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世成(1954— ),法学博士,上海海事大学法学院教授。1977年上海海运学院远洋运输专业毕业,1983年上海海运学院国际经济法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2007年华东政法大学法学博士研究生毕业。曾任上海海事大学党委书记、校长。
孙思琪:於老师好!我们平常都是上海话随便聊的,今天这么正式有点紧张。我是昨天临时接到的任务,想来想去还是先从张既义教授谈起,因为张老师是您的导师,我们现在关于他的了解实在太少。张老师是有很明显的日语特长的。
於世成:是的,他的外语是日语。
孙思琪:这方面在您当年跟他学习的时候,有没有感觉到和别的老师不一样的地方,或者说有没有特别的感受?
於世成:我是1977年留校当老师的,正式跟着张老师做研究生是1983年,那年开始张老师带研究生了,我就考上了张老师的研究生。1977年到1983年之间,我作为小年轻在教研室里当助教。张老师做学问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对基础的要求比较高,比如说基本概念、来龙去脉,经常跟我们讲必须搞清楚,不要似是而非。张老师的理论功底是很深的,这一点很明显。当时我国《海商法》重新开始起草的时候,他就参与到《海商法》的起草工作中。我后来参加《海商法》的起草工作,实际上跟当时张既义老师、尹东年老师有关。他们因为在比较早的时候就参与了法律的制定,后来轮到我们就有机会,在老先生们的带领下也参与。
张老师给我一个印象很深,就是对年轻老师循循善诱的那种培养。在我身上最突出的例子是什么呢?我1977年留校,然后隔了一年到1978年的时候,他就跟我讲,你原来对航运一点概念都没有,念书毕业,为了尽快地进入到专业领域里面去,他说你愿意不愿意到企业去实习一段时间。我当时没感觉,只是老师说的我都说好,我就说好的。他是怎么安排的呢?他自己帮我联系,就是现在我们叫中远海运集团,那个时候叫中国远洋运输总公司。中国远洋运输总公司里面有两位老前辈,其中一位老前辈姓顾,叫顾福田,那个时候就是老前辈,就是60岁左右的年龄。张老师跟顾福田讲,能不能带一个学生,刚刚留校当老师的。顾福田说没问题的。顾福田在哪里工作呢?他就在中国远洋运输总公司的代理处,这个代理处对外是中国外轮代理总公司,对内是一个代理处。他在代理处里面虽然不是处长,但是业务上他是把关的,就这么一位老人家。然后我就从1978年开始,在北京中远总公司里面,整整待了一年时间。这一年时间我回过来想,对我后来几十年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跟企业密切联系,产生了长远的影响。大家可以想,这种安排即使到现在,都是难能可贵的。到一个企业里待一年时间,因为那时候年轻,一个人单身,我就从上海到北京去了。在北京整整待一年。从这可以看出,我们老一辈的知识分子、老一辈的教授们,或者说那个时候的学科带头人,他们很注意培养年轻的老师,而且这种培养是结合着实践,专业理论和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这种对年轻人的培养方法,实际上在我自己慢慢也变成中年老师,也变成年纪大的老师,我对年轻的老师,也是有机会就跟他们讲,除了理论学习以外,要注意跟行业的结合,或者说我们叫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张老师给我的这个印象非常深刻。
关于怎么样上课,张老师对我都有很具体的指导。他跟我讲,备课要把你要讲课的内容、有关的材料,要烂熟于心。看材料看到最后,你心里对所要讲的内容,有很好的把握以后,你要能够做到把要讲课的内容浓缩成若干条提纲。到了讲台上,要能做到不要用讲稿,就是一个很简单的提纲,能够在课堂上讲课。我后来几十年做老师,其实跟他的这种教诲,具体的手把手的指导,有很大的关系。所以我后来无论是上课,或者说在学术交流方面,努力做到上讲台以前、去交流以前,把材料看透了,把问题都想透。真正到了现场,不要找讲稿。我现在对年轻老师,有的时候也是这么讲,你到课堂上,老是对着那个讲稿,下面学生听着觉得你没有自信,人家对你老师的信心树立不起来。特别是现在用ppt,我原来还没退下来以前,到教学楼去走走看看,我们有的老师离开ppt好像不会讲课了。我就感到要善于运用科学技术的发展,ppt本来是个好东西,但你讲课过去是念讲稿,现在变成念ppt,这就没有意义了。因此,张既义老师作为一个我的前辈、我的导师,实际上对我怎么样做好一个合格的老师,影响非常深刻。
编者注:上海海运学院1979年首次招收硕士研究生,国际经济法(海商法)是首批开设的5个专业之一,1981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成为全国首批有权授予法学硕士学位的专业。
张既义(1928—1990),上海海运学院国际经济法教授,辽宁辽阳人。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1年8月毕业于东北人民大学(今吉林大学)法律系,1955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研究生班,同年到大连海运学院工作。1962年调上海海运学院,历任教研室主任、系副主任和系代理党总支书记等职。长期从事海商法和海事国际私法的教学和研究。
图5 张既义教授和於世成教授合作发表的论文《论海商法的对象和适用范围》
孙思琪:下一个关于张既义老师的问题,他有一个很明显的研究方向,其实是他奠定下来的,但是因为他去世很早,1990年就去世了,就是海事国际私法。其实这个词跟他的日语特长也有关系,因为这个概念是来自于日本。
(编者注:日本学者山户嘉一于1943年出版了《海事国际私法论》一书,系汉字文化圈较早使用“海事国际私法”这一术语。)
后来我们有了脉络,不光是您,还有侯军老师、王国华老师,您还做过中国国际私法学会的副会长。那您对张既义老师在这个方面,包括为什么会对这个领域感兴趣,您是否有些了解?
图6 日本学者山户嘉一的著作《海事国际私法论》
於世成:应该说张老师在生前,他对学科最新的发展动态、最新的发展方向,一直很关注。他注意世界动向,一个很重要的途径,是通过日语,在上个世纪的七八十年代,对我们学校图书馆里面有关法律、航运经济、航运政策的日文杂志,他非常关注。可以这样讲,几乎每一期新的杂志来,他都会认真地去看。然后如果有好的文献,介绍给国内是有必要的,他就直接组织翻译。他的日文功底很好。我常常看到他,拿着一本杂志,就写下来了,写下来基本就这样了,稍微改一改就成文章,而不是说先写一个草稿再改来改去,不是的,老一辈的知识分子、老教授,他们文字的功底、法律基础的功底非常好。所以他的翻译基本就照着原版杂志,然后翻译,翻下来基本上就成章了。
(编者注:
张既义教授领衔翻译的日本海商法论著,可见本公众号往期推送:
历史 | 藤崎道好:海商法概论
;
历史 | 樱井玲二:汉堡规则的成立及其条款的解释
。
)
因此他那个时候看到人家日文杂志里面有介绍到,我们现在叫海事国际私法,就是张老师当时用的这个词,我们后来也一直沿用这个词。介绍进来以后,我跟张老师在一起讨论的时候,我理解当时张老师把这个叫作海事国际私法,实际上就是海事领域的法律冲突、法律选择问题。可能受日本的影响,他把这个叫作海事国际私法。这个在当时应该说是蛮前沿的。国内研究国际私法的人应该是有的,虽然跟国际公法比较起来,研究国际私法当时还是相对小众一点,但还是有一支队伍。问题是研究国际私法,或者研究法律冲突的队伍当中,把注意力主要放在海事领域里面的法律冲突、法律选择的问题,张老师在我们国家这个领域里面肯定是在前列。所以他当时翻译了很多这方面的材料。正好又开始招研究生,他就把海事国际私法作为一个研究方向。所以你们看那个时候招生的材料里面,我们有一个方向就是海事国际私法。发展到现在,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对外交流的增加,国际私法领域里面研究的人员越来越多,成果也越来越多,相应地研究海事国际私法,研究海运领域国际私法、法律冲突的人也越来越多。
图7 於世成教授发表的海事国际私法论文《“意思自治”原则在海商合同中的应用》
孙思琪:下面一个我想问的,就是於老师本人的事情。1993年到1994年您去荷兰的莱顿大学访学,上次纪念《海商法》实施三十周年的研讨会,我们听您讲了朱老怎么帮您的故事。我比较好奇的是,当时去访学的主要方向是航运法、航运政策?
编者注:2023年7月1日,上海海事大学举办“纪念《海商法》实施三十周年研讨会”,於世成教授在会上作了题为“《海商法》的回顾与展望”的特别演讲。由于会议在7月2日全天设置了首届中国海商法青年论坛,於世成教授特别在发言中回顾了当年朱曾杰先生对他的支持,相关发言内容如下:
今天这个会,我想来想去,还是把我原来想讲的内容有些调整。第一点,我为这次我们法学院、我们海商法研究中心安排的纪念中国《海商法》实施三十周年这样一个学术活动,点个赞。点赞的意思是什么?就是说我们把我们很重要的时间段,明天,把目光聚焦在40岁以下的青年学者身上。而且,我注意到,我们这次的聚焦有一个非同寻常的举措,就是以文会友,你提交论文,经过专家评审,认为你这个是言之有理,会议邀请你,并承担你的路费、承担你的住宿费。这个钱如果是资助今天到会的我们各位教授,应该的,你们已经是知名的学者。关键是我们这次同时还资助明天邀请的年轻的老师、学生,你还不是教授,你可能还不是副教授,你博士毕业,你可能只是讲师。但是我们既然请你来了,我们承担费用。我说的点赞就是为这个来点赞。这是我要讲的第一点,这样一种对年轻人的支持,是有眼光的。
因此,接着这个话我要讲第二点,实际上三十年来我们国家航运事业的发展、我们海商法的发展,也是一代一代年轻人走过来的。我们讲人才辈出,就是说一代一代的年轻人,在我们上面的老一辈的支持、扶持下,等到我们有机会支持别人的时候,我们也支持他们,这样才使得我们国家的海商法的教育、海商法的研究、海事审判等走在世界前列。
在今天这样一个特别的时刻,我愿意提一下我自己。刚才尹老师讲到了朱曾杰,我们叫朱老,在我们海商法界,他是一个神一样的存在,离不开他,我们《海商法》跟他是有很大关系的。今天我也提一下,本来我都不太愿意提这些事情。因为郭瑜老师正好在,郭老师一直在做这方面的历史记录。我在1986年的时候研究生毕业,论文答辩,也是这么热的天,7月份,朱曾杰教授专门从北京赶到上海,参加我那个小年轻的硕士论文答辩,记忆犹新。然后到1993年,那时候尹老师在系里面当主任,学校争取到国家教委的公派留学生的一个名额。那么按照当时的程序走,国家只是说你於世成到荷兰去,但荷兰的学校你自己联系。1993年的时候我39岁,海外的交往很少,我也不知道找谁。后来听说,因为当时我们1992年制定了《海商法》,之前八十年代我们得到了联合国对我们当时作为发展中国家制定《海商法》的支持,所以联合国有一笔资金、请了一批专家,支持我们国家制定《海商法》。有一个专家团队,这个专家团队的头儿,就是荷兰莱顿大学的Slot教授。我跟朱老讲,听说你跟Slot很熟,你能不能帮我介绍一下,让我到他那边去做访问学者。朱老二话没说,给我写了一个推荐信,给了荷兰莱顿大学的Slot教授。我就是这样,到荷兰莱顿大学去做访问学者的。从这两个事情我想说明什么,就是我们在年轻的时候,老一辈支持我们,使得我们有机会一辈子从事海商法的教学和科研。
图8 於世成教授在纪念《海商法》实施三十周年研讨会作特别演讲
於世成:实际上是这样的,我1993年公派访问学者到荷兰莱顿大学(Leiden University),后来我又到了伊拉斯姆斯大学,也就是鹿特丹大学(Erasmus University Rotterdam)。其实我开始去的时候,只模模糊糊地理解是研究海商法,就这么个概念去了。到了那边,Slot教授给我一叠材料,他说:Mr. Yu,你把那些材料好好去看一看。现场我没有翻,给了我,我就拿着,拿到我住的地方去看。结果我一看,我理解的海商法实际上在材料里没有,都是当时1986年前后的欧盟共同航运政策,最重要的是4055/86、4056/86、4057/86、4058/89四个Regulation,也就是欧盟的条例,关于公平竞争的问题,关于欧盟成员国之间沿海运输的问题,关于不公平定价的问题。比如第4057/86号Regulation,就是关于“unfair pricing practices”,也就是不公平定价。实际上就是把反倾销的那些法律规定,运用到航运领域来。然后Slot教授又给了我跟这些内容有关的一些论文,让我看。我看了以后就纳闷,这个好像跟我理解的海商法不是一回事情。因为在国外,你也不能随时见导师。我们现在已经习惯了,什么事情要约会,你不能随便见,都要约好。其实我们出去的时候,1993年、1994年那个时候,我们国内好像这种概念还比较淡。而那时是我见他的时候,他与我下一次见面的时间已经约好了,就是两个礼拜以后再见一次。我就用这两个礼拜,整天看这个材料,看完了以后慢慢有点印象,然后就再见Slot教授,再交流。
我后来就理解了,我们一般讲海商法,比如我们现在修改《海商法》,实际上是属于民事法律关系,或者按照意大利、希腊人的说法,这个叫private maritime law,私海商法,我们也叫民法特别法。其实还有一种叫法,即称public maritime law,公海商法。公海商法解决什么问题呢?不解决提单、租船合同,这是民事法律关系,它解决的就是市场准入、市场的公平竞争、反不正当竞争,就是讲市场管理方面的法律。我们国内实际上你可以把它理解为,叫航运竞争法或者航运经济法,从分类上来讲是公海商法。我实际上从那个时候开始研究公海商法,就是航运经济法。
所以我回来,我记得很牢,我是1994年11月份回来,回来以后发表的论文就是《论欧共体的航运竞争法》,发表在《中国海商法年刊》。先发这一篇,是1994年的,后来又发一篇,就是1996年的《关于欧共体对海运领域里不公平运价行为的探讨》。然后参加交通部的有关立法工作,当时交通部水运司曾想起草“航运法”,我有幸参与其中,我发现结合得还挺好。因为部里面实际上就是想制定市场管理方面的法规,这个跟我学的那些对得起来。
一直到现在,这个领域一直是我自己比较喜欢的、比较有兴趣的一个领域。我们国家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国内航运市场对外更加开放,在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下,实际上对公海商法的需求会越来越多。所以我也鼓励我的学生,比如说在我的博士生里面,或者我的硕士生里面,如果学生愿意选这方面的论文题目,我是积极鼓励他们写。一个已经毕业的博士施元红,她写的就是《我国自贸试验区国际航运市场准入制度研究》。所以这个领域里面,我们国家还是需要专家学者。如果年轻的老师,或者研究生,愿意选择这个领域的话,我感觉是值得做一点研究,国家也有这个需要。
编者注:Piet Jan Slot(1944— ),荷兰莱顿大学教授,主要讲授竞争法等欧洲实体法。
图9 Piet Jan Slot教授
图10 於世成教授的论文《论欧共体的海运竞争法》
图11 於世成教授的论文《关于欧共体对海运领域里不公平运价行为的探讨》
图12 於世成教授在上海海事大学指导的博士研究生施元红的博士学位论文
图13 於世成教授在华东政法大学指导的博士研究生蔡莉妍的博士学位论文
孙思琪:为什么我好奇呢?因为这个领域到今天在海商法中都是很冷门的。主要以航运法为研究方向的学者,除了您就是胡正良教授,还有郏丙贵老师,其他基本就没有了。包括您的学生,之前像蔡莉妍老师她也是这个选题。顺着这个我想问一个问题,您的博士论文选题也是《美国航运法研究》。我很好奇,2007年拿到博士学位,这个时候於老师已经校长当了好多年了,是什么样的动力让您去攻读博士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