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方寸邮缘
集邮知识,每日推送!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最高人民法院  ·  人民日报评论员: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勇担重任 ... ·  19 小时前  
新周刊  ·  苦等三年,这8.5分神剧终于回归了 ·  昨天  
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  ·  李永利院长赴铜梁调研人民法庭建设工作 ·  2 天前  
三联生活周刊  ·  25岁女演员之死:韩国娱乐圈的“男女有别”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方寸邮缘

邮市追溯:新中国邮市史上出现的4次热潮

方寸邮缘  · 公众号  ·  · 2020-01-31 12:04

正文

相对于货币历史的源远流长,我国邮票在近代方开始发展,至今已达一百多年。 而在新中国成立以来,邮票市场上曾出现4次热潮。

第一次热潮



建国之初,百业待兴, 集邮和邮市经历了由废到兴的过渡期。
1955年1月10日,中国集邮公司在北京挂牌开业,对活跃邮市起到了主导作用,且当时全国最大邮票交换场所在中国集邮公司的营业大厅。
随着“文革”开始,1968年中国邮政公司关门。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也是中国集邮和邮市浩劫的十年。

直至1978年7月,中国邮票公司恢复营业,中国的集邮事业和邮市方起死回生。


改革开放后,群众收入增加、物质文化生活改善、社会环境宽松、思想观念更新等因素影响下, 我国迎来了中国邮市史上的第一次热潮。


这次热潮在1984年的早春拉开序幕: 由1984年1月5日鼠票发行的“闹耗子”事件开始,后随着“仕女图”“牡丹亭”“第23届奥运会”等邮票和小型张的发行,人们更加疯狂的排队抢购。


至此,中国邮市史上第一次热潮形成。
随后,在1985年以及1988年到1989年期间,当年的邮票抢购因邮电部加大发行量,市价应声下跌, 第一次邮市热潮渐渐消退。

第二次热潮



九十年代是深入改革、扩大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年代。

同样,邮票市场发生了深刻变化,也引发了中国邮市发展史上的第二次热潮,即著名的“ 九一狂潮 ”。

这次邮市狂潮从1991年3月掀起,持续半年多的时间, 炒“猴票”早期JT票和型张、炒低档小型张、炒纪念邮资卡片等等。


在这半年多的时间里,入市者人数之多、成分之复杂、邮价上涨速度之快、幅度之大、邮品成交量之大、换手率之高,均属史无前例。

这股狂热还影响至海外,国际上也出现了中国邮票过热的现象,如中国香港、澳门,以及泰国新加坡等。

此次邮市降温的主要原因,依然是邮票发行量的增加。


最突出的是1991年9月14日发行的“赈灾”邮票,由原计划的1500万枚猛增到4000万枚。 邮票发行首日,一个全张由面值40元被炒到600元左右。 但真实的发行量传出后,价格急剧下跌并击穿面值。

到当年10月底,此次热潮成为强弩之末,回归正常。


11月9日,随着当时全国“四大邮市”之首的北京月坛邮市关闭,彻底加剧了全国邮市迅速转冷

至此,轰动一时的“邮市疯潮”终于结束,而这一次低潮又持续了6年之久。

第三次热潮



第三次在 1995年新年伊始,随着三张救市,持续运作,在新邮高开高走和人们期望值越吊越高的情况下,拉开了邮市爆炒的序幕。
1997年3月中旬,邮市爆炒到本次热潮的巅峰,无论入市人数还是资金数量、交易量均远远超过了“91年邮市疯潮”,邮市陷入了史无前例的“高烧”之中。
本次邮市热潮的分水岭也在此时出现,同时也是邮币卡盛极而衰的开始。


从3月下旬开始,“高烧”中的邮市出现疲态,随后便迅速降温。

各种邮币卡无一例外的急剧下滑,如“香港回归”金箔小型张,从500元跌到60元。 仅仅半年时间,邮市就完成了从峰顶到谷底的转换,其下滑的速度和幅度同样也是史无前例,也造成了大量邮迷的离开。
低迷两年后的一段时间里,管理层减少发行量并出台有利于邮市复苏等措施,然市场仍一路下滑。
2000年,管理层又一次效仿1995年发行了“三张”。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