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产品犬舍
汪汪,汪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洞见新研社  ·  科技引领消费升级,九牧智能马桶全球第一 ·  13 小时前  
洞见新研社  ·  科技引领消费升级,九牧智能马桶全球第一 ·  13 小时前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  大厂晋升心得体会:流程、答辩及反思 ·  2 天前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  2年产品经验,被领导diss像新人,问题出在哪? ·  2 天前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  上手尝鲜Apple ... ·  5 天前  
91产品  ·  「美的M7PRO」扫地机器人整合营销方案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产品犬舍

机遇的泉眼,与创业成功者的退化之路

产品犬舍  · 公众号  · 产品  · 2024-10-31 09:15

正文

6 月在有知有行工作,走之前按惯例和孟岩 1V1,其中一个话题是 “灵感来自市场触点” 。

1V1 的时候,我着重提到一个观点:对机遇的发现,来自于最强的人与市场的密集触点。

这里有双重解读:

第一,“很强,强,普通,弱”,面对同样的信息源,不同 level 的人能观察到的深度,提取出来的信号是完全不一样的。普通和弱基本上无法从信息源中得到任何启发,只能做出粗糙的总结。比如我以前带运营的时候,月会上直接拉内容榜单现场分析,从不吃他们的二手总结,事实证明我能从 30-60 分钟的现场分析中获得多得多的信号。

第二,即便是很强,强这两个档位,发现信号也需要和市场有大量的触点。高高在上做管理,听报告,触点近乎于零。但自己接触业务越多,使用产品越深,则发现信号启发灵感,开启隐性机遇的概率越大。

这就是很多创业者早期成功的秘诀——那时他还没有沉浸在管理中,他的工作、生活与市场存在大量的触点。

一旦进入高速增长轨道,团队开始扩张,自然而然的,他的重心放在了管理上,甚至与市场隔离开。他与用户的接触越来越少,与团队(汇报)的接触占满了时间与空间。甚至随着产品的功能泛化,用户泛化,他自己也未必谈得上是一个典型用户,无法与主流用户共情。

这时,产品还依靠过去的飞轮成功运行,但创业者已经变得迟钝了。产品跟随用户的显性需求迭代,但缺乏深度洞察的灵感启发。

在我的观察范围内,大多数创业者都难逃这个命运。

因此,产品早期多有神来之笔,中后期则变得平庸——并在巨大的势能推动下保持上升。但有些时候,危机如黑云压顶,而市场的显性机遇并不能提供新的增长通路。创始人往往怀念过去的光荣战绩,希望团队里有人能复现昔日荣光。

比如我待过的一家公司,创始人是公认的创业英雄,曾经从自己的深度洞察出发,创造了精妙的飞轮,产品大获成功。

但当我加入的时候,他已经法和泛化后的产品主流用户共情。这个阶段的市场也没什么显性机遇,之前的飞轮开始减速,无人能提出对策。

那时我看见的创始人,以自己这个高端用户作为样本,抄这个,抄那个,不是从自家的用户生态去发现机遇,而是羡慕别人家的交互好,功能强,创新锐利。

但是大哥,交互好功能强背后是大量的研发成本,把成本投入这些无关结果的用户体验,对数据没有一毛钱影响。而人家的创新锐利,是基于别人家独特的平台生态,甚至是集团矩阵生态,这些关键约束或者我们不具备,或者和我们的生态是相悖的,抄回来南橘北枳啊。

他不听,他就是想抄。甚至拿着自己读小学的儿子用这款产品的体验,要求我们简化全行业通用的产品交互(用户可不是小学生啊大哥)。

很明显,这位创始人已经和当前的市场脱节了。

那么,创造机遇这不该是我的职责吗?

很遗憾,我也不是这款产品的典型用户。作为后期加入的高 P,我能理解用户场景,但与用户生态深刻共情,至少需要一年的时间来积累体感。早期仅仅面对用户提过来的显性需求,或是无休无止的数据挖掘,我他妈也没灵感……

说真的,如果不是亲手把这款产品拉起来的创始团队成员,中后期招高 P,很难跟产品契合到这个地步。毕竟我不是因为爱这个垂直市场加入的,而是高薪和高职位的吸引。我的能力毋庸置疑,但我对市场的洞察与创始团队的差距是很大的。即便对我这种高敏感的人,洞察上的差距至少需要一年来弥补。

事实上,空降高 P 的价值,是创始团队发现了高价值机遇,找高 P 来高质量落地。如果找高 P 来发现机遇,市场洞察的补课就得补上一两年。但空降的高 P 很多都活不过一年半,做不出高增长业绩就被撸掉了。

所以,面对增长困境时,最稳定的解决方案还是创始团队自己去找破局机遇。

这就回到了本帖最初的观点:最强的人必须保持与市场的密集触点,才能发现信号启发灵感。

看起来是个悖论……

什么样的人才会在功成名就,管理缠身之后,依然作为一个典型用户,保持与市场的密集触点呢?

甚至,即便他一直是产品深度用户(比如微博 CEO 来去之间),随着用户群的泛化,他代表的这一簇用户在产品中还具备代表性和典型特征吗?

就像我作为一罐创始人,当推广渠道切换到以 QQ 空间为主,主流用户洗成了未成年人,我对一罐的后续迭代也傻眼了,打了好几发哑炮。

摇头,真的很难。

所以,接下来一方面我会在顾问公司做力所能及的努力;另一方面,则寻找我自己体感强烈,触点密集的领域去发力新产品。至少对于新产品来说,我可以是一个典型用户,有着代表性的用户体验。

比如说犬岛,来自我在 tinder 式社交产品里备受冷落,但在微博受女粉欢迎的体感。(2021 年请喜欢我的女粉点赞,收到了 1200 个赞)

而慢鸽一直做得磕磕巴巴,直到我在 6 月找到了 “脱单简历” 这个我当前急需的场景,算是打开了一些思路。

最近在谈的一家顾问,我之所以愿意谈的原因,也是因为项目是我旅行中自己会用到,有需求的场景,可以解决我在旅途中的问题。

与市场的触点越密集,开启隐性机遇的概率越大(生活丰富多彩的人在此很有优势)。

这件事主要靠创始团队自己下场,很难委托给他人,再怎么高的高 P,也比不上亲手把飞轮转起来的创始团队与产品更契合。如果只是改良飞轮,高 P 没问题;但如果是建造新的飞轮,那么建造者与产品的契合度比高阶更重要。足够契合,才能自然产生密集触点,才能喷发出灵感。

这种灵感往往来自于直觉,直觉比逻辑更重要,就像站在迷宫出口回望来时的路。

内容来自“用思考交换思考”的 PM 思辨社区「犬校」。©2017-2024

社区加入方式:七年产品社区「犬校」2024 年开放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