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募格学术、山东农大官网、iPlants、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东南大学交通学院
3月16日,山东农大官网发布:山东农业大学副校长郝玉金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1年3月15日18时45分在济南不幸逝世,享年51岁。
山东农大副校长不幸逝世
正处于学术成果的爆发期
据官网介绍,郝玉金,1971年生,博士,园艺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带头人,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教授,山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水果创新团队岗位专家。
现任山东农业大学副校长,国家苹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兼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专家评审组成员、中国园艺学会理事、山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成员、山东遗传学会常务理事等;国际SCI 期刊“Horticulture Research“、”Plant Cell, Tissue & Organ Culture”的Associate Editor,“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Scientia Horticulturea”的咨询编委。
郝玉金教授
1994和1997年于山东农业大学先后获学士和硕士学位,获“山东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奖”;2000年于华中农业大学获博士学位,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先后在北京大学、日本果树研究所(筑波)和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
根据查询,郝玉金教授团队共发表200多篇与苹果研究有关的论文,更为重要的是在近3年(201801-202103)发表了67篇通讯文章,
每年平均都发表20多篇论文,正处在学术成果的爆发期。
以下是山东农大之前的对郝玉金教授的报道,我们从中可以看出郝玉金教授
为果树提质增效新技术研发和产业升级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全文如下:
2018年,山东农大园艺学院郝玉金教授团队发表了20篇研讨苹果品质和抗逆分子机制的文章,其中18篇是通讯作者,受到圈内外热切关注。在《植物生理》《植物生物技术》《植物、细胞和环境》《新植物学者》等学术期刊上,他们揭示了苹果果实色泽和风味品质调控分子机制的多个“秘密”。这些理论成果将为果树提质增效新技术研发和产业升级提供理论支撑,让以解决生产难题为特色的山东农大传统优势学科——果树学,更加受到社会关注。
在《植物生理》《植物生物技术》《植物、细胞和环境》《新植物学者》等学术期刊上,他们揭示了苹果果实色泽和风味品质调控分子机制的多个“秘密”。这些理论成果将为果树提质增效新技术研发和产业升级提供理论支撑,让以解决生产难题为特色的山东农大传统优势学科——果树学,更加受到社会关注。
刚刚进入12月,郝玉金主持申报的“果树果实品质形成与调控”项目又获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这是一项旨在解析提高果实品质分子机制,绘就果树果实品质调控网络的研究课题。正在云南建设研究基地、带领团队研究如何克服雨季和旱季对苹果风味品质影响的郝玉金告诉记者,中国苹果产量居世界第一,但优质果供不应求,很多高端苹果都是从国外进口的。提高果实品质不仅是生产实践中亟须解决的问题,更是撬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支点。这是山东农业大学近年来牵头主持的第四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用前沿科技巩固传统优势”,是14年前郝玉金回国时写下的座右铭。2004年,他受聘山东省首批“泰山学者”特聘教授岗位,在山东农大园艺学院组建起“果树分子生物学与生物技术”实验室。
“山东农大果树学科积淀深厚,我有果树学教育背景,又在发育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等领域受到锻炼。选择‘接地气’的选题,采用先进的手段和方法,一定能在果树研究领域和产业中作出‘顶天立地’的成果。”郝玉金斗志满满。
郝玉金接受了完整的学历教育和博士后培养。在华中农大读博士期间,在邓秀新教授的指导下,他系统研究了柑橘种质资源中期和长期离体保存方法,从形态、细胞和分子水平以及遗传和表观遗传角度,全面评价了离体保存过程中重要果树种质资源的遗传变异,同时,他还建立了苹果、草莓和梨的离体保存技术。这些研究结果发表后在植物离体保存领域被广泛引用,他的博士毕业论文也成为我国果树学领域的首篇全国百优论文。
2000年至2006年,
郝玉金先后在北京大学、日本果树研究所和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
在北大许智宏教授和白书农教授实验室,郝玉金发现了黄瓜雌性花雄蕊原基的DNA损伤现象是黄瓜雌花分化的关键生化事件。白书农的思维方式也带给郝玉金很大的影响。
“白老师全部心思都花在思考科学问题上。耳濡目染,自己也变得喜欢逻辑分析,喜欢在论文中讲出一个有意思的故事。”在日本果树研究所期间,他主要从事苹果多胺合成酶基因的分子克隆与功能验证工作。“那两年里,我真切地感受到果树学研究远远落后于模式植物,甚至落后于大田作物,急需将植物学领域的先进研究思路和试验手段引入。”于是,郝玉金又来到了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在朱健康教授实验室做博士后。“在那里,有机会跟来自世界各地的顶尖博士后一起切磋技术,交流经验,探讨学术,能激发创新的火花。”
2004年,郝玉金回到母校山东农大工作。
在束怀瑞教授的建议和帮助下,郝玉金确认提高果实品质是生产实践中亟须解决的问题,他把研究重点定在了解析调控果实品质的信号转导途径和分子机制上。
“表观现象里藏着很多有意思的科学问题,比如果树怎么感应温度和光照等环境信号?怎么接收?怎么传导下去并最终调控果实的色泽和风味品质?我要努力寻找到它的根源。”十几年里,郝玉金团队的研究成果,揭示了苹果果实品质分子调控的一个个密码,绘成了一张越来越密实的“网络图”。
以这些成果为依托,郝玉金在云南和四川等高原产区建立苹果示范基地,利用当地适宜的温度和光照条件,生产优质苹果;同时,也针对平原果园的光温问题,研发适合当地的栽培技术,实现提质增效的生产目标。
郝玉金研究还发现,适度盐胁迫可以提高果实糖酸含量,适度干旱胁迫能够促进果实中的糖积累,提高果实的风味品质。这为我国充分利用盐碱地和旱地资源种植与生产优质苹果提供了依据。
果树生产中,砧木对接穗品种的果实产量和品质影响巨大。抗逆、矮化和生长整齐是苹果砧木遗传改良的重要目标性状。郝玉金通过对我国特有的苹果无融合生殖砧木资源湖北海棠研究,阐明了苹果属无融合生殖的发育特点和遗传规律等,并据此研发了提高苗木整齐度的技术和矮化无融合生殖砧木的反向遗传学筛选策略。他与青岛农科院合作,培育了两种苹果无融合生殖矮化砧木。两种砧木生长整齐、育苗成本低、固地性好、抗性强,与富士、红星、嘎拉等栽培品种的嫁接亲和性良好,早产丰产性好,2012年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一周内离世的第三位中青年学者
悲痛的是,这已经是一周内,离世的第三位中青年学者了。
华中大周军教授因工作积劳成疾去世
3月14日,记者从华中科技大学获悉,我国知名材料学专家、该校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副主任、光电学院副院长、光谷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博士生导师周军教授因工作积劳成疾,于2021年3月12日不幸去世,终年42岁。
周军,中共党员,1979年8月23日出生于湖南郴州。
2001年本科毕业于中山大学物理学院,获理学学士学位;
200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2007年毕业于中山大学物理学院,获理学博士学位,师从许宁生院士;
2007年至2009年在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师从王中林院士;
2009年以教授(博士生导师)身份受聘入职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
2016年至今担任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副主任一职,2021年担任光谷实验室常务副主任。
周军是我国科研工作者的杰出代表。他热爱科学研究,在新能源材料领域做出了多项开创性工作,为我国的科技发展和教育事业奉献了全部的青春和热情。他先后入选国家优秀青年、国家“万人计划”拔尖人才、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等荣誉称号。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一等奖、“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等。担任Frontiers of Optoelectronics副主编、中国真空学会电子材料与器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等学术职务。
周军为该校的人才引进、重大科研和仪器平台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他十分热爱教育事业,躬身力行地参与到学生培养的各个环节,并在生活上给予学生无微不至的关怀。为我国相关领域的发展培养了众多高层次人才,包括博士后15名,博士生36名,硕士生29名,其中12人获得国内高校高级职称(教授/研究员),2人获电子学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多名本科生赴国际著名学府深造。
首页还滚动播放着一篇关于周军的新闻报道《发表研究中心周军教授团队热化学电池研究进展》,通知公告就是周军教授逝世的讣告,讣告中写道:“天妒英才、少华陨落!周军教授的逝世是华中科技大学的重大损失,也是我国材料科学领域的重大损失。我们沉痛哀悼并深切缅怀周军教授!”
东南大学胡伍生教授因突发心梗在南京逝世
另据东南大学交通学院官网发布的《胡伍生教授讣告》消息,东南大学交通学院胡伍生教授因突发心梗,抢救无效,不幸于2021年3月10日15时40分在南京逝世,终年56岁。
胡伍生同志,1965年6月26日出生,汉族,江西高安人,中共党员,教授,博士生导师。1985年同济大学工程测量专业本科毕业,分别于1988年和2001年获得河海大学水工结构工程硕士和博士学位。1988起在东南大学任教,2002年晋升教授。曾任东南大学土木学院测量教研室主任,东南大学交通学院测绘工程系党支部书记、主任,东南大学交通学院工会主席,南京北极测绘研究院院长,全国交通工程测量学术研究会理事长。现任教育部高等学校测绘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江苏省测绘地理信息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测绘学会工程测量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测绘学会测绘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
胡伍生同志热爱教育事业,勤于钻研、精于科研,一生硕果累累,著作等身。他主持与参加国家863、自然科学基金和工程研究等项目120多项,出版专著和教材12部,发表学术论文230多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42项,先后获省部级等各类科技进步奖11项,宝钢优秀教师奖等各类教学成果奖7项。获东南大学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
胡伍生同志品德高尚,治学严谨,兢兢业业,无私奉献,多年来参加校级教学督导,热心指导青年教师教学,受到学生、同事和测绘学界的广泛赞扬和尊敬。他的逝世是东南大学测绘学科的重大损失,我们为失去这样一位良师益友而万分悲痛。
追求科研成果的同时
也要关注身体健康
每每看到这样的消息,我们都觉得十分痛心。优秀的中青年专家教授离世。从侧面体现出了
目前科研体制与管理方式的不健全
。
由于受到历史原因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面临着技术性人才队伍的严重断档现象。
于是,一大批中青年提前进入了科研领军的战壕,对于责任心强、追求完美的中青年科研领军人物来说,当然不会希望看到自己领衔的团队遭遇失败。但当遇到一些需要持续好多年的重大工程时,压力可以摧垮哪怕是最坚强的人。
如今看来,改革开放初期大胆使用中青年科研人员,人才断档的历史问题似乎是解决了,但这也带来一个弊端:如今,抓住历史机遇的中青年占据了大部分重要的位置,那后来的中青年该如何发展呢?
和上一代比,他们就没有那么幸运了,晋升的速度大大地放缓,甚至比正常还要慢,他们遇到了提升的玻璃天花板。
所以,对科技人员进行调查发现,在从心理自我实现的角度看,超过半数的人对本身工作的满意度一般或不太满意,其中,一般占46.79%,不太满意占9.43%,还有非常不满意占0.38%。
这也造成了
上位者劳累、后进者忧虑
的现象。不管是劳累还是忧虑,都是中青年科研人员健康的主要凶手之一。
为了个人和科研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应做到:
树立健康的工作观和价值观
读书读到博士,大家都是“别人家的孩子”,承载着自己和家人的期望,伴随着同样优秀的“同侪压力”,再加上现实工作压力和社会舆论对成功的宣扬,有很多科研人都习惯性地透支身体只为赶上自己心中那些目标。可是要知道,科研和学术是一项终身事业,不该废寝忘食,而应当循序渐进。
养成健康的生活和运动习惯
2017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颁给了研究生物钟及其内在原理的三位科学家。其研究成果发现:昼夜节律的紊乱,与肥胖等内分泌代谢疾病、甚至肿瘤的发生都有很大的关联。
因此,规律作息、按时吃饭,好好睡觉对我们身体健康至关重要。在此基础上,养成运动的好习惯,工作持续一段时间后做一下拉伸,每天坚持一小时左右的中等强度的运动,既可以提升身体素质,还能缓解工作压力,何乐而不为。
希望奋斗在路上的科研人们可以呵护好自己的身体。祝福我们
健康工作到退休,幸福生活一辈子。
TensorFlow 学习资料下载
在
深度学习工坊
公众号后台回复:
TensorFlow资料
,即可下载访问最全最好的TensorFlow入门和实战资料!
论文写作与投稿
微信
交流
群已成立
扫码添加小助手微信,
可申请加入
论文写作与投稿
微信交流
群,目前已满2000+人,旨在交流AI顶会、AI顶刊、SCI、EI等写作与投稿事宜。
同时也
可申请加入大群和细分方向技术群,细分方向已涵盖:
目标检测、图像分割、目标跟踪、人脸检测&识别、OCR、姿态估计、超分辨率、SLAM、医疗影像、Re-ID、GAN、NAS、深度估计、自动驾驶、强化学习、车道线检测、模型剪枝&压缩、去噪、去雾、去雨、风格迁移、遥感图像、行为识别、视频理解、图像融合、图像检索、论文投稿&交流
等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