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为中国人提供了基本的美学源泉,正如中国生生不息的哲学,在几千年的时空中亘古如一。
只有在书法上,我们才能够看到中国人艺术心灵的极致
。不懂得中国书法,就无法谈论中国的艺术。
如何才能好好使用中国人独有的艺术美学财富——书法?《读字课堂·开眼课》为真正懂得书法价值的人而设。
童书妈妈编辑部,最年轻的编辑彩虹同学,之前没机会听穆老师的读字课,她坦言:
我觉得,书法就是横撇竖捺,是文人们闲情逸致的消遣,有时就是卖弄。字帖是挺美的,但是那些站在字帖面前移不开眼睛的人,他们到底在看什么呢?
去年最后一堂穆老师的
读字课,她终于得到了一次去旁听和记录的机会。
回来后,彩虹说她最直接的收获是:
第一次知道字原来是可以用来解读的,不是拆文解字去解释一个字的含义,而是把一个个的字当作一个个体,去观察它学习它。
展开字帖,每一个字都被关照到位,正如我们曾经的文章《
读懂书法,就能读懂中国
》
,一卷
《寒食帖》,短短十七行,得到了穆老师
字字珠玑般的解读。
我们推荐彩虹去读林语堂的《吾国与吾民》。这本书是林语堂第一部在美国引起巨大反响的英文著作。他用睿智通达的语言,娓娓道出了中国人、中国的社会、艺术、文艺和生活情趣。
在
《吾国与吾民》中
,林语堂提出
:书法是中国美学的基础。
为什么书法才是中国美学的基础?
林语堂在《中国书法》一文中,给出了理由:
一切艺术的问题,都是气韵的问题,想了解中国艺术,必从中国人所讲究的气韵开始。
中国对气韵的崇拜是在书法中发展起来的。中国书法的地位很重要,书法是训练中国人理解抽象的气韵和轮廓的基本艺术。
中国书法的地位在世界艺术史中,是其他艺术无法匹敌的。
中国书法的艺术水准,足以并肩于绘画。中国人把“书画”并称,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书法代表了“韵律和构造”最为抽象的原则,它与绘画的关系,恰如数学与工程学的关系。
假如要问哪个得到了更多人的喜爱,回答毫无疑问是——书法。
书法给中国人提供了基本的
美学
,
中国人是通过书法,才学会线条和形体这些基本概念的。
中国人喜欢的线条美与轮廓美,也是从书法中来的。
从书法中能够看到
中国人艺术心灵的极致
不仅如此,林语堂认为:
中国书法作为中国美学的基础,其中的含义还可以体现在绘画和建筑等其他艺术上。
他说,在中国绘画的线条和构图上,在中国建筑的形式和结构上,我们都可以分辨出那些从中国书法发展起来的原则。正是这些韵律、形态等基本概念给予了中国艺术的各种门类(比如诗歌、绘画、建筑、瓷器和房屋修饰)以基本的精神体系。
▲
应县木塔,雄健的骨架+可爱的线条,让建筑呈现出整体雄健之美的同时,也多了可爱严密的美感。中国建筑采用的弧线或柔软的线条也源自书法
所以林语堂认为:“只有在书法上,我们才能够看到中国人艺术心灵的极致。不懂得中国书法,就无法谈论中国的艺术。”
看似方正,却由最为奇特的笔划组成
中国字,虽然看起来是方方正正的,实际上却是由最为奇特的笔划构成的,这就使得历代书法家不得不去设法解决——千变万化的结构问题。
通过书法,中国人训练了自己对各种美的欣赏力——如线条上的刚劲、流畅、蕴蓄、精微、迅捷、雄壮、粗犷、谨严或洒脱;形式上的和谐、匀称、对比、平衡、长短、紧密,有时甚至是懒懒散散或参差不齐的美。
中国书法有近2000年的历史,
而中国人投以满腔热忱和献身精神,使它成为了文人传统和统一的美学基础,
每位书法家都力图用不同的韵律和结构来标新立异
,这样深厚而广泛的艺术训练和美学积淀,对于中国人只有书法,虽然我们不再习字,但是懂得这一大笔属于中国人自己的艺术财富,
现代艺术应该多借鉴丰富的书法艺术
在西方现代艺术中,直线、平面和锥体的相互交错和反复运用,可以使人激动不已,却不一定能具备生动活泼的美。
林语堂甚至半开玩笑地建议:西方艺术家要不畏艰险,开始用毛笔练习写英语。练上10年之后,如果天资聪慧,真正弄懂“万物有灵”的原则,就可以用真正称得上一门艺术的线条和形式,在泰晤士广场上书写招牌和广告牌。
如何欣赏书法不可言传的意境
欣赏书法,它的笔画、结构……常常会让人进入不可言传的意境中,这也使得书法艺术不容易被人们理解和鉴赏。
此外,
书法的美在于动,在于不静,它表达了一种动态的美、
生动的美,充满生气,千变万化,永无止境,也是人们常常难以揣摩的精妙。
欣赏书法,是去看在那方绝对自由的天地里,各种各样的韵律都得到了怎样的尝试,各种各样的结构都得到了怎样的探索。欣赏书法,是去看笔墨和书法本身,如何使每一种韵律的表达成为了可能。
穆老师解读书法就像在探案
穆老师,家学渊源,具有浓浓“中国名士风范”,可以说是一个真正“活在中国文化里的人”,他对书画流派烂熟于心,把所有文化、艺术、政治乃至心理学的知识揉碎贯通,再以一种有趣的方式表达出来。
在他眼里,书法本身特别有趣,慢慢赏鉴,就像探案一样。
以穆老师解读《寒食帖》的细节为例,他竟能把书法中无法言传的意境,用语言淋漓地表达出来,让初入门者也能领会其中的精妙。
▲
穆老师的解读:
这里是《寒食帖》极精彩之处,每次看帖,“花泥”两字总要反复端详,而且越是放大去看,越是能体会这种夺目而屏住呼吸的美。“花”字牵出了藕丝一般的细线,一个“S”形又接到了“泥”字的三点水旁,又系到了“尸”字头上,墨色叠加与运笔轨迹看得一清二楚,仿佛一记夺目精彩的剑招,让人惊艳不已。
▲穆老师的解读:“病起”两字一竖一横均极大,两字遥遥牵丝显得很风流,而余势未消。
▲穆老师的解读:第八、九、十行一气呵成,从“春江”写到“寒菜”, 廿六字一路霹雳狂风、脚踢拳打,力量源源不断地展开。这三行廿六字是一篇气势磅礴的壮书,有颜真卿的正气笔法在其中,苏东坡下笔只是顺势而形,贯气而书。
▲穆老师的解读:第十六行孤零零只得一个“起”字,如果放大来看,这个“起”字有一种苍然的感觉:纸张的裂纹经过这个字,而墨余的粗细颗粒刷写成了这个扁扁的“起”字,仿佛一艘漂泊的船,装载着绵长不绝的愁绪。
书法作为中国美学素养的起源,通过书法去认识、浸透中国文化与艺术,无论对于成年人还是对于孩子,都是绝佳的路径。
穆老师为了这堂“最重要的文化课”,历经数年,多次往返西安、北京、台湾、日本等地,采集超过3000张的碑帖图片整理成一份完整的书法眼力养成课件。
读字课堂·开眼课的价值所在
读字课堂重在读字。从仓颉造字开始,一直到民国,横亘万年的书法发展历史,涉及书法珍品上千件,历代书法名家数十人。
虽然不着笔墨,但眼格却已提升,鉴赏书作的能力也就了然于心了。
作为读字课堂的第一节课,
开眼课最实际的功用是:短时间内对书法发展历史有全面的了解;欣赏各时代最伟大的书家及其名品;学习区分各种书体,体会前人笔法的精妙与壮绝,最终从书法中找到志趣,找到书写的情怀。
这个课堂的神奇之处在于:
会在特别短的时间之内,捅破思维的窗户纸,打开高层次的思考, 学会怀疑和推理,并提升听课者的书法欣赏与美学素养,用自己的力量走进书法的点画之美,文字之美,传承之美。
说白了,上了穆老师的书法课,你就能够看懂一个字;看懂了一个字,你就能够看懂笔墨;看懂了笔墨,你就能够体会到一种字体之美;体会到了不同的字体之美,你就能够理解中国文化的传承有序;理解了中国文化的传承有序,你就能够把五千年的文化纳入到自己的心灵和血液之中。
“读字课堂”外表是书法艺术课,但内核是美学课、历史课、文化课、修养课,也是思考课、情怀课和格局课。
这才是我们的读字课堂的精妙所在,也是我们的用心所在,更是我们的期许所在。
能够真正懂得这堂课价值的人,会理解我们想让孩子拥有的,那种对中国文化理解和懂得,那会成为他们的文化血脉和文化竞争力。
6月读字课堂·开眼课,是《读字课堂》的第一课,欢迎你和孩子一起来,来认识一个奇怪的人,体验一堂奇怪的课。
▲
穆老师的课堂告诉我们,只要你真正读懂文字的内在魅力,原来书法也是可以这样有趣的。
▲
字帖中的每一笔或深或浅,或长或短,自在徜徉于纸本,因此留给每个人的东西都是不一样的。穆老师给每个人畅所欲言的机会,让大家表白自己心中的书法。
热忱向大家推荐穆老师6月的
读字课堂·开眼课
,
了解更多的伟大的书法家及其名品。
读字课堂·开眼课
重新招募开启
如何不用装也能看懂书法
1. 迅速了解书法的发展历史,打通传承的任督二脉。
2. 了解各时代最伟大的书法家及其名品,熟到如数家珍。
3. 区分各种书体,听完这堂开眼课,练成初级金睛火眼。
4. 试着欣赏一张名帖,从此人生展开了一门私享的乐趣。
时间:
6月16日
周日
下午2点—5点
地点:
万有幸福空间,北京市东城区东中街32号楼6层(百度地图、腾讯地图、高德地图搜索「万有幸福空间」均可获得准确的位置)。
招募对象:
9岁以上孩子及家长(不建议孩子单独参加)
规模:
仅限40组家庭和20位成年人
收费:
1.
成人单票:
380
元
2. 一大一小:
580
元
3. 一大二小:
680
元
4. 二大一小:
850
元
主讲人:
穆鸿逸:设计师/杂志主编/编剧/大厨/传统文化研究者等多重身份,每日与琴棋书画诗酒茶耳鬓厮磨的中国典型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