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陳小剑
陳小剑,自律者、晨型人、多元思维模式践行者、...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国企业家杂志  ·  名创优品叶国富“开了一枪” ·  20 小时前  
高绩效HR  ·  清华大学DeepSeek使用手册,长达104页! ·  昨天  
中国企业家杂志  ·  苏宁再断三腕,张近东还能杀回来吗?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陳小剑

色即是空:用现代科学的视角解读佛学

陳小剑  · 简书  ·  · 2019-11-30 09:26

正文

每天一本书 ”专栏系列连载的第 31 篇文章

大家好,欢迎打开 #每天一本书# 专栏,

每天花5分钟阅读一本书,每天坚持进步一点点!

今天要分享的书是—— 《为什么佛学是真的》

本书作者, 罗伯特·赖特 ,科学作家、进化心理学学者。

其实在美国有很多人在学佛,甚至可以说西方已经形成了一整套佛学体系。这本书就是在此基础上,用现代科学和进化心理学的知识,尝试解释一些佛学的概念和观点,去除了 “超自然现象” 的东西,比如六道轮回、因果报应等,只留下 “哲学”和“冥想修行” 的方法论。

01 “苦”从何来?

在佛学中, “苦” 是一个很重要概念。当初 释迦牟尼 正是因为看见了 “生、老、病、死” 四种“苦”之后,才决定开始出世修行的,然后也才有了现在的佛教。

很多人都说人生苦短,及时行乐,但有些人则认为苦短正是为了磨炼自己的心智和提升灵魂,比如 稻盛和夫 就是这类典范,他在人生、工作和生活都在修行 “六波罗蜜” —— 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 ,而且也因此获得了一定的成就和达到很高的境界。

对于苦,各说纷纭,有的说是因为执着,有的说是因为人生本身就苦,而有的说是幻象……而作者在书中提到,佛学上有相关依据认为“苦”其实是指—— 不满足

从生物进化的角度,人活着的目的,就是传播自己的基因。而为了传播基因,人就要做各种事情,吃饭、睡觉、恋爱结婚、生子、社交、教育等等。

作者说,自然选择给人的心理做了 三个设定

第一,完成像吃饭、睡觉、恋爱结婚这些事,人们能从中获得快乐。

第二,快乐是短暂的。因为如果所有事都只做一次就能获得持久的快乐,那么人们就不会有动力去做第二次了。

第三,自然选择根本不在乎我们是否快乐,它只是把快乐当作诱饵,来使人来完成基因传播的目标。

从基因传播的角度来说,这当然是好事,但对个体来说,其实是很可悲的。人的一生永远在追求快乐,但是往往都是短暂的,我们觉得做某件事会很快乐,可是真正做了之后,又觉得很空虚—— 这就是苦 ,似乎我们永远都不会真正满足,因为无法满足,烦恼自然就会有,而很多烦恼其实都是在我们大脑运作机制下无中生有的。

佛说:人生充满了苦,而烦恼都是虚幻的东西。

02 关于冥想

作者把冥想大致分为三个派别:

第一个是 禅宗 。方法是思考一些公案,有时候搞些言语上的“机锋”,然后来个顿悟,比较适合诗人。

第二个是 藏传佛教 。方法主要是想象一些视觉意象,比较适合艺术家。

第三个是 内观 。也是作者经常在练习的冥想方法。内观要求做自己的观察者,尽可能客观地体察自己的情绪和想法而不加以评判。

内观冥想,不仅是为了 休息静心 ,而且还能帮助思维变得敏锐 对事物更有洞见 ,在精神上也能获得 更多真正的自由 。也因此,冥想在西方特别是美国知识工作者中非常受欢迎,比如谷歌公司就专门给员工设立了冥想室。

冥想的形式其实很简单:首先找个安静的地方,以自己觉得最舒适的姿势坐下来,然后开始专注于自己的呼吸,尽量不要去想什么,即便分心了也没关系,及时再把注意力专注在自己的呼吸上。

上面说冥想形式简单,但做起来其实一点都不简单。因为人的大脑在闲下来时是处于混乱且跳跃的,就像一群即将脱缰的野马一样,各种想法和情绪会不断地冒出来,包括正面的负面的。当然有些人会享受这个过程,因为往往能从中获得一些启发;但更多人则会很排斥,因为会胡思乱想甚至开始焦虑恐惧。

而冥想恰恰是要求我们去控制不去思考和分析,必须专注在呼吸上。专注呼吸本身不是目的,目的是练习 把握对自己大脑的控制权 。如果我们能专注很长的时间,将进入一个非常平静的状态,伴随着一种巨大的喜悦感。而且能坚持专注的时间越长,功夫就越深。

作者提到,冥想功夫从低到高,大概至少有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能够不受强烈感情的困扰, 把“自我”和各种感情剥离开 。更高的层次则是能把 自我跟各种想法 全都剥离开,真正做到专注呼吸,不想其他事情。

无论是强烈的感情也好、一般想法也好,我们的做法都不是压制或者扼杀它们,而是 承认它存在、允许它出现 ,但是不受它影响。达到第一个层次,我们就可以自由选择想要的情绪,而达到更高的层次,就可以自由选择当下的思考,没有任何东西能打扰和控制我们。

03 关于“色即是空"

作者在书中提到,因为我们看到的这个世界中其实有很多东西都是虚幻的,一旦能认识到 世界是“空” 的,我们就能选择走出虚幻而不会执迷不悟。

有人认为“空”就是没有,世间万物根本就不存在,但作者说,大部分佛学学者比较认可的观点是,所谓“空”,并不是说这个世界的万事万物是空的,而是说我们赋予万事万物的 “内涵”是空的

作者举了自己第一次体验“色即是空”的经历。某次在一个冥想培训班学习,外边有很大的电锯声,传到教室里就充满了噪音,电锯声让人听着很难受甚至抓狂,但是作者使用了冥想方法:先接受自己“反感电锯声”的这个感情,然后审视它,此时电锯声虽然存在但似乎就没有之前那样带来负面感情了,到后面甚至还觉得电锯声挺好听的。

作者说,其实电锯声只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声音,我们之所以反感电锯声是因为它会给我们恐惧的联想,也就是我们赋予它的一个“内涵”。而自然选择要求我们对周围事物迅速做出好坏的评判才有利于生存,如果听见电锯声不反感,就太不善于躲避危险了。

心理学家 罗伯特·扎荣茨 认为,其实我们看任何东西都会自动赋予其意义。比如字母“M”,如果我们联想到麦当劳,会有一种亲切感,而联想到其他事物又会有不一样的感觉。可以说我们是 戴着有色眼镜在观察世界,这就是书中对“色”的解释

经常有人疑问:佛学是否会让人失去真实的情感、失去对生活的乐趣而没有了生活的意义了?

作者表示,其实恰恰相反,佛学是让人更自由地选择自己想要体察什么东西, 排除主观念头的干扰,才能获取更丰富的体验

我们每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都是希望自己能获得更多快乐和幸福以及更丰富的体验,而不是每天只是重复着一些事情还是自己不喜欢的,更没有什么乐趣可言了,虽然现实总是令人失望,但是对于我们每个人可以有选择的能力去摆脱不必要的“苦”,或者能做到苦中作乐,不断在生活中修炼。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