生两个人请我一起到“红房子”吃西餐。那也是我土包子第一次吃西餐,法国大餐。他们考虑得很周到,让我一个小地方来的工人领略一下大都市的这种气氛。我不记得吃的啥了,反正那个时候也兴奋嘛,吃饭时谈论的都是关于作品的问题,没太在意吃的什么。吃完饭我们刚出门,有个小车来了,接我们到武康路113号,小林说上她家里去。
一进院子,小林让我自己随便走走。我往小院的绿化带走去,看到那儿有一个小小的葡萄架或者是紫藤花架,我记不太清楚了,里头一个小桌子,有一位老先生坐在那里看报纸。我也不知道他是谁,走过去一看,才大吃一惊,唉呀,这不是巴金先生吗?巴金老的照片我是多次看到过的,但真的不敢相信那就是他、他真就出现在我面前了。后来李小林忙完走出来了,给我介绍说这是她爸爸。巴金姓巴,李小林姓李,怎么是巴老的女儿呢?当时我的确狠狠地迷惑了一下,过后才知道巴老用的是笔名。可见我一个从底层走出来的小青工,的确太孤陋寡闻了。
幸亏巴老没注意我的肤浅,让我坐在他对面,和我聊了几句。他并不怎么说话,话语也十分简短。我记得他问我:小林跟你谈过了?我说是啊,提了一些意见,我都做了记录,一定认真修改。这个时候巴老说了一句最感动我的话,他说:你也不要完全听她的啊,她又没有你那些生活是吧?你觉得可以改的你就改一改,不可以改的就不要改了。就这一句话,完全颠覆了我过去对文学巨匠那种高山仰止高深莫测的刻板印象。
一位享誉中外的文学大师,竟然如此平易近人,而且话也说得实实在在。这就是我第一次见到巴老最深刻的印象。
(未完待续,全文刊载于《收获》长篇小说2024冬卷)
作者简介:
水运宪
男。专业作家。湖南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
个人代表作品《祸起萧墙》获第二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大型话剧《为了幸福、干杯》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首演,获全国优秀剧本奖;电视连续剧《乌龙山剿匪记》创全国收视纪录,荣获金鹰电视大奖。
2025《收获》征订
途径1:邮局订阅《收获》双月刊6本,邮局征订代码4—7
途径2:《收获》微店订阅,设立三种订单,赠送礼品帆布袋。出版一本快递发送一本。征订活动期间特惠包邮。
《收获》微店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