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爱乐之城》上映后,网上好评接踵而至。在下似乎不合时宜地发表了些不同的看法,结果遭到网友围攻,骂完来一句“拉黑不谢”更成了很多网友表达与我势不两立的标配。
这样的场景每个人都不陌生。
美国大选中,特朗普和希拉里的支持者都“作茧自缚”在自己的铁屋子中,选择性地接收对自己的立场有利的信息,而忽视对自己的立场不利的信息;
若不幸遇上明星出轨,但凡发表一句和主流言论不符的言论,很多网友就能追出三条街来对你围追堵截。
说起来不可思议,随着社交网络发展,信息进行着极速裂变,然而在信息越来越开放的同时,很多人却变得越来越封闭了。
大家只愿意接受与自己立场相符的信息,而非常排斥与自己意见相左的信息。
这一现象像极了大气中的“同温层”。
信息和空气一样也喜欢呆在和自己“温度”相同的舒适区中,而惰于进入与自己“温度”不符的层级。
然而,对同类的认同和对异类的排斥无时无刻不在强化着自己的执念,让我们变成一个越来越狭隘的人。
本文由LinkedIn原创,作者帝哲、王十三。
我时常对热点事件针砭时弊,也常收到女粉丝评论,大致是这样的:
我一直关注你,也特别喜欢你,但你这次的观点让我实在无法认同,果断取关。
我回:“你何时曾经喜欢过我,你喜欢的一直是你自己,你又何时关注过别人,你时刻都是在关注自己。”
大部分人上网都是来寻求认同,而不是为了互相学习。所以,每个人都用自己的喜好构筑着自己的“信息同温层”,并沉浸其中。
不少人见到为政府说话的就扣个“五毛”的帽子,见到抨击政府的就扣个“美分”的帽子。
这样兼容性太低的人,将其他的活法和观点装到他的大脑上就死机,所以他们碰见意见不合的人只会说“傻逼”。
我们在自己的“信息同温层”中维持着自家一亩三分地的太平,用一言不合就拉黑,来进行着自我价值观的防卫。
网络的发展没有击碎“信息同温层”,它便捷了人们寻找自己的同类。
当寻找同类变得简单,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不再害怕和意见不同的人决裂,反而使“信息同温层”被强化了。
在职场中,同温层同样不鲜见,群体迷思时常发生。
由于隔绝了外界咨询与分析,整个公司或者一个部门都会产生一种“领导说的这个方案对啊”的思维。
公司内部形成一个巨大的同温层,完完全全包裹住你的思维。
于是你对不同的见解不屑一顾,也对提出异议的人施加压力。
所以要么这个公司或这个项目运营得很好,毕竟凝聚力在那摆着,要么就是这个公司会倒闭,项目会打水漂。
没有思维碰撞的职场,是没有活力和创造力的。
在群体中不愿求异的思维,让我们所处的工作环境成为一个围墙,变成一个同温层,闭塞又停滞不前。
有些人可能会说,自己没有在职场,属于自由职业的行列,那肯定不会遇到群体迷思和同温层的情况。
其实不然,在这个时代,信息同温层让我们防不胜防。
大家可以尝试一下,不同的人使用互联网搜索引擎,可能会得出不尽相同的搜索结果。
我们所处的信息化社会,运用的搜素引擎是推荐算法。逻辑也就是根据我们平时搜索的习惯,推荐给我们可能会感兴趣的内容。
例如我们在亚马逊上购买图书,后台都会根据我们的浏览习惯推荐可能喜欢的书籍。
马克邓克尔曼写过一本《消失的邻居》,书中提到美国分化现状:
科技让人们快速连接到有共同兴趣的人,但也更容易躲避不同的兴趣。
你认为我们每天接触的网络,给我们建立了一个专属的个性化空间,但其实是把兴趣观点高度趋近的内容呈现给我们,这是一个心理同质化的过程。
美国《科学》杂志上有一篇针对1000万名社交媒体用户的大数据进行研究的文章,其结果指出,真正具有影响力的信息过滤器是用户自己。
是我们自己选择喜欢的,规避讨厌的,于是转过一遭后发现,自己还是在原地踏步。
我们看不到被删除的部分,盲点也全都变成了未知。
安东尼·唐恩斯的心理模型认为:人们把减少冲突的倾向放在逃避上。
所以我们不愿面对不同的声音,让自身的知觉、判断、认识符合公众舆论与多数人的行为方式。
处在这个同温层当中,我们竟然还有些满足。
说到底,还是心理上存在的惰性使然。
在同温层待久了的你,难道不好奇这个大千世界的真实魅力吗?
克服心理惰性,打破心理同质化,才能最客观地看待我们身边的风景。
首先,我们要逃离职场中的群体迷思,尝试从依赖型人格向独立人格转变,敢于做那个唱反调的人。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从原始部落到家庭中心,这种追根溯源的本质,决定了渴望被群体接纳的需求,这几乎是人的本性。
有了人性使然,所以做到这点并不容易。但是我们可以从现在开始尝试着,一点一点努力。
当我们加强人格中自我价值的部分时,会发现做好自己,比为了获得他人认可而盲目从众更加明智。
其次,我们要学会倾听与思考,不要让喜好和讨厌束缚住判断能力。
仔细倾听一下你不认同的那部分声音,用辩证的思维去判断可取之处。
在维护自己的小团体之余,也尝试着扩大自己的交际圈,与不同工作的不同领域的人聊一聊,没准我们可以发现更多没见过的精彩。
最后,为了走出同温层,我们多培养一些自己的爱好与兴趣,这样我们浏览与了解的范围便会扩大,信息渠道便会慢慢扩宽。
我们心中本身住着一个胆小鬼与懒惰鬼,让我们故步自封,在同温层中守着那块小天地。
其实有时候,打开心里的那道门,就能看到更美的世界。
毕竟如果你不出去看看,你会以为眼前的就是全部。
本文由LinkedIn原创,作者帝哲、王十三。
帝哲,知乎答主,微信公众号裸思(id:luosi-wx),《两性的战争》、《我想和中国的大学生谈谈》作者。王十三,初心客厅专栏作者。微信公众号:初心客厅心理疏导平台(id:xinlishudaozixun)。
你只愿意跟你观点相近的人做朋友吗?
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吧,今天的值班小编时三斤会及时来翻牌子哒!
LinkedIn欢迎各类广告品牌合作,发邮件至[email protected]获取更多信息。
长按下方图片,识别图中二维码,订阅每日必读的职场干货。
©2016 领英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