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月
17
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提保居民就业。在疫情冲击下,餐饮业、外贸出口型生产制造企业受到了非常大的冲击,航空、交通、旅游等服务型行业也受到了非常大的冲击。以纺织、服装、制鞋等与民生消费高度相关的中小型外贸出口企业大量企业订单暂停、生产暂缓,工厂被动停产,大量工人失业。
疫情爆发以来,就如何对冲经济下行,刺激消费,稳住经济的基本盘,各路经济学家、财经大咖等提出了不少建设性的意见,有要求放开房地产的,有要求给人民群众发放现金的,有呼吁继续降低企业负担的等等。当然也有不少经济学家反对大搞基建,喊着发钱,发消费券等等,认为国内消费占到经济
GDP
的比重大,要把消费刺激搞起来。
不可否认,消费确实受到了极大的冲击,疫情肆虐期间,老百姓都禁足在家,电影行业两个月来的收入几乎为零,餐饮业也是一个月左右的时间中收入为零。但我们要清醒的看到,消费是
GDP
中的一部分,但不是全部,关键还是要更大力度的挖掘内部市场消费,通过创造就业岗位,稳定居民收入,否则一次性的现金救助无法解决失业的现实问题,需求不恢复,订单不多起来,失业的还是失业。同时也要清
醒的看到,我们不能受到影响的消费力混为一谈。
国内的消费情况我们要着眼于富裕阶层、中产阶层、中低收入者、农民工等各个阶层。中产阶层以上的部分受到疫情的影响不在于其消费能力,而在于疫情全球肆虐,这一部分群体无法正常出行。如旅游消费、住宿消费、餐饮、娱乐消费等无法释放,这需要疫情缓解、社会秩序逐步正常后才能得到释放;而对于中低收入者、农民工群体等,该阶层的群体广泛,但普遍的收入、储蓄都有限,且大部分是一线生产工人、一线劳动者。在疫情冲击下,很多中小企业的生产无以为继,大量人员失业,这才是最需要解决的。
参考美国大萧条时期的罗斯福新政,我们认为与其发现金救助、消费券等,还不如以更大的力度推动国内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各区域经济体之间的交通基础实施互联互通,完善路网结构,多建设开发性的铁路项目,多修战略性的运输大通道,为未来经济活力的焕发生机,做好基本功。
中美两国比较,美国现有接近
25
万公里的铁路,而中国仅有
13
万公里左右,在铁路网络上,无论是从人口规模、还是国土面积等都差美国十万八千里。我们当前仅仅在高速铁路客运系统中暂时领先于美国,但是普速铁路,以及未来货运高速铁路系统等等建设空间非常大。政策层面要尽快推动沿江高速铁路、川藏铁路、京沪高铁二通道、西部陆海通道等加快落地开工,形成实物工作量,可以解决大量的农民工就业问题。据泽铁常年在建筑一年调研了解,建筑工人,稍有技术的泥瓦工日工资待遇都是
300+
、而扎钢筋笼的钢筋工也是按工作量每日有
200~300
左右的收入。还涉及到土方填埋、挖掘机械设备操作等等。
建筑业涉及上下游广泛,从砂石、水泥、工程机械设备、建筑钢材、沥青、其他电子电器设备等等,产业链十分广泛,而由国家层面的大力推动基础设施建设也必然导致相关的产业链获利,企业经营利润好转,从业人员薪资收入水平呈现较好增长,有助于工人通过劳动创收,有助于形成新的消费能力。以近几年来受益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例下的钢铁业,部分钢铁生产企业获得了较好的企业利润,拿出一部分利润用于奖励员工,如江西方大特钢,每年给员工发出几个亿的奖金,还慰问、关怀退休职工以及员工父母。
劳动是光荣的,从中美基础设施差距来看,无论是铁路还是机场,与美国差距甚远,现阶段应以大搞建设为主,而不是像美国政府发钱去解决问题。从中美民众差异来讲,美国人民储蓄意愿不强,消费享受意愿高,不像国内攒钱、储蓄意愿比较强,如果仅仅是发钱,发救助金,不去大搞建设,这些发放下来的资金,很可能在中低收入阶层以下,都会形成储蓄存款,而不能形成消费能力。而对于中产阶层,政策层面要通过发放消费券,鼓励汽车、家电等以旧换新,释放这一部分人口规模接近美国人口群体的消费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