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介绍了自2024年年中开始,A股市场在调整中前行,跨境ETF高溢价的现象成为市场热议的话题。文中详细描述了跨境ETF市场的表现、双重分化特征、溢折率变化、资金流向以及炒作资金的行为。同时,也分析了ETF套利机制失灵的原因以及跨境ETF价格“失真”现象的合理性和未来走势。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跨境ETF高溢价现象
近期,跨境ETF成为市场热议的话题,尤其是高溢价现象。在全部138只跨境ETF中,有68只溢折率超过1%或低于-1%,显示出市场的热度。
关键观点2: 市场双重分化特征
本周跨境ETF整体表现呈现出双重分化的特征。一方面,标普油气ETF受到追捧,累计涨幅均在14%左右;另一方面,标普消费ETF冲高回落,累计下挫7.32%,位居跌幅榜首。
关键观点3: 溢折率明显分化
美股相关ETF普遍高溢价,而港股相关ETF则普遍折价。截至1月17日,共计57只跨境ETF出现不同程度的折价。
关键观点4: ETF套利机制失灵的原因
虽然ETF的套利机制有助于缩小二级市场价格与基金净值的差距,但在跨境ETF上,套利机制为何失灵?原因在于申购额度限制、换汇额度有限以及申赎成本不是实时可预期等因素。
关键观点5: 跨境ETF价格“失真”现象的合理性与未来走势
对于跨境ETF价格“失真”的现象,业内人士存在一定的分歧。多数人士表示,这种炒作本质上是一种资金游戏,最终会有人买单;但随着A股市场的回暖,跨境ETF的溢价率终将回归到正常水平。
正文
自2024年年中开始,A股市场在调整中前行,跨境ETF高溢价的现象成为市场热议的话题。从纳指科技ETF,到标普消费ETF,多路炒作资金汇聚其中,溢价率之高、换手之频繁,不断刷新市场认知。
本周,跨境ETF继续“霸屏”ETF涨幅榜,截至1月17日收盘,在全部138只跨境ETF中,68只溢折率超过1%或低于-1%。融资客全周净买入222只ETF产品,其中,对于4只ETF的加仓金额超过1亿元。本周,跨境ETF整体表现呈现出双重分化的特征。一方面,与前期普涨的格局不同,本周跨境ETF市场表现分化明显。两只标普油气ETF受到追捧,累计涨幅均在14%左右,全周换手率均超过3000%。国际油价自2024年底以来重回升势,布伦特及WTI原油期货价格近四周累计涨幅均在10%以上。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和洲际交易所(ICE)数据显示,截至1月14日的一周内,投机者所持布伦特和WTI原油净多头头寸增加27304手合约,至464730手合约,创近9个月新高。而前期受到市场资金追捧的标普消费ETF冲高回落,累计下挫7.32%,位居跌幅榜首。另外,多只前期表现强势的纳指相关ETF也均出现获利回吐。另一方面,溢折率呈现明显分化。Wind数据显示,截至1月17日,美股相关ETF普遍高溢价,两只标普油气ETF溢价率均在15%以上;而标普消费ETF在1月16日的溢价率接近40%,17日发布溢价风险提示公告并停牌一天。与美股ETF呈现高溢价不同,港股相关ETF普遍折价。截至1月17日,共计57只跨境ETF出现不同程度的折价,其中56只为港股相关ETF,12只产品折价率在1%以上。从融资数据来看,Wind数据显示,融资客全周净买入222只ETF产品,净卖出164只。其中,对于广发纳斯达克100ETF(159941)的净买入金额达到2.27亿元,对于华安黄金ETF(518880)、富国中债7-10年政策性金融债ETF(511520)、嘉实上证科创板芯片ETF(588200)三只产品的加仓金额均超过1亿元。从涨幅、成交额、换手率、溢折率等多个指标的变化,不难看出自2024年年中开始,跨境ETF出现异动,多路游资集结炒作。在此过程中,ETF的套利机制失灵,风险提示频发,但仍难以改变持续高溢价的状态。“明星”品种由前期的纳指科技ETF(159509),转变为近期的标普消费ETF(159529)。去年6月纳指科技ETF溢价率触及20%,成为全市场溢价率最高的跨境ETF。然而,自2024年11月开始,伴随着标普500消费精选指数的拉升,资金涌向标普消费ETF,其溢价率也迅速攀升,今年1月9日,一度达到51.82%,疯狂程度令人咋舌。Wind数据显示,在138只跨境ETF产品中,溢折率超过1%或低于-1%的共计68只,占比高达49.28%,远超市场整体水平。ETF产品的套利机制有助于缩小二级市场价格与基金净值的差距。然而,在跨境ETF上,套利机制缘何失灵?多路炒作资金为何敢于连续进行“溢难平”交易?一位不愿具名的ETF基金经理向记者表示,一方面,从美股标普500和纳斯达克100指数近两年的市场表现来看,赚钱效应显著,并且波动幅度不大,并未出现短线的显著回撤。国内投资者有借助跨境ETF投资海外市场的需求。另一方面,跨境类ETF存在申购额度限制。主要原因在于QDII类基金涉及到境外资产投资,需要将人民币兑换成外汇。而各家基金公司的换汇额度有限,因此需要控制每日的申购额度。这样一来,ETF的溢价套利机制就无法实现。另外,目前所有跨境ETF都采用现金申赎模式,但并不代表可以用现金直接换取份额,而是先由基金经理代为操作去购买成分股,再转换为ETF份额,申赎成本要等到基金经理完成代买卖操作以后才可以计算得到。由于申赎成本不是实时可预期的,因此跨境ETF的套利也会有一定不确定性,进而出现“溢难平”的现象。那么,近半年多以来,跨境ETF价格“失真”的现象是否合理?这种状态是否将延续?对此,业内人士存在一定的分歧,有观点认为,既然跨境ETF高溢价的状态已经持续了半年有余,那么就有其合理性和客观原因。在套利机制不能正常发挥作用的背景下,无论是溢价还是折价,反映的都是对于相关ETF所跟踪指数的预期。然而,多数人士表示,对于部分跨境ETF的炒作,本质上是一种“击鼓传花”的资金游戏,最终一定会有人买单;伴随着国内宏观经济政策的发力显效,以及A股市场的回暖,跨境ETF的溢价率终将回归到正常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