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国经济学人
中国经济学人,市场经济的坚定代言人。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经济观察报  ·  百万房山人进城,堵在杜家坎 ·  昨天  
正商参略  ·  深夜!马云,大利好! ·  昨天  
有限次重复博弈  ·  传闻苹果与阿里巴巴合作,为中国的iPhone ... ·  昨天  
德州日报  ·  退!钱!啦! ·  3 天前  
数据宝  ·  加速进场!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中国经济学人

你们所了解的特朗普税改都是错的,这才是真实面目

中国经济学人  · 公众号  · 财经  · 2017-05-03 20:33

正文


作者: Sherwin & Fred

来源: 海外掘金(ID:gold1849)


特朗普税改方案一出,中美两个大国同时沸腾。


中国人称,这下不得了,美国把全世界的资金都吸引去了,中国要不要跟进,要不要减税应战。还吧吧吧地论证:减税后财政收入不会少,因为经济活跃税基扩大了,这是美国的大杀器。


既然这么好的一招,为何美国不早用?当年里根用了一下,还半途而废。


我们看了一下美国媒体,果然,声调完全跟中国不一样。你们想像中的特朗普税改“理想化”了。


美国主流媒体,对特朗普税改持质疑、担忧、批评的负面情绪却占了上风,主要有:


1. 税改方案缺乏细节,减税带来的财政缺口没有具体的解决途径,美国财政赤字恐难以承受。


2. 美国富人成为绝对受惠人群,中产负担或加重,有违社会公正。


3. 之前特朗普医保法案受挫,税改通过的可能性也大大降低,可能延期至2018年。

1、 税改真相


真实的特朗普税改是什么样?


税改就是重新分蛋糕,利益重新调整,难度之大超乎想像。


90年代初中国税改,朱镕基一个省一省艰难地谈话、做工作,才把分税制推行下去。相比中央集权的中国,分权制衡的美国要推税改更难。


特朗普税改要面临三个问题:


一.税改之后,财政缺口怎么解决,经济会否振兴?


那种“税改=经济活跃=税基扩大=财政收入增加”的观点,都是too young too simple了。



如果这样,就没有受损方,全民得益;如果这样,美国早就使用了。


现实远比理论复杂。历史上,著名的里根减税都没能复制此种情形。此次特朗普减税,被普遍认为财政赤字是挑战。


这不是说说而已,而是数据说话。


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CBO)及智库Committee for a Responsible Federal Budget(CRFB)估计,在现有的税率制度下,2017年美国联邦债务占GDP比重为89%,而特朗普税改方案的实施则将这一数值推高至历史新高111%。



智库CRFB预估,美国在未来十年至少需要保持3.8%的平均生产率增长,才能支付起减下的5.5万亿美元税收。


但是,伴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平均生产率增长很难达到目标。所以,即使减税可以带来经济的增长,却远远不够为税改买单,更别说减少政府财政赤字。


这就是美国媒体普遍担忧之处。


二.这场富人绝对受益的税改是否加剧美国的贫富差距?



特朗普税改运用的就是供给学派有名的“涓滴理论”(trickle down),这个理论认为减税可以让富人更富,当富人手里的钱多起来了就会进行投资,从而增加就业,促进经济增长。


税改方案中取消了遗产税、替代性最低税(AMT)等转为富人而设的税种,个人所得税最高税率也从39.5%减到35%。


对于一个年收入为5万美元的家庭而言,减税益处并不明显。但是对于年收入上亿元的少数富人而言,一年少缴纳的税款多达千万。


特朗普2005年的税单显示,他本人付税3850万美元。如果没有了AMT,他则省下3100万美元,减幅达80%。


特朗普税单(来源:Business Insider )

因此不少美国媒体调侃,特朗普本人才是此次税改方案的最大受益人,知名金融新闻网站MarketWatch还给出了具体的数字:特朗普的减税计划可以给他的子女节省14亿税金。


减税的大部分好处让富人阶层拿走了,但是全体美国公民则需要共同承担减税带来的坏处,特别是对于中低收入家庭。


《纽约时报》社评将这场减税怒斥为“抢劫”,因为减税之后政府不可避免要进行“开源”和“节流”,前者举债,后者则削减社会福利和公共服务支出。这都将使贫困弱势群体生活更加艰难。这场“劫贫济富”实在有违社会公正。


三.特朗普目前的税改方案通过可能性有多大?


可以先听听华尔街人士的看法。


摩根大通分析师Jesse Edgerton:

这个计划不太可能在国会获得通过,我们怀疑这个计划会被认为将大幅增加赤字,使其在国会获得通过的可能性变低。


瑞信集团分析师Honglin Jiang:

当计划没有提供有助于加速其在国会通过的更多细节时,市场感到失望。尤其是,减税造成的财政收入缺口如何填补这一关键问题未得到解答。


美联储前高管Rick Robert:

预计到2018年前这场税改不可能会通过,纵观历史,特朗普此次的计划就是所谓的涓滴经济学,他希望降低美国最富有人群的税率,但要想以这种方式推动经济的发展就必须从低收入人群这边把漏洞补上,历史告诉我们这不可能会成功。


总体上,华尔街权威人士对特朗普的税改计划负面评价大于正面评价,市场明显不买账。


尽管税制改革是美国民主党和共和党的共同愿望,但特朗普的税改方案缺乏细节,缺乏税改后财政收入增减状况预估,也没有开源节流的方案以确保财政状况不恶化。另外,民主党人也强烈反对针对富豪的减税。因此,此次税改在国会投票中能顺利通过的可能性目前看还是较低。


可以预料,税改方案要想通过,肯定会有更多妥协和修改,到时的版本和现在会有很大不同。


2、 历史的窗口


历史其实总在不断重演。观察特朗普税改,最好的窗口是他共和党的前辈——里根总统的减税政策。



由于在任期内实现了美国经济复苏,并赢得“冷战”,使得里根这位“二流演员”被认为是“一流总统”。


不过即便这样,当年他的减税政策也经历了一波三折,且直至今日,各界仍有不同评价。


1981年上台之初,里根就推出大规模减税的经济复兴税收法案,将个人所得税的最高等边际税率由70%降至50%,最低税率从14%降至11%,以期刺激经济增长。


但该法案生效一年后,财政赤字日趋严重,美国经济甚至出现了1.9%的负增长,跟后来08年金融危机时的糟糕表现差不多。显然,这样的税改并未刺激经济复苏。


里根任期内的美国GDP增长率(来源:IMF)


1982年9月,美国政府无奈推出一项税收平衡和财政责任法案,取消1981年法案中的加速折旧等规定,从而实现增税。这才实现了美国经济的复苏。


据统计,为弥补缺口,里根政府被迫增税11次,包括增加工资税、企业税等。同时里根时代美国国债几乎增加三倍。


随后,时间来到1986年,里跟政府在第二任期祭出第二弹减税政策,这次也更为后来人所津津乐道。


1986年的税改法案相比1981年的法案,更强调减税时不减少财政收入,为此该法案采取了大幅削减所得税优惠的措施,包括取消投资税收抵免政策、延长固定资产折旧的年限等。


然而1986税收法案通过的一年后,美股出现了“黑色星期一”,标普500指数短期内暴跌30%。巴克莱银行就指出,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市场对里根减税的定价的反应过快。


下图近30年历任美国总统任期内,美国GDP成长率对比。里根、小布什推行减税政策,而克林顿、奥巴马实行增税政策,他们的任期内GDP并没有因此而倒退或猛增。


美国历任总统任期内GDP增长率(来源:公众号“美国华人”)


许多观察家认为减税政策对经济复苏效果并不如想象的那么有效。


3、 税改的影响


理论上说,减税之后财富会先流向富人,然后使中产和平民的收入相应增加。美国企业和个人税负降低,也会使美国成为“避税天堂”,吸引别国大量的资本,享受其“税收红利”。


在此情况下,美国经济增长也将受到支撑,外国直接投资增加。包括苹果在内的美国企业和其它外国企业,会将生产基地迁回或转移至美国。这可能引起其他主要经济体也出台相应的减税政策,留住跨国企业,从而引起一轮全球的“减税潮”。


而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国家,货币可能会面临下一轮贬值压力,金融稳定和经济下行压力都将成为重大挑战。


当然,如果特朗普税改无法处理好税收减少和财政赤字增加之间的关系,将导致市场对美国经济前景的担忧,使美国陷入财政赤字困境,打击投资人信心,弄巧成拙。


对大类资产影响方面,若税收改革法案如愿通过,美元无疑会上涨,美股等风险资产将受追逐,而黄金等避险资产遭抛售。


如税改方案和医改方案一样,在国会遇阻,那么将再次激起人们的避险情绪,黄金、日元或将跳涨。


对于房地产而言,正如很多美国媒体的评论那样,税改方案有利富人阶层。这必将使得地产开发商节约更多的税费,在赚取相同利润的同时,成本降低。


美国最大的地产专业媒体《The Real Deal》表示,这一法案如通过,将给特朗普家族省下几百万美元税收。


而成本降低可能导致房价的有更多弹性空间,首次购房者购房可负担能力增强,达到减税的目的“给更多钱让美国人自己决定怎么花”,那么与住房相关的消费也会水涨船高。这一情况在1986年里根减税法案通过后,就曾出现。


然而,上文提到的美媒担忧的争论点,以及历史上税收改革与经济增长并不算强的联动关系,使得此次特朗普减税方案的效果令人担忧。


最终法案能否在国会获得通过,也同样令人怀疑。早年以里根总统的个人威望而言,其推行的税收法案也通过近半年的努力,才得以通过。如今,特朗普税改争议颇多且个人号召力不及里根,法案延迟通过或将是大概率事件。即使通过,也会有较大妥协和修正,和现有版本有较大不同。


因此,评估税改的影响,要以最终通过版本为准。所作的投资决策,也应该等明了再做定夺。



亲爱的读者:推荐同时关注我们的备用微信号“ 经济学人 ”,ID: zhongguojingjixueren 。(或扫描下方二维码直接关注)

扫码关注▼

另外欢迎大家加入 微信群 ,建立更深度的阅读连接。有意进群者请添加 经济学人小助手 为好友,再受邀入群。


小助手3▼


* 每晚十点,群内会额外推送2-3篇好文,群友专享~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