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记者向作家梁晓声提问:“您认为的成功是什么?”梁晓声回答:“我不认为一个人非得成功,好的生活其实应该是稳定而自适的。”
不活在世俗的眼光里,不再乎他人的评价,有来自内心的追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这样的人生,比单一的成功更让人羡慕。
如果一个人开始接纳自己,他就会自我满足,然后内心安稳;要是还可以通过自我控制,去获得高度的自由,那么他就是在过一种完全自洽的生活。
非常喜欢这样的人,他们身上大多有着通透的人生观。
自我满足,就会内心安稳
在《去有风的地方》里奶奶有一句台词:
“人不能太贪心了,得了千钱想万钱,当了皇上又想成仙。”
《去有风的地方》剧照
填不满的欲望,是人们痛苦的根源。
每一个内心安稳的人,都有不与人争,自我满足的特征。
有人采访一位作家:“请问您如何看待您早期的作品?”
作家回答:“那就是我当时的水平,而且是最好的水平。”
作家这种自我满足的回答,让记者有点措不及防。接着作家又说,没有人会觉得哪一部作品是最好的,因为你始终在成长,随着你人生的阅历越来越多,即便是同样一样事情,也会有不同的感悟。
不评论自己的作品,只觉得它们都是最好的。每一部都付出了自己全部的努力,这就够了。
自我满足的状态,即不用背负太多的愧疚,也不用带着过多的期待。
用放空的心态去创作,才是对当下内容最大的负责。
放在生活中看,就是,让过去的过去,请未来的尽来。
武志红说:“有的人喜欢站在今天的高度去批评过去的自己,用一种鄙视的眼光看待自己的失误。”
永远不满足自己的表现,就是让过去成为前路的负担而无法喜悦。
发生的一切都无可挽回,太多的回头只能让自己踟蹰难行。
人生中最大的伤害,就是这种自我伤害,没有硝烟却让自己尸横遍野。
通透的人会把自己拥有的归为幸福,不幸得人总在为失去的耿耿于怀。
自我满足,饱含了一种放下的智慧,让人内心安稳,有足够的力量应对当下和未来。
自我控制,获得真正自由
萧伯纳说:“自我控制是最强者的本能。”
越是能自控的人,他的人生高度就会越高,他的人生也就越自由。
自控的人对待外物有自己的标准,这种自适的力量可以帮助他完成自我评定。
外界的干扰越少,自己的空间就越大。
网友@塔塔曾经经历过一次考验:
他在创业初期,公司出现了一些状况,让他焦头烂额。
这时候,恰好有一家收购公司看好他的项目,想进行收购。
一边是要应对层出不穷的困难;一边是唾手可得的既得利益。
你会怎么选?
塔塔的老师告诉他,如果你选择自己死磕,可能会达到目标,获得某种自由。但是你若选择了后者,就是当下即可实现某种自由。
同样的结果,考察的是人的自控力,前者延迟满足成就感,后者是及时行乐的现实家。
选择哪一个都没有错,但是从此可以看出你面对欲望和诱惑时的自控能力。
选择不同,承受的结果也不同。
生活中,很多人都会因为美食而中断减肥目标,但也始终有人可以通过自律的锻练没有顾虑地享受美食。
自控并不是让你放弃什么,而是通过自控能让你去更好的享受它。
蒙田说:“真正的自由,是在所有时候都能控制自己。”
自律的人,才更自由。
人的低级欲望,放纵就可以得到;高级欲望,克制才能抵达。
放纵是人的本能,自控是人的修行。那些短时间让你快乐的东西,一定会让你在未来感到痛苦,而那些让你痛苦过的自控,最终会让你完成目标。
高度自洽,看透人生真相
罗翔说:“永远有自己的节奏和步调,这也是松弛感构成的来源。”
一个具有松弛感的人,也是高度自洽的人,他们身上有一种令人折服的魅力。
人生并非赛道而是旷野,看透了人生真相的人,知道自己应该如何度过这一生。
奋斗、拼搏,都是赞赏的词汇。
但是很多人都没有感悟到这个过程的美好,而是过于紧张让自己失去了人生的味蕾。
如何才成让自己获得自洽的人生呢?
有人从不同角度讲过西西弗西斯的故事:
西西弗西斯因为犯错而被惩罚。
惩罚他的内容是每天要把一块巨大的石头从山脚推上山顶。然后石头又会因为重力从山顶滚下,西西弗西斯就要继续重复推石头的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