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也许比较容易拿到投资,很多公司一拿到钱,就拼命做推广,砸声量,砸钱,砸认知度。这是创业公司在创业初期做品牌建设,常犯的错误。
砸明星,认为是快速提升。但是,中国的明星,同期代言可以从豪华手表到豆浆机,从快消品到快餐,新创品牌也请来用,钱是砸在自己品牌上还是明星上,是值得思考的。在品牌资产积累上,即便是成熟品牌用明星也面临着被明星反覆盖的风险,更何况是新品牌。
砸声量,认为越大越好。但是,假如产品是建立新的消费习惯,改变消费行为的话,推广需要和市场转换同步,不然很快会面临大声量,小转换率,微小的复购率这样的问题。 我们从预调鸡尾酒,生鲜连锁等等新品类里面见到层出不穷的走得太快,预先消耗品牌未来的例子。
耐心的中国初创品牌太少,所有的都奔着IPO去,品牌创始人缺乏初心,一心就是过几年卖掉,导致开始几年的品牌和组织建设薄弱,只有商业意图,没有愿景。这样的品牌在进入高竞争阶段,就到达瓶颈,被迅速消灭。
投资人手里的资金未必能投出去,好的项目不多,有愿景的创始人越来越少。 我们认为这是创业公司目前的缺点。 急,是一个非常不好的共性。
如果说比较有Supercell气质的,在国内比较成功的是腾讯游戏,他们的工作群的模式彻底颠覆了整个网游产业。他们采取内部自主研发和多元化的外部合作两者结合的方式,在网络游戏的多个细分市场领域形成专业化布局,《王者荣耀》《英雄联盟》《天天酷跑》等都取得良好的市场业绩。他们是以“为用户提供一站式在线生活服务”为战略目标,形成规模最大的网络社区。
十年前,网游市场的状态作为一个曾经的“暗黑”行业,网络游戏差点就走到失足少年少女、网瘾少年的那一端。当时虽然获利颇丰,但口碑较低。腾讯游戏采取了工作群制度(小团体)打破了传统的单一自主研发的模式,让产品跳出来成为品牌最强的影响力。这种模式对品牌贡献的价值,不仅产生了商业化上的成功。
在品牌建设上,它还包括为用户提供最好的游戏、为有理想的游戏人打造最好的游戏制作环境,同时也让互娱团队成员获得最好的回报(包括能力成长、个人发展以及个人收入的回报)。现在在中国大环境下,探索共创更加适合初创公司品牌的成长,包括组织建设、激励和管理模式。
我认为,初创公司还要不要做branding,问题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初创企业最好的品牌呈现方式就是它们的产品,这代表着它们的品牌存在的意义,“信仰”是品牌的灵魂,并应该融入到产品诞生过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