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新京报书评周刊
新京报书评周刊2003年创刊,每周六出版发行,口号是“阅读需要主张”。书评周刊气质是严肃而有趣,主要评价国内外出版的大众类优秀图书。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壹读  ·  为什么砂糖橘上都有个洞? ·  6 天前  
蓝钻故事  ·  年度王炸!看了两分钟,我就爽到了 ·  4 天前  
十点读书  ·  3000 一罐的贵妇面霜,真好用! ·  4 天前  
悦读文摘  ·  每天思考一段话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新京报书评周刊

我有一个梦想,每天只工作3小时

新京报书评周刊  · 公众号  · 读书  · 2017-03-02 08:59

正文

微信ID:ibookreview

『阅读需要主张』

如果你跟朋友闲聊,问候ta的近况,十有八九,你都能听到“忙”、“压力大”、“没时间”这样的感慨。我们生活在一个人人喊累的年代。每个人都像一只被拧紧了发条的陀螺,忙忙碌碌无法停歇。


全球化几乎席卷了每一个角落,没有人能够置身事外。资本主义的高度发展,带来令人目眩神迷的成就,同时也将我们的生活框定在“生产-消费-竞争”这一无限循环的齿轮上。


我们不得不屈从于这一强大的体系:一边哀叹着日益扩大的贫富差距,一边日复一日地加班,寄希望于将一辈子的收入换一套房子。然后,在人生过半的时候猛然回头,感叹时光虚度,想不起时间都去了哪儿。


这一切,还有没有希望被改变?你能想象的最理想的生活状态是怎样的?你相信它能真正实现吗?


1

我们的生活,能不能换一副不同的面貌?



对于上述问题(或者说上述希望),我们已经很长时间,没听到任何令人眼前一亮的思考成果了。


但最近,有个叫罗格·布雷格曼(Rutger Bregman)的荷兰年轻人,对此提出了大胆的乌托邦式设想。


他的解决方案相当简单,也相当坚定:

1)为每个人制定一个能够保证最低生活费用的无条件基本收入(每年约12,000英镑);


2)将每周的工作时间缩短至15小时(平均每个工作日工作3小时);


3)开放国界,人们可以搬到他们想去的任何地方。


他在《现实主义者的乌托邦》(Utopia for Realists)一书中对此进行了详细的论证。这本书一经出版就在荷兰及欧洲引起了巨大反响。布雷格曼的研究与许多顶尖学者相比,仍然显得不够严谨。但这个28岁的小伙儿最近在欧洲可谓是炙手可热的学术红人,翻阅各大主流媒体,都有关于这本书的大篇幅报道——不少报道都在网络上吸引了成百上千条跟帖评论。这大概从侧面反应了,当今最令欧洲人焦虑的问题是什么。


当然,围绕着这本书,也有很多经典的质疑:说得是很好,但这些设想真的能实现吗?


《Utopia For Realists》

副标题: The Case for a Universal Basic Income, Open Borders, and a 15-hour Workweek

作者: Rutger Bregman 

译者: Elizabeth Manton

版本: The Correspondent 2016年4月


2

发放“无条件基本收入”,这靠谱吗?


给每个人提供“无条件基本收入”(UBI)的想法,并非布雷格曼的首创。


早在1797年,思想家、作家托马斯·潘恩就曾提出过为所有21岁年轻人提供15英镑基本收入的方案。从那时候开始,很多哲学家都曾经思考过这一设想的可行性。1974年-1979年间,加拿大曼尼托巴地区就曾试验过为每个人发放每年9000美元(以今天的标准换算)的基本收入。


往近了说,布雷格曼认为,尼克松总统治下的美国就曾经是个接近实现无条件基本收入的国家。而在芬兰,今年已经开始试验,向随机选定的2000名公民发放560欧元(约合人民币4200元)的月工资,并有计划随着试验的深入将这一数额提高到800欧元(约合人民币6000元)。


对于这一政策的一大担忧在于,如果政府为每个人提供同等的基本收入,则容易造成懒人更懒、穷人更穷的糟糕状况。但事实上,学界的研究却发现,接受了“无条件基本收入”的人们,实际上更倾向于积极地寻找能发挥潜力的工作,走上可持续发展的职业之路。


罗格.布雷格曼(Rutger Bregman),历史学家、作家、记者,1988年生于荷兰,现居荷兰乌得勒支,目前已出版4本研究著作。

 

一般而言,我们的社会中都存在这样的“共识”:即富人的富裕是因为他们更有能力,穷人的贫困是因为他们自身的懒惰、愚钝。但在布雷格曼等支持发放无条件基本收入的人那里,这个逻辑应当反过来:不是愚钝造成了贫困,而是贫困造成了愚钝。


他们认为,处于贫困中的人更多的是因为缺少起步的基础资金,而并不是因为他们愚蠢。如果有人能够给予他们最基本的生活保障,他们就会从容无忧地考虑清楚自己真正想做的是什么,并且更容易全身心地投入事业奋斗。


但即便如此,为每个人发放无条件基本收入,这听起来仍然颇为不现实。对于这些质疑,布雷格曼在前不久的一篇《卫报》采访中回应称,他已经听了很多关于这一想法不现实、不合理、无法负担的言论,但人们真正需要思考的问题其实很简单。我们只需要问问自己“哦,那么我是想维持现状吗?我对目前维持现状的结果,感到满意吗?’”

 

如果这样问问自己,我们立即会发现,我们期待着改变的发生。


实际上,弥合贫富差距的代价是非常高昂的。国与国之间不同,但大多数情况下,为贫困人口提供的各种补助会占据国内生产总值的3%、4%或5%。假如将这一针对贫困人口的补助取消,改为向所有人发放统一的无条件基本收入,政府的福利支出反而会得到节省。


根据芬兰政府的计算,2014年,芬兰的社会福利支出达660亿欧元。而如果改成为向每个芬兰人发放800欧元基本收入,财政预算则仅需480亿欧元。


3

“工作”到底是什么意思?它需要重新定义


可以想见,一个真正的提供无条件基本收入的制度,必然要求对各国实行的现有税制进行大幅度改革。这听上去任重而道远,但在布雷格曼的设想中,我们可以先从某个地方起步。他认为最好的切入点,就是重新定义我们工作的意义


布雷格曼认为,人们汲汲营营的各种事物,有很多都是毫无意义的“狗屁工作”。即使这些工作岗位全部被取消,我们的社会运转也根本不会受到任何影响。这些“假工作”包括:各种顾问、分析师、甚至是银行家、会计师、律师.... 而那些真正有价值的工作是一些更核心、更基础的工种,比如教师、医生、清洁工。


事实上,我们也经常能听到人们抱怨自己的所作所为没有意义,但这个运转严密的社会体系早已经为我们洗了脑。我们一边不断地怀疑,一边欲罢不能地继续跟随着整个洪流运转。

《谎言的衰落》

作者: [英] 奥斯卡·王尔德 

译者: 萧易

版本: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4年3月


关于工作与个人价值的争论,远比布雷格曼的论述更复杂。这涉及到两种对待个人价值的不同态度:一种认为不管个人的成就如何,必须无条件尊重个人自身,把每个人都看作有同等分量的存在;另一种则把个人设想为不断追求成长的物种,生活的意义在于达成某种目标或价值,这中间所需要的各项能力、德性乃至于追求的毅力、决心,便构成了每个人不同的价值。这两种不同的哲学观念,如何在布雷格曼的乌托邦体系中融合,他并没有给出清晰的回应。


不管你是否同意布雷格曼的论调,但他起码令我们看到,我们习以为常的经济结构、福利制度、工作制度,都不是天经地义的,它们可以有不同的面貌。


更值得注意的是,发放无条件基本收入不仅是对收入的再分配,也是对权力的再分配。一旦人们拥有了同等的基本收入,大家都会获得最重要的自由:不必受生存压力的胁迫,得以自主决定人生中真正想要从事的事业是什么。


对于布雷格曼的愿景,我们或许无法赞同,但更明智的态度可能是保持着乐观的期待——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民主、男女平权、奴隶制废除等都曾被认为是乌托邦主义者的幻梦,而如今它们都走向了现实。

 

布雷格曼在书中引用了奥斯卡.王尔德在《谎言的衰落》一书中的名言:“一幅不包括乌托邦在内的世界地图根本就不值一顾,因为它遗漏了一个国度,而人类总在那里登陆。当人类在那里登陆后,四处眺望,又看到一个更好的国度,于是再次起航。所谓进步,就是去实现乌托邦。”


4

最困难的,是在于相信事情可以被改变


除了一些政界、学界人士的支持,美国科技富豪伊隆·马斯克也对布雷格曼的乌托邦设想表示赞成。

 

马斯克支持无条件基本收入的原因之一是,他认为随着高级机器人和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工作的确可能会变得越来越稀少,周工作时间也会随之大大减少。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布雷格曼所提到的,缩短工作时间、减少强制性劳动,也正是历史发展的方向。

 

布雷格曼的三大设想中,或许开放国界是听起来最天方夜谭的一个。


《无国界移民》一书中同样提出了国民自由流动的设想

作者: 安托万·佩库 / 保罗·德·古赫特奈尔 

译者: 武云

版本: 译林出版社  2011年9月

 

关于移民,人们已经习惯于某些刻板印象。比如,移民会抢占本地人的工作机会,最终导致工资水平下降;移民都很懒惰,容易成为社会不稳定因素;移民永远不会再离开....但布雷格曼在《现实主义者的乌托邦》一书中,引用许多学界研究及数据表明,实际上的情况并非如此。这些对移民的成见,是人们的恐惧造成的惯性错误认知。


当然,“开放国界”肯定会带来诸多问题:人口密度的局部拥挤;移民文化冲突;以及中产阶级(被认为是最可能移民的群体)的流失.....


对于这些质疑,布雷格曼在接受《卫报》记者采访时回应道,开放国界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事情。但这应当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现实主义者的乌托邦》这本书,最打动我们的,可能正在于此。它明确地知道要实现这一愿景面临着无数难题,但它以最大的勇气和智慧,努力地一步步推进这些愿景。或许,面对所有的困境,最困难的一点,是在于真正从内心相信事情可以被改变。在这方面,布雷格曼跟他的《现实主义者的乌托邦》作出了重大贡献。


现在,试着闭上眼睛。在忙碌的间隙想象一下这样的生活:每天只需要工作3个小时;拥有能保障基本生活的稳定收入;可以去任何你想去的地方定居.... 听起来太完美了是吧?但如果你想逐渐靠近这个完美的生活,必须首先敢于去想象它、相信它。

 


本文为独家内容。撰文、整合与编辑:张婷,郭雪岩。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文参考资料包括:

1)《Rutger Bregman: ‘We could cut the working week by a third’》,Andrew Anthonyhttps://www.theguardian.com/books/2017/feb/26/rutger-bregman-utopia-for-realists-interview-universal-basic-income#comments;

2)《Is Finland’s basic universal income a solution to automation, fewer jobs and lower wages?》,Sonia Sodha ; https://www.theguardian.com/society/2017/feb/19/basic-income-finland-low-wages-fewer-jobs;

3)《Rutger Bregman's 'Utopia for Realists' Shows Us Why We Deserve Universal Basic Income》,Natalie Shoemaker,http://bigthink.com/natalie-shoemaker/rutger-bregmans-utopia-for-realists-shows-us-why-we-deserve-universal-basic-income;

4)《‘Utopia for Realists?’ - a review》,Neil Howard, https://www.opendemocracy.net/neil-howard/utopia-for-realists-review;

5)《Why the secret to productivity isn’t longer hours》, Andrew Anthony,https://www.theguardian.com/money/2017/jan/22/alex-soojung-kim-pang-interview-rest-why-you-get-more-done-when-you-work-less.



扫一扫,赏给书评君一个红包?

直接点击 关键词 查看以往的精彩~


国学低俗化 | 弟子规 | 2016年度好书 | 美国大选 | 见信如晤 | 雾霾 | 大学考试题 | 中国式相亲 | 中年人丑态 | 人生无意义 | 小津安二郎 | 作家的脸 | 二十四节气 | 博物君 | 朋友圈 |《西部世界》黄永玉 | 高房价 | 胡适 | 钱理群 | 篡改历史 | 抑郁症 | 荒木经惟 | 沈石溪 | 少年读经 加缪 | 心灵鸡汤 | 帕慕克 | 龙榆生 | 奥兹 | 奥威尔 | 阿列克谢耶维奇 | 民国试卷


点击图片

购买《是我把你弄哭了吗?》

或者点击“阅读原文”去我们的微店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