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强老爸和他的学霸孩子们 」
这几天,十点君看了一本书,叫《宝贝,你们好吗:梁启超给孩子们的400余封家书》。
从书名就可以知道,这是梁启超写给他的宝贝们的家书。
关于梁启超,学过历史的人都知道,他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但是,你可能不知道,除却这些生猛的身份,他还是一位“超级爸爸”,他将全部九个孩子都培养成了一方牛人。
“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说的就是他们家。
长女思顺——诗词研究专家、中央文史馆馆员
长子思成——著名建筑学家、中央研究院院士
次子思永——著名考古学家、中央研究院院士
三子思忠——西点军校毕业,参与淞沪抗战
次女思庄——著名图书馆学家
四子思达——著名经济学家
三女思懿——中国红十字会对外联络部主任
四女思宁——参加新四军,从事宣传工作
五子思礼——火箭控制系统专家、中科院院士
一眼望去,都是超级厉害的人物。
当然,你可能会说,家庭基因好呗,老爸这么优秀,孩子优秀也无可厚非吧!但是,培养一两个优秀的孩子简单,把全部的九个孩子都培养成大才的难度,却是成几何式增长的。
那么,问题来了,在那样的年代,物质匮乏,社会动荡,梁启超是如何把孩子培养得这么优秀的?
或许,从《宝贝:你们好吗》中,我们能窥得一二。
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不管是自己做学问,还是教育孩子,梁启超把趣味看得极为重要。
他曾说:“凡人必常常生活于趣味之中,生活才有价值,若哭丧着脸捱过几十年,那么生命便成沙漠,要来何用?”
用我们现代的话来说,大概就是:人生要是没乐趣,活着也没啥意思了。
他鼓励孩子“一旦对某一方面感兴趣,你就会觉得像换个新生命,如朝霞飞虹,如新荷吐绿……”
思庄上大学时选专业,梁启超曾建议她学自然科学,弥补家族的空缺。但思庄尝试之后,发现兴趣不大,有些苦恼。
他便又赶紧写信道:“听见你二哥说你不大喜欢学生物学,既已如此,为什么不早同我说。凡学问最好是因自己性之所近,往往事半功倍……不必泥定爹爹的话。”
▲ 梁启超与次女梁思庄、儿媳林徽因在长城合影
梁启超常建议孩子多走多看,不能只专注于一门课业,要多体味生活带来的乐趣。
后来长子梁思成与林长民之女林徽因结婚,他们的蜜月游也是梁启超帮忙策划的。
“到美国后折往瑞典,挪威一行,因北欧极有特色……必须一往。由是入德国,除几个古都市外,莱茵河畔著名堡垒最好能参观一二……折入瑞士……再入意大利……”
▲ 梁思成与林徽因
作为父亲,梁启超虽然期盼孩子们个个成才,却又不希望看到他们因忙于学业而累坏了自己的身体。
在给长女思顺的信里,他一再告诫宝贝女儿,“功课迫则不妨减少,多停数日亦无伤。要之,吾儿万不可病,汝再病则吾之焦灼不可状矣。”
作业很多就少做一点,停几天也没有关系嘛,我的宝贝千万不能生病了,不然我会很心焦的。
爱,就要大声说出来
在情感的表达上,梁启超完全就是一个西方爸爸,直白而炽热。
他很喜欢给孩子起爱称。
长女思顺是“大宝贝”,次女思庄是“小宝贝”,三女思懿被叫做“司马懿”,小儿子梁思礼是“老baby”,他译成“老白鼻”。
后来孩子大了,经常不在身边,可是爱的教育不能少啊,于是他陆陆续续写了400多封家书。
▲ 梁启超家书手稿
这位“纵笔所至不检束”的文字豪杰在给孩子们写信时,总是柔情满满,甚至“肉麻”地表达他的感情。
你们须知你爹爹是最富于情感的人,对于你们的爱情,十二分热烈。
▲梁启超和梁思顺、梁思成、梁思永
有一次他喝醉了,写信给思顺,“宝贝思顺:晚间独酌醉了(好孩子别要着急,我并有恁么醉,酒亦不是常常多吃的),书也不读了。找我最爱的孩子谈谈罢。”
一上来就称“宝贝”,喝酒醉了就“骚扰”“最爱的孩子”,不愧是爱的教育的奉行者,爱的播撒无处不在啊。
给次女思庄写信,他一如既往地肉麻:“小宝贝庄庄:我想你得很,所以我把这得意之作裱成这玲珑小巧的精美手卷寄给你……”
这才是“秀恩爱”的最高境界啊!这样的爸爸,请给我来一打!
身教,比言传更重要
除却对孩子的忠告和建议,梁启超更看重的还是自身的榜样作用。
他时常教育子女,要能够抵御各种诱惑。“切勿见猎心喜,吾家殆终不能享无汗之金钱也。”
大概意思就是:不要见啥都喜欢,不是靠自己血汗换来的东西咱们消受不起。
▲ 看面相,就是一个正直的boy
他曾在袁世凯政府中做过官,凭才能和当时的地位,只要愿意违背自己的良心,每个月几万大银是不成问题的,但是他却不愿意,一生主要还是依靠稿费来维持生计。
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是梁启超教育子女最有力的手段。
▲ 梁启超书法作品
即使在梁启超过世后,他的孩子们依旧牢记着他的言传身教。
梁思成林徽因夫妇为中国古建筑竭尽终身
梁思忠在抗日战场上浴血奋战
梁思懿参加红十字会
九子皆出国留学,学成之后,一致回国报效祖国
……
或许,这就是我们敬重梁氏一家的原因。
在这个金钱至上的时代
总该有人提醒我们
什么才是真正的栋梁
-关于作者-
作者:十点君
来源:十点读书会(ID:sdclass)
你可能还喜欢
《魏晋,才是每个人该吃的春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