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供图)
就是四十年前的这场高考,改变了我一生的命运。使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一跃出龙门,吃上了商品粮,拿上了城镇户口本,成为了一名国家干部。
>>>
人人都有故事
这是
有故事的人
发表的第
804
个作品
作者:
王继臣
原标题:鲤鱼一跃出龙门
又是一年一度高考时,看着孩子们秣马厉兵志在必得的劲头,我这个花甲的老人,不由自主地打开了我头脑中的收藏夹,点击回忆的文档,显示了我参加高考的点点滴滴。
(一)
四十年前,我参加了文革结束后恢复的第一届高考。记得1977年10月份,从收音机里听到恢复高考的消息,我还真是不大相信。
当时我已是高中毕业修理地球四年的正式农民。四年间,由于家庭出身是上中农,在那唯成份论的年代,推荐上大学没咱的份,参军当兵更沾不上边,只能在生产队干起粪坑,上海河当民工,交公粮扛布袋的所谓"十种人"干的苦重活。恢复高考,不讲出身,不论身份,人人可参加,无论是地富贫下中农子女,还是工农商学兵,皆可同坐一室,公平竞争。
我虽然自己心存疑虑,但又祈盼是真,这样好圆自己隐藏多年的大学梦。自己怕消息不准,又不敢打听,唯恐被别人笑话,说我异想天开,又按捺不住要试一把的冲动,便悄悄到公社高中缴了五角钱报名费,填写了高考报名表。大约在离考试十来天吧,我收到了到大陆村高中领取准考证的通知,这才半信半疑地领取了准考证,即使这样,还是使我兴奋地一宿没睡好觉。
就要参加考试了,总得准备准备吧。在抓革命促生产,变冬闲为冬忙,轰轰烈烈大搞冬季基本农田建设的12月份,生产队是不让请假的,我与队长好说歹说也只得到了七天假。
七天复习时间,既没复习大纲更没复习资料,有的只是《毛主席语录》,上高中时发的三机一泵(拖拉机、电动机、柴油机和离心式水泵)课本和《工业基础知识》、《农业基础知识》,连报纸都找不到。加之兴奋,复习也就在忙乱无序中进行。一会儿看看《工业基础知识》,一会儿看看《农业基础知识》,要不就背背毛主席的"三要三不要"最高指示,看看毛主席语录。
没有数学政治复习资料,借又借不到,想买也不知道买什么内容的书籍,于是跑了趟县城,到新华书店问售货员,她们也说不大懂,推荐我们买了华罗庚的《导数引论》,说是数学书籍,又推荐买了马克思的《资本论》,说是政治书籍。回来一看,华罗庚的《导数引论》属于高等数学类,根本就看不懂,而马克思的《资本论》则是政治经济学类,不管怎样,反正是有了书看,就囫囵吞枣、似懂非懂地进行翻看,就这样匆匆忙忙的过了七天,便忐忑不安、心情紧张地进了考场。那时的紧张不是来自高考压力,而是对真正恢复高考,择优录取心存疑虑,但能真正跨进考场,正式应试一回,也是非常满足的了。
河北当年的高考安排是:1977年10月恢复高考决策确定后,11月上旬召开全省招生工作会议,11月下旬报名,12月15、16日高考。全县共设多少个考点,不得而知。只记得我们大陆村公社的考生都要去唐邱考点参加考试。那时参加考试,不像现在大车小辆接送,家长朋友陪伴,我们金家庄约10几名考生,就像赶集一样,一起骑着自行车到唐邱参加考试。
77年高考我省自主命题,大中专一张卷,考期二天。第一天考语文、数学两门,第二天物理化学两门一张卷。40年过去了,考试的题目、考试细节都已淡忘了,只记得语文改错别字题有"漫天风雪,封住山,阻住路……"等句子,注音有"余意袅袅"、"踌躇"等,作文题目为《我将怎样度过今后的23年》和《园丁赞歌-记我最尊敬的一位好老师》,两题自选一题。但有两个细节我记的清清楚楚,永世不忘。一是考场纪律,二是监考态度。
当年,正是毛泽东时代,青少年所受的教育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是做毛主席的好孩子。第一次参加国考,我们不知道什么叫作弊,更没有那个意识。在那知识贫乏的年代,既使让带资料我们也没有。
记得当年考场设置是两人一桌,我和我村的魏素果同桌。因考生多桌子摆得相当密,前后左右考生的卷子,都能互相看到。每场开考前,监考老师都和现在一样宣布考场纪律,说是纪律其实就三条:不许交头接耳,不许互看考卷,自己独立完成。考试中间还有十分钟外出自由活动时间,老师特别强调自由活动时也不许说话。那时的我们真是天真无邪,诚实守信,为当毛主席的好孩子,答卷时只看自己的卷子,思考时眼睛都不往别处看,唯恐看到别人的卷面,甚至在场外自由活动的十分钟都严格遵守纪律,谁也不跟谁说话,更不谈考试事宜。
数学试题中有一题为证明恒等式,原题已记不清了,只记得等号右面为1,我证到sin2a+cos2a这一步就走投无路了,最终没做出来。考试完以后,谈及此题,当一同村考生得知我做的结果,不无遗憾地说那不是三角函数公式吗,sin2a+cos2a=1,你已经证出来了呀。在上厕所时,你怎么也不问我一声啊,我却说老师不让互相说话啊。现在的学生也许不信,三十九年前的考生真的就是这样天真诚信。当时考场没安装什么探头、电子屏弊装置、手机探测仪,况且,当时这些高技术还没问世,也没有各级领导巡视、纪检部门全程监督、监考老师异地交流等手段和措施,就凭着考生和监考的诚实和诚信,却创造了恐怕是有史以来高考考生最多,考场纪律最好的两个历史之最。
除却以上两个之最外,我觉得77年的高考还创造了监考宽松之最。当年,由于文革影响,又刚刚粉碎四人帮不久,全国知识贬值,人才匮乏,确是百废待兴,百业待举。邓小平为早出人才,快出人才,做出了恢复高考的惊人之举。当年,考务会议是否提示监考老师监场要宽,我不得而知,但监考之宽松,我是实地体验了的。
记得考物理化学那场,因理化一张卷,题量相对较大,到考试结束钟声响过之后,我还在答题。监考老师走到我面前,很和蔼地问是否会做,我的回答是肯定的。于是几个监考老师让我继续答题,而他们却静静地收集校对试卷,唯恐干扰了我答题。待全部试卷收集整理好,要密封装订时,才让我交卷,使我赢得了十来分钟的宝贵时间。就是这短短的大约十来分钟,对改变我一生的命运,或许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
如今高考,程序公开,时间透明,从报名开始,考试时间、科目、公布分数时间、录取分数线、各批次录取时间等等都一目了然,各科考试成绩、录取信息等从网上或手机即可查取,甚至可以申请查阅单科成绩。当年的高考规定考试成绩保密,分数不公布,由于当时没有电话、网络和手机等现代化的通讯手段,考试过后,我们就进入了没有任何信息的漫长等待期。
冬季天短,不知不觉的高考就过去了近半个月,节气已过冬至,小寒将至,天寒地冻,我热切期盼的心情也和季节一样,降到了冰点以下,每天懒懒地随着社员们上工干活,下班吃饭,晚上睡觉。
时间跨过1977年的门槛,刚刚进入了1978年,我就意外地收到好消息,元月上旬的一天晚上,我们全家刚刚开始吃晚饭,邻村镇邱的孟福兴突然来到我家,从大陆村高中给我们捎来了高考体检的通知。要求接到通知的第三天早八点,赶到县教育局参加体检。我村金家庄离县城30多里,早晨又没有班车,骑自行车需走两个多小时。母亲五点半掌灯为我做了早饭,匆匆吃过饭后就急急地上路,从金家庄到大陆村是五里地的土路,从大陆村到县城的二十多里地,也不是今天意义上的柏油路,而是比土路稍微好走的砂石路。
当时不像现在路上昼夜有人有车,我从金家庄到县城两个多小时的夜路,别说是人和车,就是连一条狗都没有碰到。冬季夜长日短,等我骑车赶到县教育局时还不到八点,太阳也才刚刚升起。教育局一工作人员看我冷的瑟瑟发抖,急忙给我捅开煤火炉让我取暖,又给我倒了开水让我喝,等到八点半左右,他们带我们进行体检。当时体检不像现在这样项目繁多,只是测身高体重,量量血压,听听心脏,做做胸透,很快就结束了。体检结果没让我们看,也不知道他们送到哪里了。
当时没有其他通信手段,只有信件来往,入学通知书是由学校寄给本人,公社里的邮递员都是将信件送到村供销社,由本人去取。体检过后,我每天都去村里的供销社瞄上一眼,目的是看有没有学校给我的来信,可一直没有下文。
好在已临近春节,我们认为或许是春节前人家混公事的忙,顾不上,索性再等等,看春节以后是否有信。1978年的春节过去半个月了,还是泥牛入海无消息,我的心彻底凉了,看来是上学无望了,母亲劝我振作起来,继续备考。
1978年3月初的一天,我终于等到了我梦寐以求的高考录取通知书,我被河北林专后更名为河北林学院(现在的河北农大)录取。当时上大学,须转移党团关系和粮食关系等,还要从家里拿粮食凭入学通知书到县粮食局供应点换取粮票,否则,到学校不能买饭票,就连铺盖等生活用品都得从家里带。
接下来我骑着自行车,到县城换取粮票,到公社、县里转移粮食关系,母亲则为我准备行李,一切办妥后,临近3月22日入学报到时间,有一件事使我们发了愁,我当时20岁,别说出远门,就是到县城也没有去过几次,汽车、火车更没有坐过,要独自坐汽车转火车到从来没有去过的高碑店,再由高碑店乘汽车到清西陵求学,家里实在的不放心。
还好,当时,我们三队在外给生产队副业跑业务的赵学敏正要出差,是他带着我从大陆村坐汽车,到石家庄转乘火车到高碑店,又把我送上学校接送新生的汽车,使我顺利到达位于清西陵的学校报到,并有幸与被习近平总书记批示誉为"时代楷模"、"太行新愚公"的李保国及妻子郭素萍成为同班同学。
(三)
由于文革十年动乱的缘故,我国从1967-1976年,中断了十年的高考。文革结束恢复高考的当年,集十年考生于一场,无论是考生数量之多,还是考生年龄悬殊之大,均创历届高考之最。
据全国资料显示,当年考生最大的已37岁(我们班有两名同学已为人父母),最小的也就14岁。全国参考570万人,录取27万人,录取率不足4.8%。我们宁晋有多少考生,录取多少,我不曾知道,也没资料可查。但据当年业内人士称,偌大的一个唐邱考点,只考上了我一个大学生和另一个中专生,此信息是否属实并不重要,但也从侧面反映了当年我县参考人数之多,录取比例之低,竞争之激烈的现实。
就是四十年前的这场高考,改变了我一生的命运。使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一跃出龙门,吃上了商品粮,拿上了城镇户口本,成为了一名国家干部。
(河北省宁晋县王继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