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乔乔金项链
乔乔本人,金融圈熵值较高分子,混过工厂,待过券商,做过投融资,涉足股权、VC、上市、并购。目前专注于ABS和PPP项目运作,深耕公众号“乔乔金融圈儿”,欢迎小伙伴们沟通洽谈、项目合作,还望大家提携。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VC/PE/MA金融圈  ·  我近期到沪深二城一连见了十几个牛散,他们明面 ... ·  20 小时前  
金融早实习  ·  五矿资本2025校园招聘(新出岗位) ·  22 小时前  
国际金融报  ·  隐私不合规!银行APP被公开通报,如何整改?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乔乔金项链

也谈“猪”事

乔乔金项链  · 公众号  · 金融  · 2019-09-10 10:42

正文

(专业知识讲座228, 也谈“猪”事。 第一部分: “非洲猪瘟”遇上“猪周期”。 第二部分: 猪肉上涨猛如虎 如何平稳落地,国家最新部署来了。 第三部分: 猪肉大涨,养猪的却退市了。

昨天视频里苗阿朵又在做红烧肉。。。那么大一块儿红红白白的猪肉,加上“猪肉自由”的开心笑容,让小编着实羡慕。

近期猪肉价格猛涨,国家已经出台相关政策促进生猪供应, “猪”事 已经上升到国家大政方针的地位了,今天我们就从 时政 经济 多角度分析一下与猪肉有关的事。


一手项目找真实资金方:1、北京周边房地产项目找资金(土地抵质押)。2、城投平台非标融资。合作请加微信:419194057。

本公众号主要探讨ABS、项目投融资等金融市场业务(也有房地产、政府平台项目的实操讲座),欢迎大家关注、转发公众号内容。




第一部分: “非洲猪瘟”遇上“猪周期”


“我卖了23年的猪肉,第一次遇到这么高的价格”。北京市三源里菜市场的一位摊主对《财经天下》周刊感叹,“最便宜的五花肉每斤25元,排骨每斤35元。”
经常买菜做饭的人应该深有体会,连日上涨的猪肉价格让做饭的成本变高了不少。2019年9月3日,许强在三源里菜市场买了两斤排骨,共计70元。他对《财经天下》周刊表示,这些排骨只够他们一家三口吃两顿的,而上次买这么多排骨只花了50元,算下来平均每顿饭的成本增加了10元。
面对猪肉价格连日攀升,不少网友的愿望已从“水果自由”变成了“猪肉自由”。
猪肉批发价格连涨13周
“我们进货的价格每天都不一样,最近进价一直在涨,都没落过。”林白是北京市三源里菜市场的一位卖猪肉的摊主,他告诉《财经天下》周刊,两个星期以前,猪脆骨每斤卖26元,现在每斤卖35元,一斤涨了9元。
“现在虽然猪肉价格很高,但我们赚的钱还不如以前价格低的时候。”林白指着一块猪肉对《财经天下》周刊诉苦,“这种肉我们进价22元一斤,卖23元,就赚了1元。像猪蹄的话,更是不赚钱,基本是进价多少卖多少,有的甚至还要亏本”。
此外,林白还抱怨道,不仅猪肉进货价格高,而且质量较高的肉很少,去晚了就基本上都是“大肥膘”了。
商务部的数据显示,猪肉在上周(8月26日至9月1日)的批发均价为每公斤34.59元,上涨8.9%。《财经天下》周刊对商务部的数据整理后发现,截至本周,猪肉批发价格已经连涨13周。
“现在猪肉价格涨得太厉害,让一些消费者‘望而却步’,生意明显比以前差了不少。”另一家猪肉铺的店主何红表示,“现在猪排一斤卖35元,羊排一斤才38元,好多人都觉得这个价格不如吃牛羊肉了”。何红预计,中秋节之前的生意可能会持续低迷,“许多孩子开学离开家后,他们父母就很少来买肉了”。
《财经天下》周刊在三源里菜市场发现,45分钟内,几家猪肉铺共计只迎来了十余位顾客,在同时段内,蔬菜区的消费者却源源不断。此外,猪肉铺隔壁的鸡肉铺销量十分不错。鸡肉铺的店主张青对《财经天下》周刊表示,最近的生意的确比较好,“可能是受到猪肉涨价的影响”。
在接受采访的6位购买猪肉的顾客中,有2人表示,现在家里做菜时,会少用一些猪肉,毕竟现在价格太高了。有1人没察觉出来猪肉价格上涨,“每次都是称好后直接付钱走人,也没问过多少钱一斤,没有概念”。还有3人认为,即便猪肉价格上涨了,也还是会买,毕竟饮食习惯不好改。
的确,猪肉是中国人最重要,也是最受喜爱的肉类消费品。数据显示,2018年,全球共计生产了1.13亿吨猪肉,中国人就吃掉了5595万吨。这意味着,中国以不到五分之一的人口,消费了全球近一半的猪肉。天风证券数据显示,平均每个中国人每年吃掉近80斤猪肉。
因此,猪肉接连上涨的价格已成为网络热议的话题。网上甚至有段子吐槽:“养猪的上市公司中,牧原股份的市值高达1750亿元人民币,若按2019年出栏1200万头猪来算,一头猪的市值高达1.46万元。与之相比,拥有10亿人次微信日活用户的腾讯,市值有2.8万亿元,单用户市值只有2800元,不到一头猪的五分之一。”
“非洲猪瘟”遇上“猪周期”
在猪肉价格水涨船高的背后,是供应链的高度紧张。
据农业农村部8月16日发布的消息,2019年7月生猪存栏数量比6月减少了9.4%,比去年同期减少了32.2%;能繁母猪存栏数量比上个月减少了8.9%,比去年同期减少了31.9%。数据显示,我国生猪、能繁母猪存栏数量已连续下滑超过9个月,7月同比降幅更是超过30%,再创历史新低。
将这一比例换算成具体的数字,则更能体现出具体数量的庞大。据新牧网的推算,2019年7月能繁母猪存栏为2576.6万头,较去年同期减少了1206.9万头。
猪年“猪事不顺”,2019年被称为“最强猪周期”。
所谓“猪周期”是一种经济现象,简单来说,就是猪肉价格升高会刺激生产者的积极性,导致供给有所增加,但供给增加后会造成肉价下跌;而肉价下跌则会打击生产者的积极性,造成供给短缺,供给短缺又使得肉价上涨......周而复始,这就是“猪周期”的含义。
一般来说,一个猪周期约为3年。2018年正处于猪价低位,因此2019年在猪周期中处于价格上涨的阶段。中国养猪网的数据显示,2018年9月2日,生猪(外三元)的价格是每公斤14元,而2019年9月2日的价格为每公斤27.12元,涨幅高达93.7%。在一年之间,猪肉价格几乎翻了一番,这就是“最强猪周期”名号的由来。
事实上,“最强猪周期”的导火索要追溯到2018年8月。彼时,“非洲猪瘟”首次进入中国。次月,中国猪肉价格便上涨了2.5%,但“非洲猪瘟”的影响并没止步于此。
这场起源于非洲的疫情,虽然不传染人类,对生猪却是致命性的。2019年以来,中国累计扑杀生猪数量达100万头。2019年4月19日海南确认发生疫情后,意味着中国内地31个省份自治区均被波及。
根据芝华数据、申万宏源等机构的测算,2019年全国生猪缺口或在1亿头以上。
限量供应与补贴齐飞
事实上,自疫情爆发后,国家已出台多种政策抑制疫情蔓延,加大对农户支持,严厉打击“炒猪”行为。
8月2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定下了五大举措来保障猪肉供应,包括综合施策恢复生猪生产;要求各地取消超出法律法规的生猪禁养、限养规定;发展规模养殖,支持农户养猪;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提升疫病防控能力;保障猪肉供应等。
8月29日,商务部新闻发言人高峰在例行发布会上表示,商务部将密切跟踪市场动态,会同相关部门适时投放中央储备冻猪肉和牛羊肉,增加肉类市场供应。
此外,对于高居不下的猪肉价格,多个地区也相应出台了各项措施。
8月30日,南宁发改委发布《关于实施猪肉价格临时干预的通知》,规定9月1日上午9时起,南宁市10个农贸市场设立定点摊位,限量限价销售猪肉。根据通知要求,每日限量供应9折的猪肉,每位消费者每天不得购买超过两斤。
福建省三明市明溪县规定在2019年8月17日至10月7日期间的周末和中秋节、国庆节实行平价猪肉销售;莆田荔城区将于9月6日开始,给予四项猪肉产品每斤2元的补贴。
四川省成都市制定了2019年市级储备猪肉投放工作方案,今年已启动价格临时补贴6次、共计1.67亿元,惠及低收入群体217.55万人次。
山东省烟台市向全市2019年6月在册的低保对象、特困人员、优抚对象等发放价格临时补贴。享受国家定期抚恤补助的优抚对象每人补贴22元;城市低保对象、特困人员每人补贴22元;农村低保对象、特困人员每人补贴15元;领取失业保险金人员每人补贴49元。据统计,烟台共发放补贴431万元,惠及19万人。
值得一提的是,在全民期待“猪肉自由”的同时,A股养猪上市公司实现了“财务自由”。
据Choice数据统计,2018年9月3日至今, A股的猪肉概念板块的总市值由4247亿元飚涨至8490亿元,总市值涨幅近100%,一年飙升约4000亿元。
(摘自: 财经天下周刊  作者: 王贺龙)

第二部分:猪肉上涨猛如虎 如何平稳落地,国家最新部署来了


猪肉价格最近成了人们饭桌上的话题。 商务部最新数据显示,8月19日至25日,猪肉批发价格为每公斤31.77元,涨幅为8.8%,这已经是猪肉批发价格连续第12周上涨。

作为我国大多数居民最主要肉类食品,猪肉价格关系着民生。 8月2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稳定生猪生产、保障猪肉供应,将今年猪肉保供稳价工作推到新的高度。 中央、地方各部门随之纷纷出手,稳住居民“菜篮子”,效果也正在逐步显现。

猪肉上涨猛如虎

相信有去市场买菜的朋友都感受到了,最近几个月猪肉价格涨得非常厉害,零售价格几乎已经上涨了一倍,大伙已经开始直呼快要吃不起肉了。

记者查询“商务部全国农产品商务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发现,广东省的猪肉价格从5月20日的15.6元/公斤,上涨到8月19日的33元/公斤,短短3个月的时间里涨幅竟然高达111.5%,也即是翻了一倍还不止。

猪肉价格猛涨主要得怪非洲猪瘟,因为去年非洲猪瘟爆发的时候,国内许多地方扑杀了感染猪瘟的病猪,导致生猪存栏数量大幅减少。

根据中国农业农村部7月的统计数据显示,国内生猪存栏环比下降9.4%、同比下降32.2%,也就是说今年国内生猪数量比去年同期减少了三分之一,降幅创下历史新高。

去年非洲猪瘟闹得厉害的时候,大家由于害怕吃到病死猪肉而减少食用猪肉,甚至还造成猪肉出现滞销的情况,以至于猪肉价格出现下跌。

不过作为中国民众食用的主要肉类,猪肉在中国民众的肉食消费中占比高达62%,吃猪肉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刚需,一段时间不吃猪肉可以,要一直不吃猪肉可就不行了。

所以当非洲猪瘟疫情大量减少,中国老百姓又开始吃起猪肉时,市场上剩下的猪肉就出现了供不应求的状况,于是乎价格自然就要猛涨。

国家推出五项措施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由于猪肉价格关乎民众的生活质量,所以历来中国政府都十分注重猪肉的价格问题。

为让民众尽早吃上“平价猪肉”,8月21日国务院特地为猪肉召开了一次会议,指定了稳定生猪生产和猪肉保供稳价的5项措施。

第一是综合施策恢复生猪生产。 加快非洲猪瘟强制扑杀补助发放,采取多种措施加大对生猪调出大县和养殖场(户)的支持,引导有效增加生猪存栏量。 将仔猪及冷鲜猪肉运输纳入“绿色通道”政策范围,降低物流成本。

尤其是“非洲猪瘟强制扑杀补助发放”问题,系养殖户当下非常关心和迫切要解决的问题。 及时发放补助,能够缓解养猪户出现的资金紧张,尽快恢复产能。 以前的补助结算是一年一次,今年开始已经将补助结算周期缩短为半年一次,大小猪场一视同仁。

第二是要求地方要立即取消超出法律法规的生猪禁养、限养规定。 对依法划定的禁养区内关停搬迁的养殖场(户),要安排用地支持异地重建。

第三是支持发展生猪的规模化养殖,鼓励农户多养猪,并且取消生猪生产附属设施用地15亩上限。

第四是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提升疫病防控能力。

第五是增加地方猪肉储备,保障猪肉供应。 各地要适时启动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确保困难民众基本生活。

农业农村部回应

农业农村部有关负责人30日表示,猪价上涨,主要原因是市场供应偏紧所致,但市场肉类供应总体有保障。

农业农村部监测显示,去年2月,我国生猪生产进入新一轮去产能周期,存栏下降。 去年8月开始发生的非洲猪瘟疫情,又让不少养猪场、养猪户不敢补栏。 受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生猪产能下降,直接导致市场供应偏紧。

为此,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落实相关补贴政策,支持生猪补栏增养。 目前,非洲猪瘟防控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效,生猪生产和运销秩序逐步恢复。

同时,有关部门还将适时投放中央储备猪肉和牛羊肉,增加肉类市场的供应。

此外,猪肉替代品生产增势明显。 上半年鸡肉产量增长13.5%,水禽增加更快,牛羊肉也有所增加。

上半年,我国还增加了猪肉进口。 农业农村部有关负责人表示,进口猪肉主要起到调剂供需余缺作用,从美国进口的猪肉占国内产量的比重还不到0.2%,中美经贸摩擦对我国的猪肉供应和猪肉价格基本没有影响。

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监测信息处处长 辛国昌: 我们整个畜产品和动物蛋白的供应是充裕的,从牛羊肉和禽肉的生产来看都在增长,水产品生产也在增长。 所以我们整个的肉类市场供应,特别是动物产品的市场供应,是没问题的,是有保障的。

交通运输部相关新对策

为稳定生猪生产,保障猪肉供应,交通运输部近日联合农业农村部印发《关于对仔猪及冷鲜猪肉恢复执行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的通知》,明确自2019年9月1日起,对整车合法运输仔猪及冷鲜猪肉的车辆,恢复执行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

通知指出,在2019年9月1日至2020年6月30日期间,对整车合法运输种猪及冷冻猪肉的车辆,免收车辆通行费。

通知要求,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要督促指导收费公路经营管理单位严格落实政策,规范车辆查验管理,确保整车合法运输车辆免费通行。 各地畜牧兽医部门要为公路收费站准确辨别种猪、冷冻猪肉提供必要的支持与帮助。

通知强调,各地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和农业农村主管部门要鼓励相关车辆安装使用ETC车载装置,尽快实现不停车快捷通行,进一步提高鲜活农产品运输效率。

专家解析

9月1日晚,《央视财经评论》节目邀请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姜楠、央广财经评论员王冠共同解析。

稳肉价 还有哪些招?

姜楠: 多原因叠加造成猪肉供应紧张

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 姜楠: 今年以来,猪肉价格持续上涨,确实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这次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是供求偏紧造成的。

造成这种供应偏紧最主要的因素,一个是从去年8月份以来的非洲猪瘟疫情,对养殖户补栏积极性造成了很严重的影响,导致了存栏量的下降;另外,还有一些周期性因素的影响,导致现在供求偏紧的形势。

王冠: 多措并举遏制涨势 价格仍将高位运行

央广财经评论员 王冠: 马上进入到国庆和中秋的双节了,这是猪肉消费的高峰。 猪肉的消费,大概占到国民肉类总消费的60%,在这种情况下,供给的压力也比较明显。 但肉猪养殖,从怀孕、育肥到出栏,大概需要13个月。

所以,从今年下半年开始,随着非洲猪瘟疫情得到更为有效的控制,包括生产积极性得到恢复,生猪生产的市场保障方面,从中央到地方,也有了相应的工作部署。 但是,这些措施见到效果,还需要时间。 所以说,肉价涨幅可能会趋缓,但高位运行的态势,可能还会保持一段时间。

姜楠: 多管齐下 稳定肉价有办法

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 姜楠: 大家可以看到,各个部委开始出台一些相应的措施,从生产、流通、消费、舆论宣传等各个角度都在采取办法,来稳定猪肉价格。 可以说,稳定猪肉价格是有办法的。

从生产角度,政策的制定可以给养殖户非常明确的信号。 之前,养殖户可能受到非洲猪瘟疫情、市场行情的影响,都不敢补栏。 现在政策非常明显,国家提倡补栏,促进生猪养殖,养殖户在补栏方面没有了顾虑;再有,对非洲猪瘟疫情,现在我们已经有很多措施,逐渐地去认识它、了解它,进行防控,这些措施对恢复生产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保供应 长期怎么干?

姜楠: 保障供应 生猪产业振兴才是硬道理

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 姜楠: 长期来看,最重要的还是整个生猪产业发展。 只有产业发展上去了,不管是供给,还是价格,都会逐渐稳定。

从产业振兴上来看,最主要的还是要规模化和标准化养殖。 对于规模比较大的养殖户,要提倡他建立养殖小区,扩大标准化的程度;而对于规模比较小的,可以发展现代化的家庭牧场,不一定规模很大,但可以维持稳定效益。

要优化生猪产业的布局。 之前,生猪运输,各省之间都是活体运。 现在,在大物流、大流通、全产业链发展的形势下,可以从运猪转向运肉,既能提升产业效率,也有利于疫病的防控。

王冠: 抓紧恢复生产积极性 为产能松绑

央广财经评论员 王冠: 当务之急,还是要抓紧恢复养殖户的积极性,来为产能“松绑”。

猪肉价格的变化,既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民生基本面。 7月份CPI的涨幅是2.8%,其中,猪肉价格同比涨幅达到了27%。 在这种情况下,老百姓由猪肉价格传导而来的经济压力会更加明显。

眼下,非洲猪瘟疫情得到相对良好的控制,要有效调动养殖户的积极性,得靠各种措施手段进一步协同发力,包括取消临时性措施等。 养殖户的信心上来了,产能才能跟上来。

(摘自: 河南广播)

第三部分:猪肉大涨,养猪的却退市了


随着二师兄价格飙涨,近期关于猪肉的段子逐渐增多,你重仓茅台,我下乡养猪,最终我们在售楼处依旧相见如初,可谁又记得7月底重仓铁矿石的王二毛。

债券市场对于猪周期研究最专业的恐怕是做利率债那波老司机,作为CPI重要权重因素,猪周期显著影响关键期限利率走势,并可能引发货币政策调整和经济周期波动。

信用债市场对猪周期的研究不算太深刻,在整个发债行业中,与猪相关的发债企业,无论发债频率还是发债金额均占比较低。

特别是在这个以民企为主的行业中(国企们根本看不上),16年以来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国进民退,早已没有太多人关注这种需要吃苦的行业。也只有在17年以来金融去杠杆背景下,部分不务正业的发行人债务危机暴露,才引发信用研究员及吃瓜群众的关注。

不过除了持仓投资人之外,大家的关注点更多停留在雨润老板被抓、雏鹰债券肉偿和众品技术性违约这类段子上。毕竟发债企业分化太大,除了温氏和新希望这类超级大型多元化企业,其余几个发债养猪企业大多可以归为高收益债行列。

从接触过的几家与猪相关的发债企业看,AAA评级的发债猪企只有温氏和新希望。温氏早年间发行过多期债券,不过17年7月之后再无新债发行,目前也只剩2期存续债券。新希望发债相对频繁,低调的刘氏家族这些年积攒了良好口碑,业务早已横跨多个金融及产业领域,是为数不多被债市高度认可的民企之一。

雏鹰农牧一地鸡毛,债券早已违约,股票退市指日可待;牧原股份17年起成为债市常客,不过发行品种多为SCP,发行利率居高不下。大北农几乎曾经走在债券违约边缘,14北农债也曾让不少老司机伤心难过,喜欢资本运作的老板,一度卖身北京国资。

今天想扯淡的是同处于河南的两家养猪企业:雏鹰农牧和牧原股份,前者位于河南新郑,后者位于河南南阳。雏鹰于2010年8月在A股上市,牧原是2014年1月在A股上市,两家均为自然人控股的民企,第一大股东均直接持有公司40%左右的股份。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