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6月1日)对于摸索中前行的分时租赁行业而言,是一个特别的一天——国家层面正在透露处于法律模糊地带的行业,或将迎来规范化的发展。而这或许也是其真正迎来快速发展的第一步。
由交通运输部会同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制定的《关于促进汽车租赁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从今天起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为期两周。
这一征求意见稿的重点之一,正是当下大热的分时租赁领域。
交通运输部在“系统梳理制约汽车租赁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分时租赁新业态的发展现状及特点”的基础上,借鉴国外经验与相关专家企业经验形成了征求意见稿。
近年来,我国汽车租赁业呈现快速发展态势,特别是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广泛应用和新能源汽车的推广,而分时租赁模式——也称汽车共享,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兴起。
以小时或天计算提供汽车的随取即用租赁服务从1999年全球第一家分时租车公司Zipcar诞生计算,至今已经发展了近20年。
正如《汽车商业评论》在2017年5月刊封面故事《残酷的分时租赁之春》里提到的,出行已经成为移动互联与传统行业结合的最新战场,科技公司、汽车公司和崭新的创业公司从不同方向扑向这块新大陆,而分时租赁行业也被诸多玩家视为“下一个风口”。
在封面报道中,我们对EVCARD、绿狗、零派乐享、一度用车、友友用车、TOGO、有车、EZZY这几家企业都进行了体验与报道,感受到了这个行业当前的“热火朝天”。(详情请见2017年5月号封面故事)
分时租赁公司可以分为两类,一类由汽车厂商创立或收购、控股,另一类则是独立的分时租赁公司。后者又可以细分为由传统租车公司演变而来和创业公司两种。
而据相关统计,目前全国有6301家汽车租赁业户,租赁车辆总数约20万辆,市场规模以每年20%左右的速度增长。分时租赁企业40余家,车辆总数超过4万辆,95%以上为新能源车辆。EVTank的统计数据则表示,截止2017年第一季度,国内在运营的共享汽车已经达到4.5万辆。
在《征求意见稿》的四个方面内容中,特别提到了“鼓励分时租赁发展”——另外3项则是夯实安全管理基础、提升服务能力、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其中,明确表示“鼓励分时租赁规范有序发展”,并提出:要在坚持公交优先发展战略的前提下,考虑分时租赁非集约化出行的特点,合理确定分时租赁在城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的定位,研究建立与公众出行需求、城市道路资源、停车资源等相适应的车辆投放机制。
而关于分时租赁经营者,则“要提升线上线下服务能力,强化车辆组织调配,加强车辆日常管理,确保车辆安全和用户资金、信息安全。建立健全配套政策措施,为分时租赁车辆停放等创造条件、提供便利。”
此外,鼓励汽车租赁经营者利用新技术、新手段加强日常经营管理。推动行业规模化、网络化、品牌化发展。
在其他政策层面,《征求意见稿》则表示,要求规范管理、完善规章制度与监管、惩戒,促进行业发展。
虽然《征求意见稿》对于法律相对此前一直“没有名分”的分时租赁行业而言,是一大利好,但仍然有很多模糊与未明确的部分,以及更多的细节需要再未来进一步明确。
比如,未明确新能源分时租赁企业是否与燃油车分时租赁企业区别对待,换言之,前者在牌照、税收等方面是否能有更多优惠政策。对于分时租赁企业营运车辆的相关管理是否与租赁车辆同等要求,也未明确。
目前在地方层面,北京、上海、天津等32个省市出台的政策里也提及电动汽车分时租赁相关政策,其中上海、合肥、湖南等省市给予分时租赁新能源汽车运营购车补贴。
3月初,有传言表示分时租赁企业TOGO相关负责人已被上海市市运营处和交通执法总队约谈,要求其停止共享汽车业务,收回涉嫌违规的车辆,并送达整改通知书。
由于途歌提供车辆有偿出行服务,已属经营行为;其次,途歌租赁车辆的行驶证中显赫标明使用性质为“非营运”,而旗下的所有共享汽车存在的目的均用于有偿租赁服务,已超出行驶证圈定的使用范围。对此,途歌方面并未回应。
当前的行业现状是:分时租赁企业多而小,甚至没有一家全国性玩家。
目前国内最大的汽车分时租赁公司是环球车享,其对外宣称的数据是截止到2017年4月“在十几个城市运营,车辆总数超9000辆,在大本营上海车辆总数超5000辆,日订单数超过2万单。”
对于正在探索中前行的分时租赁企业而言,无论从资质到资金,从管理到风险管控,都有诸多门槛要迈,而国家层面的鼓励,或将让未来的路更好走些。
EVTank预计,到2020年,国内的共享汽车将达到200万辆,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共享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