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格上财富
中国专业的高端财富管理机构,专注于高净值客户服务和大类资产配置。百万精英人士都在关注,多次入选全国自媒体20强榜单。每日精选7篇文章与您分享,涵盖政经、投资、历史和生活,让您畅享思想与财富的盛宴。公司网址:www.licai.com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金固定收益研究  ·  【中金固收·利率】资金面因素并非债市核心矛盾 ... ·  2 天前  
中金固定收益研究  ·  【中金固收·信用】中国信用债评级调整周报 ·  3 天前  
格上财富  ·  福尔摩斯是投资者的好老师 ·  3 天前  
格上财富  ·  一个让你短期内变得很强的思维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格上财富

2025年第一场收割大戏

格上财富  · 公众号  · 理财  · 2025-02-15 20:53

正文


作者: 城北徐公

来源: 格隆汇APP( ID:hkguruclub)

金价不断创新高,眼看就要破3000。

尽管前两天回调了些,但没人敢说这波真的结束了。

后续,到底会怎样,大家想必是既期待、又有些害怕,总觉得不太踏实。

事出反常必有妖。

但可怕的并不是金价上涨,而是是美元与金价双飙升。

金价试探3000美元的同时,美元指数也毫无阻碍破了110点。

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美元与金价双升,有三次,每一次都不是好事:

1983年,拉美债务危机;1993年,欧洲、日本衰退;2010年,欧债危机。

这一次,似曾相识的场景再次出现,倒霉的又会是谁?

图片

目前表现最明显的,是印度市场。

自从去年9月突破85000点后,印度股市估值一度高达预期收益的24倍,远超历史平均水平。

但随即,外资就开始大规模撤离,一改之前的集体唱多的态度。

“印度制造”立刻沦为一个空洞的口号,股市总体跌势一直持续至今,创本世纪以来最长月度连跌,跌去近一万点。

印度资产,从稳健增长的代名词,立刻变得臭不可闻。

而这一切,或许还只是个开始。

01
收割盛宴

中餐里有道残忍的菜品,叫作“活叫驴”。

顾名思义,就是把活驴绑住,食客想吃哪个部位,就用开水把哪里浇熟,再用刀把肉割下来,直接蘸调料吃。

这样,不仅能吃到最新鲜的肉,还不伤驴的性命,方便以后继续吃。

至于驴子在一旁惨叫?没人在乎。

印度市场、乃至许多国家的市场,其实都是那头驴。

1971年2月8日,纳斯达克交易所正式成立,准入门槛低到几乎没有。

科技浪潮迅速席卷华尔街,英特尔、微软、苹果等巨头应运而生。

彼时,各大媒体津津乐道的是,华尔街的财富神话、科技公司的星辰大海。

但与之相对应的,美国逐渐放弃实体经济,产业很快空心化。

空心化的核心是,华尔街与美联储互为表里。后者一手发债、一手印钱,调控汇率、主导美元流向;前者则手握海量资金,跟随前者伺机而动。

第一个猎物是拉美。

70年代,随着美元指数走低,美元大量外流,其中最重要的目的地之一是拉丁美洲。

国际资本蜂拥而来投资,直接促成了拉美的经济繁荣。

繁荣仅仅持续到1979年,美元再度进入强势周期,资金大量回流至美国本土、推动股市上涨,直接催生出美元与黄金脱钩后第一个美股大牛市。

而拉美本来正在欣欣向荣发展,突然投资减少、流动性枯竭,大量企业资金链断裂,社会与经济一片狼藉。

等到当地的优质资产,尤其是资源型企业跌到地板,美元刚好再度进入弱势期,大资金再拿着牛市赚到的钱,疯狂抄底。

拉美诸国的经济结构基本被破坏殆尽,彻底沦为先发者攫取自然资源的后花园。

此后,80年代收割日本、90年代先有前苏联后有东南亚金融危机,2014到2016年要收割中国但不成功……

历史循环往复,类似的故事一直在重演。

图片

资本收割这种事,如果只发生一次,那可能只是偶然。

但若反复出现,就一定是刻意为之。

所以,今时今日一切的奇怪现象,我们不能仅仅用“反常”一词去概括。

华尔街在印度市场的耕耘,早在20多年前就开始了。

分阶段来看:2000-2007年是试行期,2008年是第一波收割期;2013年以后是规模扩大阶段,第二波收割期很可能已经开始了。

图片

就好像股市里的某些恶庄。

07年之前,国际资本在低价淘到大量印度资产后,就开始大力鼓吹印度,将其描绘成一个淘金圣地,大量不明真相的鱼儿引诱上钩。

虽然客观而言,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印度的潜力不可忽视。

但印度股市还是过热了,走势与本身的经济发展并没有那么相符。

尤其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成功闭幕,印度举国上下憋着一股劲儿。印度财政部长说,要把2010年新德里英联邦运动会办得比北京奥运会更好。

图片

如此利好消息一出,投资者疯狂涌入,庄家自然要出货了。

仅2008年一年,印度大盘跌超60%。

等跌得差不多了,庄家再在地位接货炒高。仅仅一年多,印度股市再度回到2007年的高位。

这一出一进,就赚了两道。

为什么剧本总能朝着庄家想要的方向进行?

02
故技重施

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印度市场和拉美一样: 对外依存度极高

这不单单是被人操控的,印度本身要寻求发展,也必然会导致这个问题。

尤其在2000年以后,印度的贸易逆差一年比一年大,输入性通胀极为严重。

没钱能怎么办?无外乎三个办法。

1.出口粮食。

印度虽然拥有全亚洲面积最大的耕地,但也是全球饥饿人口最多的国家。

在有2亿国民温饱还没有保证的情况下,印度却是全球第一粮食出口大国。

尽管如此,依然无法改变逆差持续扩大的趋势。

图片

2.洗劫民间财富。

对于印度的情况,仅仅印钱可能效果都不够,他们选择直接改币。

2016年11月8日,印度突然开启极为激进的金融改革,包括提高银行存款准备金率至100%、废止大面额纸币并提前终止兑换旧币……

名义上,政府好城市打击腐败和黑钱。实际上,是在掠夺普通人的财富,只有少数有渠道的精英才能先知先觉早早把钱换成美元。

之后的黄金收税法案、2023年再一次的废钞令,都是类似的手法。

图片

3.借钱。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4年下半年,印度共欠57个国家超过1.9万亿美元债务。

其中美元债占比高达53.7%。

比如亚投行,最近几年已经被人黑成“印度银行”了,总是无底线批准印度狮子大开口的借款。

但无论如何,借钱也是有代价的,别人不可能无条件借给你。

2012年,印度全面放开股市外资限制,等于是进一步把话语权让出。

往后十余年,印度股市开启了真正意义上的大牛市,走势比2000-2007年、2009-2010年更强。

但印度股市本土资金占比逐渐下降到三成以下,大头资金主要来自美国、英国和卢森堡。

换句话说,印度股市每年的成交量有大半都是外资创造的,上涨的红利自己本身其实并没有吃到多少,价差和股息都是在为国际资本输血。

图片

做了这么久铺垫,外资实际上完成了控盘,开启第二轮收割是理所当然的事。

这一轮收割的起点,或者说试探期,在2023年初。

2023年1月24日,做空投资机构兴登堡发布了一份长达100页调查报告,称印度阿达尼集团是 “史上最大的骗局”

“17.8万亿印度卢比(2180亿美元)规模的阿达尼集团进行了厚颜无耻的股票操纵和财务诈骗计划”、“在过去几十年里肆无忌惮地进行股票操纵和会计欺诈”。

既然是骗局,你们又为什么十年如一日大力注资呢?

所谓的报告,不过是个过场,真正的目的是收割成熟的果实。

印度市场并没有多少抵抗能力,短短一个月阿达尼旗下上市公司总市值一度缩水1530亿美元,拖累整个大盘跌近6%。

等到跌得差不多了,以美国资管巨头GQG Partners大举买入阿达尼旗下股票为信号,外资又开始疯狂抄底印度股市。

随后,印度股市继续走热,短短17个月连续突破6万点、7万点、8万点、8万5千点,涨幅冠绝全球。

图片

涨了这么多,你说是涨多了正常回调也无可厚非。

总之事实就是,外资又开始大规模撤离,而且这一次的规模远超以往。

2024年9月30日-10月4日,外资从印度股票市场净撤资2714.2亿卢比(约32亿美元),创下有史以来单周最大规模抛售。

10月,净流出100亿美元;11月、12月、1月,全部都是净流出。

2023年至今,已有超过3400家外资企业撤离印度,占在印外企总量的三分之一。

比如,富士康斥资200亿美元的半导体项目宣告流产,特斯拉建厂计划搁浅,迪士尼将流媒体业务以100亿美元“甩卖”给本土企业信实工业……

图片

没钱了,不仅债务问题难以解决,完成工业化、产业升级将更加遥遥无期。

资本外流导致印度外汇储备蒸发四分之一,本土企业债务违约率迅速攀升至8.2%,主权信用评级在“垃圾级”边缘徘徊。

如此下去,世界第一的人口红利,很快就将沦为世界第一的人口负担。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