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NaturePortfolio
Nature Research官方账号,介绍中国及世界科技出版业最新动态,如何在Nature及其子刊上发表论文,针对中国研究人员的最新产品及服务。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PaperWeekly  ·  ICLR 2025 | ... ·  19 小时前  
科研圈  ·  Science一周论文导读|2025年1月31日 ·  3 天前  
知产观察家  ·  国家知识产权局办公室关于申报2025年度课题 ... ·  3 天前  
知产观察家  ·  国家知识产权局办公室关于申报2025年度课题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NaturePortfolio

挠痒痒为什么感觉很爽 | 伦敦地铁里的蚊子不是本地蚊? | AI会对我们的大脑有什么影响? | 自然每周简报

NaturePortfolio  · 公众号  · 科研  · 2025-02-12 12:40

正文


自然每周简报2025年2月12日第246期

亲爱的读者们:本周自然简报精选了多个热点科研事件,您将看到:小行星样本颠覆生命起源假设、挠挠痒痒感觉爽爽、植物园容量已达极限、伦敦地铁蚊子不是伦敦本地蚊、猪器官试验获准进行、谷歌和AI会对我们的大脑有什么影响?微生物从未涉足的地方,更多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全文。


热点资讯

1. 小行星样本颠覆生命起源假设

研究人员在超净实验室的惰性气体环境中打开了装有小行星贝努样本的罐子,以避免污染。来源:Robert Markowitz

研究人员发现,从贝努小行星收集的碎片中含有生命的基石——构成DNA和RNA的五种核碱基,以及构成已知蛋白质所需20种氨基酸中的14种。但不同的是:地球生物体中的氨基酸通常表现出“左旋”结构,而贝努小行星样本中的“左旋”结构和镜像的“右旋”结构数量接近。这对许多科学家推崇的假设提出了质疑——真的可能是类似贝努这样的小行星,在地球上“播种”了生命吗?

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贝努小行星样本中发现的碳酸钠针状晶体。来源:Rob Wardell, Tim Gooding and Tim McCoy/Smithsonian

贝努小行星样本中还富含数十亿年前形成的盐类,这可能是其母体小行星上的水塘蒸发后留下的矿物质壳。尽管贝努上没有发现生命迹象,但这些含盐水塘可以为孕育生命提供适合的环境。矿物学家Sara Russell表示:“这些盐水和简单的有机物一起,或许启动了制造更复杂、有趣的有机物(如核碱基)的过程。”

《自然》新闻: Asteroid fragments upend theory of how life on Earth bloomed

长按并识别右方二维码, 阅读全文→


《自然-天文学》论文: Abundant ammonia and nitrogen-rich soluble organic matter in samples from asteroid (101955) Bennu

长按并识别右方二维码, 阅读全文→


《自然》论文: An evaporite sequence from ancient brine recorded in Bennu samples

长按并识别右方二维码, 阅读全文→


2. 挠挠痒痒,感觉爽爽

挠痒痒:实验表明,挠痒有好处,但也会加重皮肤病。来源:Getty

在老鼠身上,挠痒会激活一种免疫反应,帮助保护皮肤防御有害感染,这可能也解释了为什么人类会喜欢挠痒痒。当老鼠挠耳朵上的痒处,组织会肿胀,疼痛感应神经元会释放一种吸引免疫细胞 (中性粒细胞) 的分子。而戴上“伊丽莎白圈”后挠不了痒的老鼠耳朵肿胀较轻,免疫细胞较少。与此同时,挠痒的老鼠耳朵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概率也相对更低,或表明挠痒有抗菌之效。 (参考文献:Science 论文)

《自然》新闻: Why it feels good to scratch that itch: the immune benefits of scratching

长按并识别右方二维码, 阅读全文→


3. 植物园容量已达极限

植物园所需的空间正在耗尽——这威胁到了拯救濒危植物的工作。研究人员建议在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附近建更多植物园,并建立一个全球“收藏库”以保护植物种群。他们还指出,监管障碍使得收集野生植物标本变得更加困难。 (The Guardian)

《自然-生态与演化》论文: Insights from a century of data reveal global trends in ex situ living plant collections

长按并识别右方二维码, 阅读全文→


4. 伦敦地铁蚊子不是伦敦本地蚊

库蚊( Culex pipiens molestus )在伦敦地铁的地下世界繁衍生息。来源:Martin Dohrn/Science Photo Library

对伦敦地铁库蚊 Culex pipiens molestus 的基因分析表明,该物种起源于数千年前的中东地区。二战期间,这种蚊子因为叮咬在伦敦地铁隧道中躲避德国空袭的人群而出名。科学家曾经认为该物种是在地铁中演化的。新的研究显示,它们起初在今埃及地区适应了人类环境并存在了1000多年,可能与农业文明的兴起有关。 (参考文献:bioRxiv预印本)

《自然》新闻: ‘London Underground’ mosquito has surprisingly ancient origins

长按并识别右方二维码, 阅读全文→


5. 猪器官试验获准进行

2024年,波士顿麻省总医院的外科医生首次将基因编辑的猪肾移植到活人体内。来源:Massachusetts General Hospital

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了首个测试猪器官是否可以安全移植到人体的临床试验。六名终末期肾病患者将接受经过基因编辑的猪肾移植手术,这样可以降低排异风险。患者将被密切监测约六个月,观察是否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和肾脏损伤,并在余生中接受随访。此前已有约六人接受了基因编辑猪器官移植,但这些手术都是基于个案和同情批准的。

《自然》新闻: The science behind the first pig-organ transplant trial in humans

长按并识别右方二维码, 阅读全文→


6. 谷歌和AI会对我们的大脑有什么影响?

绘图:Ada Zielińska

全世界的知识触手可及,是否会诱使我们进行“认知卸载”——也就是我们记住的信息更少了?一些研究表明,互联网和数字技术会影响特定任务的表现:例如,使用GPS的人在回忆路线时表现更差。不过,没有切实证据表明互联网会更广泛地削弱我们的记忆力 (研究记忆的Daniel Schacter表示,人可能就是变老了) 。研究人员表示,随着生成式AI工具 (如ChatGPT) 的出现,这种情况可能会改变:AI常常输出令人信服的错误信息,给人们植入虚假记忆。

《自然》新闻特写: Are the Internet and AI affecting our memory? What the science says

长按并识别右方二维码, 阅读全文→


7. 微生物从未涉足的地方

宇航员Luca Parmitano在国际空间站上安装一个BioRock盒。来源:ESA

人类进入太空越深,要带的东西就越多,这既是一个实际问题,也是一个经济问题。一个想法是什么都不运,利用微生物制造任务所需的材料并回收废物。在地球上,微生物可以合成药物,从废物中生产结构材料,为作物提供营养。但要在太空中使用微生物,科学家必须弄清楚它们在全新环境中的行为方式。微生物学家Cheryl Nickerson表示:“在太空中进行微生物学实验和在实验室中完全不同,甚至全不相干。”

《自然》技术特写: Microbes in space: how bacteria could help sustain long-distance space travel

长按并识别右方二维码, 阅读全文→


本周图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