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火的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向观众展示了宦海沉浮的是非争斗,揭示了官场生存的生态环境,其中涉及的官员形形色色,“好官”各有各的类型,“贪官”也各自心怀鬼胎。其中被人们称作“好官”的代表大概有这样几个:以陈岩石为代表的清流,以李达康为代表的酷吏,以季昌明为代表的循吏,以沙瑞金为代表的能吏。这四类官员不仅在当下现实社会中存在原型,在中国历史上,也都可以找到他们的影子。
《人民的名义》中,陈岩石无疑是清流的代表,陈岩石是原汉东省人民检察院常务副检察长,然而在退休之后,却卖了单位分他的司局级干部房,把钱捐了,住进养老院,引起“官愤”。他不仅自己以身作则,对他人的腐败行为也深恶痛绝,一生都在与赵立春的腐败行为作斗争。然而,他的一些言行也会给人迂腐、不切实际的感觉。
在中国古代,司法制度不健全,百姓切身利益仅能依靠地方长官个人的德行维系,在这种情况下,清流一类的官员无疑是最受百姓欢迎的,老百姓将其冠以“青天大老爷”的称号。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海瑞,海瑞一生居官清廉,深得民众的尊敬与爱戴。曾上书批评皇帝生活奢华,不理朝政而遭迫害入狱,而海瑞在上书之前甚至自己买好了棺材,抱定了必死的决心,直到世宗死后才得以获释。清流一般都清正廉洁、痛恨腐败、刚直不阿,但同时书生气重,虽然品行端正,但能否真正给老百姓带来实际利益,还要看他们自身的能力大小。
酷吏是中国古代中对用严刑峻法的官吏的称呼。其中包括执法严格的正直官员,也包括利用酷刑草菅人命的官吏。因此,“酷吏”的称呼也不尽然都是贬义。《人民的名义》中的李达康就属于前者,他执政期间坚守原则,维护人民的利益,但也霸道、专断、爱搞一言堂,不苟言笑,不近人情。在担任县长期间接连三天三夜开会,致使一位村支书死亡。其行事作风可以说是“酷吏”了。
中国古代很多朝代的史书中都有《酷吏列传》,记载了历朝历代的“酷吏”,其中张汤就是其中有名的一个。用法主张严峻。比如在处理淮南、衡山、江都三王谋反的案件时,张汤主张穷追狠治,彻底审理。汉武帝欲释放严助和伍被。张汤与汉武帝争论说:“伍被本来就曾谋划反叛之事,而严助亲近交结出入皇宫的陛下近臣,私自交结诸侯亦如此类,不加惩处,以后将无法处治。”汉武帝因此同意将伍被、严助治罪。
像李达康和张汤这样的酷吏都不失为廉吏,虽然严厉苛责,容易引起同僚及下属的不满,但在人民群众中却仍然是很受欢迎的。
古代还有一种官员被称作“循吏”,他们做事谨慎有度,有知识,有方法,主张在复杂的环境下,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张居正、李鸿章为代表。在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一开始抓捕丁义珍的案件中,便出现了一位典型的“循吏”——季昌明。在侯亮平和陈海都坚决主张对丁义珍先斩后奏实行抓捕时,季昌明坚决要求向上级请示,按程序行事。最后间接导致了丁义珍的出逃。但换一个角度考虑,季昌明的做法也避免了给人留下口实的机会。总体看来,他们勇于任事,也不乏灵活性,能与现实妥协,也还保有理想。
张居正在为官上就主张“宁为循吏,不做清流”,做“清流”容易,做“循吏”难。“清流”只需在“对与错”,“是与非”之间作选择就可以了,不必对结果负责。而“循吏”则不同,“循吏”不但需要把事情作对还需要把事情做好。也就是说,“循吏”不但要有知识,更要有方法,要有在风口浪尖上,审时度势,达成所愿的操控能力。循吏不一定全部都是廉吏,比如张居正作为一位循吏,曾推行万历新政,颇有建树,但私德上也有很多不检点的地方,曾被人评价为“工于谋国,拙于谋身。”但他们能办实事,在大节上也不失为“好官”,他们一般在生前身后都争议颇多。
能吏,则娴于吏道,善于规避法令,善于解决棘手疑难问题,善于改革前进。《人民的名义》电视剧中的沙瑞金就是能吏的代表。他为人正义凛然、稳重冷静,在用人方面表现得很谨慎又不失敏锐,很有政治智慧和能力,也有敢于整治汉东官场的魄力。
中国历史上的能吏中有“廉吏”,比如被后人称为“唐室砥柱”,德才兼备的狄仁杰。也有“贪官”,比如曾经因才华出众而令外国使臣马嘎尔尼大为叹服但却因贪污落马的和珅。他们大多身居要职,才能过人,但正因其位高权重,面临的诱惑也会很多。如果能吏能够自身的廉洁性,同时也扮演好廉吏的角色,那才真正是人民群众之福。
版权声明:本文为腾讯儒学独家原创稿件,
转载请务必注明作者及文章来源
更多转载需求请联系腾讯儒学官方QQ3210187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