诱导免疫原性细胞死亡。溶瘤病毒诱导被感染细胞的内质网 (ER) 应激反应和免疫原性细胞死亡 (ICD), 这是激活肿瘤特异免疫的有效途径。溶瘤病毒介导的 ICD 导致ATP, 尿酸和高流动性组蛋白 B1 (HMGB1)等与损伤相关的分子模式 (DAMPs)从肿瘤细胞中释放到肿瘤细胞表面。胞外 ATP在 激活DC的活化中起重要作用, HMGB1 和钙网蛋白是 DC上Toll样受体 的配体, 导致 DC的激活。钙网蛋白同样能够使肿瘤细上阻碍巨噬细胞和 DC 吞没癌细胞的CD47 受体无效。钙网蛋白还通过局部 DC和巨噬细胞增强肿瘤细胞的吞噬功能。一些报道认为, 凋亡的肿瘤细胞优先诱导免疫耐受, 而肿瘤细胞的 ICD 更有可能促进免疫反应的激活。
诱导固有免疫。被早期招募到肿瘤的CD8α + DC及CD103 + DC等未成熟DC依赖于转录因子IRF8和BATF3分化并被统称为 BATF3+ DCs。这些 DC 在病毒清除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也与抗癌免疫相关。发炎的肿瘤会产生有助于招募 BATF3+ DC的趋化因子如CCL4。事实上, 临床前的数据证实, BATF3+CD103+ DC 对于瘤内递送改良性牛痘病毒安卡拉 (MVA)的B16-F10 黑色素瘤模型内的宿主抗癌免疫是不可或缺的。病毒元素 (如 DNA, RNA 和病原体相关的分子模式 (PAMP)) 和DAMP (源于垂死肿瘤细胞) 可以结合TLR 及其他固有受体, 从而促进IL-12等细胞因子的释放 。这些早期的变化也导致了固有淋巴细胞的招募, 为根除病毒感染的细胞提供了一种早期非特异性方法。由于 MHC I类的表达在肿瘤细胞中可能减少或被许多病毒阻断, 肿瘤细胞可能更容易受到固有免疫应答的影响。
DC上MHC I类、MHC II类及共刺激分子表达的增加可以增强固有免疫, 为固有免疫与适应性免疫之间提供桥梁。此外, 通过 PRR 发现病毒元素促进了 IL-1B、IL-6、IL-12 等促炎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 (TNF)及IL-8、MCP1等趋化因子的释放。然而, 尽管溶瘤病毒能诱发强有力的抗病毒反应, 大多数肿瘤存在于抑制免疫激活的微环境中。因此, 溶瘤病毒倾向于通过在肿瘤细胞内复制来改变局部免疫抑制状态, 提高固有免疫反应并促使其向适应性抗肿瘤免疫过渡。
I 型干扰素是溶瘤病毒介导抗癌活动的重要调节细胞因子。许多溶瘤病毒可以诱导 I 型干扰素或被工程化改造来表达这些细胞因子。干扰素可以增强抗原提呈, 促进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出现。但过量的干扰素产生能增加PD1、PDL1、HAVCR2、LAG3和其他调节免疫激活的检查点分子的表达,从而抑制免疫。这为溶瘤病毒和检查点阻断疗法的联合治疗提供了一个生物学理由。局部干扰素浓度也可能受到 在某些肿瘤细胞中功能失调的瘤内抗病毒机制状况的影响 , 导致 I 型干扰素的水平较低。
诱导适应性免疫。DC 将MHC II 类和 MHC I 类分子中的处理抗原分别提呈到CD4+T细胞和 CD8+ T 细胞。抗原表达导致抗原特异效应 T 细胞应答的启动和激活。被激活的 T 细胞在肿瘤引流淋巴结内进行克隆扩张, 并移动到响应CXCL9 和 CXCL10等趋化因子的肿瘤中。表达 MHC I 类分子的肿瘤细胞能够提呈肿瘤特异性抗原并被CD8+ T细胞靶向。虽然最初的T细胞反应可能是病毒特异性的,但可溶性肿瘤相关抗原和死亡肿瘤细胞的存在能够促使肿瘤抗原向T细胞交叉提呈。T细胞由此利用病毒介导的炎症环境向肿瘤靠近,带来抗原表位扩散和抗肿瘤活性。
抗原处理和提呈通路中的MHC I类表达和其他因素的下调是肿瘤免疫逃逸的重要机制。在与MHC I类分子结合之前,肽通过与抗原处理相关的转运体( TAP )从细胞质转移到ER的内腔中。HSV – 1等病毒通过靶向这一步骤来阻断抗原处理,以阻碍病毒抗原的提呈及T细胞对病毒的检测。病毒的ICP47基因产物能够抑制肽与TAP结合。出于这个原因,许多治疗性溶瘤病毒通过工程化改造删除编码ICP47的基因,以防止病毒抑制肿瘤相关抗原的处理和提呈。
除了经典的抗原提呈通路外,可溶性细胞外抗原也由MHC I类分子通过交叉提通路提呈。这对于产生针对肿瘤相关抗原的T细胞反应来说尤为重要。溶瘤病毒通过诱导免疫原性肿瘤细胞裂解并随后释放可溶性肿瘤相关抗原来增强交叉提呈。抗原表位的扩散通过交叉提呈发生。尽管溶瘤病毒的数据有限,但抗原扩散与众多免疫治疗策略的有利的治疗反应的有关。正常生理条件下的T细胞启动只需要识别抗原肽,而T细胞激活需要三个顺序传递的信号。由于病毒抗原是特别强的免疫原,它们通常能够产生所有三种T细胞激活信号,并且能够成为T细胞募集和激活的有效触发因素,这可以弥补已有肿瘤中存在的缺陷。例如,从携带肿瘤的小鼠中分离的DC具有低水平的CD80、CD86和CD40,这可以通过溶瘤病毒治疗得到逆转。在MHC I类缺陷小鼠卵巢癌细胞系中,暴露于溶瘤呼肠孤病毒促使了MHC I类的表达。总的来说,临床前数据表明溶瘤病毒克服了抗原处理和提呈方面的缺陷,并进一步促进了肿瘤携带宿主的T细胞启动和激活。这些数据也可以部分解释溶瘤病毒如何逆转T细胞抑制。
资料来源:
Bommareddy, P. K., Shettigar, M. & Kaufman, H. L. Integrating oncolytic viruses in combination cancer immunotherapy. Nature Reviews Immunology, 2018, vol 18, 499-513.
(常务编辑:马娃妮)
欲获得更多合作信息,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欢迎垂注我们的微信号:RoizmanSiitm
深圳罗兹曼国际转化医学研究院
由美国芝加哥大学微生物、分子基因生物学系和芝加哥大学医学院的终身教授,美国科学院、医学院、发明家学院/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伯纳德•罗兹曼(Bernard Roizman Sc.D.)创办,学院重在培养科研人才,在中国进行转化医学研究和生物医药的研发,并对研究成果进行产业化。
伯纳德•罗兹曼(Bernard Roizman Sc.D.)简介
伯纳德•罗兹曼是美国芝加哥大学微生物、分子基因生物学系和芝加哥大学医学院的终身教授。他毕生从事于单纯疱疹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拥有“疱疹病毒之父”之称。罗兹曼终身致力于对疱疹病毒分子生物结构的全方位解读,在破译单个病毒基因功能以及部分基因对病毒潜伏感染和激活的作用,以及病毒改造治疗癌症等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地址:深圳市大鹏新区葵涌街道金业大道140号生命科学园A10栋
www.siibr.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