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每天一本书
”专栏系列连载的第
31
篇文章
大家好,欢迎打开
#每天一本书#
专栏,
每天花5分钟阅读一本书,每天坚持进步一点点!
今天要分享的书是——
《为什么佛学是真的》
本书作者,
罗伯特·赖特
,科学作家、进化心理学学者。
其实在美国有很多人在学佛,甚至可以说西方已经形成了一整套佛学体系。这本书就是在此基础上,用现代科学和进化心理学的知识,尝试解释一些佛学的概念和观点,去除了
“超自然现象”
的东西,比如六道轮回、因果报应等,只留下
“哲学”和“冥想修行”
的方法论。
01 “苦”从何来?
在佛学中,
“苦”
是一个很重要概念。当初
释迦牟尼
正是因为看见了
“生、老、病、死”
四种“苦”之后,才决定开始出世修行的,然后也才有了现在的佛教。
很多人都说人生苦短,及时行乐,但有些人则认为苦短正是为了磨炼自己的心智和提升灵魂,比如
稻盛和夫
就是这类典范,他在人生、工作和生活都在修行
“六波罗蜜”
——
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
,而且也因此获得了一定的成就和达到很高的境界。
对于苦,各说纷纭,有的说是因为执着,有的说是因为人生本身就苦,而有的说是幻象……而作者在书中提到,佛学上有相关依据认为“苦”其实是指——
不满足
。
从生物进化的角度,人活着的目的,就是传播自己的基因。而为了传播基因,人就要做各种事情,吃饭、睡觉、恋爱结婚、生子、社交、教育等等。
作者说,自然选择给人的心理做了
三个设定
:
第一,完成像吃饭、睡觉、恋爱结婚这些事,人们能从中获得快乐。
第二,快乐是短暂的。因为如果所有事都只做一次就能获得持久的快乐,那么人们就不会有动力去做第二次了。
第三,自然选择根本不在乎我们是否快乐,它只是把快乐当作诱饵,来使人来完成基因传播的目标。
从基因传播的角度来说,这当然是好事,但对个体来说,其实是很可悲的。人的一生永远在追求快乐,但是往往都是短暂的,我们觉得做某件事会很快乐,可是真正做了之后,又觉得很空虚——
这就是苦
,似乎我们永远都不会真正满足,因为无法满足,烦恼自然就会有,而很多烦恼其实都是在我们大脑运作机制下无中生有的。
佛说:人生充满了苦,而烦恼都是虚幻的东西。
02 关于冥想
作者把冥想大致分为三个派别:
第一个是
禅宗
。方法是思考一些公案,有时候搞些言语上的“机锋”,然后来个顿悟,比较适合诗人。
第二个是
藏传佛教
。方法主要是想象一些视觉意象,比较适合艺术家。
第三个是
内观
。也是作者经常在练习的冥想方法。内观要求做自己的观察者,尽可能客观地体察自己的情绪和想法而不加以评判。
内观冥想,不仅是为了
休息静心
,而且还能帮助思维变得敏锐
对事物更有洞见
,在精神上也能获得
更多真正的自由
。也因此,冥想在西方特别是美国知识工作者中非常受欢迎,比如谷歌公司就专门给员工设立了冥想室。
冥想的形式其实很简单:首先找个安静的地方,以自己觉得最舒适的姿势坐下来,然后开始专注于自己的呼吸,尽量不要去想什么,即便分心了也没关系,及时再把注意力专注在自己的呼吸上。
上面说冥想形式简单,但做起来其实一点都不简单。因为人的大脑在闲下来时是处于混乱且跳跃的,就像一群即将脱缰的野马一样,各种想法和情绪会不断地冒出来,包括正面的负面的。当然有些人会享受这个过程,因为往往能从中获得一些启发;但更多人则会很排斥,因为会胡思乱想甚至开始焦虑恐惧。
而冥想恰恰是要求我们去控制不去思考和分析,必须专注在呼吸上。专注呼吸本身不是目的,目的是练习
把握对自己大脑的控制权
。如果我们能专注很长的时间,将进入一个非常平静的状态,伴随着一种巨大的喜悦感。而且能坚持专注的时间越长,功夫就越深。
作者提到,冥想功夫从低到高,大概至少有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能够不受强烈感情的困扰,
把“自我”和各种感情剥离开
。更高的层次则是能把
自我跟各种想法
全都剥离开,真正做到专注呼吸,不想其他事情。
无论是强烈的感情也好、一般想法也好,我们的做法都不是压制或者扼杀它们,而是
承认它存在、允许它出现
,但是不受它影响。达到第一个层次,我们就可以自由选择想要的情绪,而达到更高的层次,就可以自由选择当下的思考,没有任何东西能打扰和控制我们。
03 关于“色即是空"
作者在书中提到,因为我们看到的这个世界中其实有很多东西都是虚幻的,一旦能认识到
世界是“空”
的,我们就能选择走出虚幻而不会执迷不悟。
有人认为“空”就是没有,世间万物根本就不存在,但作者说,大部分佛学学者比较认可的观点是,所谓“空”,并不是说这个世界的万事万物是空的,而是说我们赋予万事万物的
“内涵”是空的
。
作者举了自己第一次体验“色即是空”的经历。某次在一个冥想培训班学习,外边有很大的电锯声,传到教室里就充满了噪音,电锯声让人听着很难受甚至抓狂,但是作者使用了冥想方法:先接受自己“反感电锯声”的这个感情,然后审视它,此时电锯声虽然存在但似乎就没有之前那样带来负面感情了,到后面甚至还觉得电锯声挺好听的。
作者说,其实电锯声只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声音,我们之所以反感电锯声是因为它会给我们恐惧的联想,也就是我们赋予它的一个“内涵”。而自然选择要求我们对周围事物迅速做出好坏的评判才有利于生存,如果听见电锯声不反感,就太不善于躲避危险了。
心理学家
罗伯特·扎荣茨
认为,其实我们看任何东西都会自动赋予其意义。比如字母“M”,如果我们联想到麦当劳,会有一种亲切感,而联想到其他事物又会有不一样的感觉。可以说我们是
戴着有色眼镜在观察世界,这就是书中对“色”的解释
。
经常有人疑问:佛学是否会让人失去真实的情感、失去对生活的乐趣而没有了生活的意义了?
作者表示,其实恰恰相反,佛学是让人更自由地选择自己想要体察什么东西,
排除主观念头的干扰,才能获取更丰富的体验
。
我们每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都是希望自己能获得更多快乐和幸福以及更丰富的体验,而不是每天只是重复着一些事情还是自己不喜欢的,更没有什么乐趣可言了,虽然现实总是令人失望,但是对于我们每个人可以有选择的能力去摆脱不必要的“苦”,或者能做到苦中作乐,不断在生活中修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