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国际眼科时讯
同步传真国际眼科时讯最新学术进展,为眼科临床、科研人员搭建一座与国际接轨的桥梁,及时介绍眼科领域在科研及临床领域中的国际最新进展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北京厚朴中医  ·  厚朴电子日历 | 早 ·  2 天前  
北京厚朴中医  ·  筑基十一期招生开启——学习中医、厚朴筑基 ·  3 天前  
安徽交通广播  ·  久坐引发腰部不适?快揉按这两个穴位! ·  4 天前  
安徽交通广播  ·  久坐引发腰部不适?快揉按这两个穴位! ·  4 天前  
北京厚朴中医  ·  厚朴电子日历 | 晚安 ·  6 天前  
北京厚朴中医  ·  《靈樞經》学习班今日上线 (徐文兵、左常波主讲)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国际眼科时讯

姚克教授谈白内障发展成果,论科学研究“内外兼修”

国际眼科时讯  · 公众号  ·  · 2018-11-15 17:56

正文


编者按 : “第二届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白内障与屈光手术年会暨大坪眼科研讨会”在渝隆重召开。本次大会汇聚包括香港、台湾等两岸四地30余名顶级眼科专家,围绕白内障和屈光手术相关的最新研究进展和热点问题等开展学术交流活动。


会后,《国际眼科时讯》有幸邀请到姚克教授,就白内障治疗领域最新科研前沿问题,如干细胞研究和基因研究等最新科研进展进行了专题访问。

我国白内障发展现状和趋势

姚教授表示,白内障和人工晶状体(IOL)这个领域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且技术越来越先进。2017年我国白内障手术已经做到了305万例。2013年姚教授就提出,从白内障的防盲手术应该逐步过渡到屈光性白内障手术,这是一个标志性进步。现在白内障治疗目标越来越高,治疗方法越来越精细。


首先,是手术切口的变化,这是最为直观的。姚教授已发表了相关研究成果表示,手术切口越小,术后散光越小,术后炎症反应也明显减少。


其次,屈光性白内障手术的发展促进了大量功能性IOL的出现,这是近几年进展极快的一个领域。如近几年Toric IOL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目前这是治疗散光相对安全可靠的一种方法。此外,由于人们对视觉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出现了多焦点、双焦点、三焦点及区域折射型IOL等。姚教授研究团队对不同功能性IOL矫正视力效果及术后视觉质量等进行比较,探索不同类型患者更适合的IOL类型。


另外,进展飞快的另一个领域是飞秒激光辅助的白内障手术(FLACS)。从2013年我国引进FLACS后,其手术量逐步增加。在浙江大学附属二院眼科中心关于FLACS的临床研究已经形成一个系列研究,目前为止已经发表了七篇有关FLACS的文章。


在FLACS优势方面,通过与传统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方式的对比,FLACS的安全性与之无差别,而在能量节省以及减少角膜内皮细胞损伤方面均表现出其优势;并首次在国际期刊 JCRS 上发表了FLCAS在硬核性白内障手术中的应用,可减少角膜内皮损伤、减少角膜水肿,视力恢复更快;在乳白色白内障手术中用于撕囊(CCC),成功率可达100%,该研究成果也即将发表。


而在并发症方面,姚教授研究团队也在 JCRS 上首次报道了,FLACS术后干眼症状较传统术式更为严重,强调FLACS围手术期干眼的治疗。此外,还有角膜切口不稳定性的问题。因为角膜曲率半径不同、年龄不同,因此FLACS的切口位置很难预测。该研究成果也属世界首次,也已发表于 JCRS 。这些研究发现提示,FLACS还存在着一些可以改进的地方,也促进了各生产厂家进行技术改进。目前,姚教授及其团队正在进行一项2000多例的大样本研究,为其安全性及可能存在的并发症提供大数据支持。


总之,我国的FLACS手术技术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巨大,也是我国眼科领域的一大特色。目前为止,我国约有一百多台FLACS手术设备,而且数量还在增加。


关于基础方面的研究进展,姚教授认为,主要是人工智能(AI)中在白内障核硬度、混浊度评级方面的临床应用,我国已有相关报道。今后AI也将是研究发展方向。此外,还有关于干细胞的研究。


干细胞在先天性白内障治疗中的应用

目前干细胞研究在先天性白内障治疗方面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广州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的刘奕志教授研究团队,将儿童白内障摘除后,干细胞再生形成了一个新的晶状体,这一研究在全世界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姚教授表示,事实上晶状体本身是存有干细胞的。目前比较关注的一个问题是,再生形成的新晶状体是否与自然的晶状体的屈光状态相同和是否能永久保持透明度。刘奕志教授及其团队为我们指出了一个方向,值得我们在今后投入更多的研究


未来研究方向:“内外兼修”

姚教授指出,自身存在的干细胞有可能再生为一个晶状体,也提示了一个有利的科学现象。未来很多工作均可围绕干细胞开展,譬如将干细胞植入晶状体囊袋后能否再生成晶状体等。这些研究有可能取代IOL。


浙江大学眼科中心已经成功完成了几乎与人类晶状体相同的体外晶状体再生,直径约3mm,且为透明的、具有放大倍率,并含有所有的晶状体蛋白,开创了世界先例。有了这种再生晶状体,如何将其在眼内再生也是未来的一个努力方向。


此外,将iPSC诱导分化成晶状体后,并可进行相关的发育研究、药物研究、基因研究等,如敲除基因后观察混浊晶状体是否可变透明,这也是目前正在进行的晶状体干细胞的研究。


最后,姚教授总结道,干细胞在晶状体中的研究主要包括体外研究和体内研究,目前体外研究已获得一定成果,考虑是否可将体外再生的晶状体技术应用于眼内。姚教授及其团队获得了中国科学院一个重大项目中的一个分课题,主题即为体内晶状体的再生。目前这个课题正在进行当中,姚教授表示,希望干细胞研究在近期会有更大的突破。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