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成甲
成甲,罗辑思维“得到”APP《成甲说书》节目作者;罗振宇、脱不花、万维钢、李笑来联袂推荐的最具实操性的学习方法专著《好好学习:个人知识管理精进指南》作者。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物业管理资讯平台  ·  物业呼吁、邻居拜托:快过年了,请文明使用下水管道! ·  3 天前  
物业管理资讯平台  ·  关于年前结清物业费的温馨提示 ·  5 天前  
物业管理资讯平台  ·  《民法典》中关于物业的最全条例来啦!赶快收藏! ·  5 天前  
物业管理资讯平台  ·  物业行业证书 ·  6 天前  
物业管理资讯平台  ·  2025年物业行业的发展情况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成甲

《好好学习》读者笔记(9)| 一个人半个月的践行有感

成甲  · 公众号  ·  · 2017-05-08 12:02

正文

莫 恩 

大二学生

4月3日买下《好好学习》

4月7日过20岁生日

4月8日开始践行书中内容

真的很喜欢成甲老师的分享与这本书


本文罗列了一些阅读方法和践行经验

如果看完以后,对你能有一点启发就好~


转载自公众号 | MOENOTE


1

我那不太妙的基本情况


图1:近两年学习方面变化


高三:无知无解的前进模式


有节毛概课讲到了斯大林的工业模式——表面上苏联在生产力发展水平极低的情况下,靠着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实现了工业化,赶超了西方国家;但空前经济增速的背后,就是极低极低的经济效率。


下课查完资料后不禁想到,这就是我高三学习状态的真实写照——在认知与学习能力极低的情况下,靠着不停地背课文背古诗、整理重做错题、5点起12点睡的作息,成绩和名次在高三确实提升了很多;但在这个背后,就是极低的学习效率与认知效率。


总结:不断练就一身低水平勤奋功夫的阶段。


大一:模仿优质方法的行动模式


大一用最多的APP,除了社交软件就是知乎。


我每周会记录一个收藏夹里自认为优质方法的笔记,并在下周开始实践运用。其中,有关于学习、笔记、阅读和时间管理的好方法都列在图1中了。


这些行为有一定成效,但持续时间不太长;做这些事的时候也有反思,但不深入,总是草草了事,没个成形的结果。


总结:不断用好方法装饰自己的大脑的阶段。


2017:以输出为起点开始浅层行动反思


在2016年的行动通常都是学校有任务、有作业、有比赛,我才开始一步步分解规划接下来的事儿,但很少主动输出。


基于对新的一年的仪式感,我将2017年关键词定为“输出”。以此为起点,在单纯的模仿模式上初步形成了自己的体系,断断续续地输出着。但之前累积下的很多问题,我并没有想过要给自己一个明确而深刻的答案。


总结:意识到很多问题但没想过真正解决的阶段。


2

《好好学习》与4月的咕咕咕 


那是大二下开学后放的第一个假,我就被同学咕咕咕(放鸽子)了。


我们约好去另一家更远的书店,途中我怎么也联系不上她,知道要被咕了以后就去了一家更近的。走进书店以后,我就欢快地找书看。


在上海福州路的百新文具馆里,成甲老师的《好好学习》是被放在新书展示区的醒目位置,封面的橙色又这么鲜艳,书名莫名地亲切可爱,我就看了起来。只是读了序言,还没有读到正章,就已经激起我的种种问题与回忆——


神经元之间的联系如何才能够建立?

如何建立新旧概念之间的联系?

不停地在学,但感觉内在却没什么长进是为什么?

我不想知识瘫痪该怎么办?

我写下的学习笔记真的帮到我了吗?


当然当时,我并没有这么明确地列出问题,只是临界知识这个概念让我回想起了这些问题的关键词。


3

如何阅读《好好学习》


(1)一个新概念出现但还没有定义时,我写下了我的定义假设。对比成甲老师之后给出的定义,总结出了两者的核心差别。


(2)针对一些知识,做出了自己现状所处位置的判断。


(3)记录联想到的其它内容,作为反思或对比对象。


(4)记录阅读中想到的自己无法解释的问题。


4

如何初步消化《好好学习》


(1)核心知识/原理:按章节整理关系表

(2)行动准则&常见误区:整理成行动核查对照表

(3)用于自我反思的问题:整合问题,总结模式与原理

(4)案例:列表+分类标签


5

四月践行经验分享


在这篇文章中,我挑选了4月份遇到的这三个问题,也对应了图1中三个阶段的三个主要问题。


Q1

天天刷题,但考试还考不好,是为什么?

(以日语语言学习为切入点)


我从小看日本的动画、漫画和综艺节目长大。从耳熟能详的三大民工漫到每一季度的新番,从少女漫、少年漫到治愈漫,从乃木板46到櫸坂46,你说看了快10年了吧,其中9年多连个50音都认不全。


途中也不是没买过日语入门书、不是没报过日语辅导班、不是没参加过日语社团,但都没能真正让我入门日语学习。


4月上旬,当日语N2考试的450元报名费交掉的时候,我才有种“一定要好好学习”的模糊动力。


在随后语法专项练习册的一次周测中,我错掉了三分之一的题目。之前,每天学完也总有种未完全掌握的感觉,但我仍然不知道如何是好。


可那周我读完了《好好学习》,我就开始反思。下面罗列最近两周的重要反思点——


 4 月 第 三 周 


错误假设


这两本书做完,N2的语法部分就一定可以过。


为什么错误


习题做完,不思考,不对错误进行反思改进本身就是重复错误的行为,记忆与理解不会有本质的提高。


修改假设


做题目是为了针对N2题型进行训练,要结合考试题型来理解记忆这些内容。


聚焦内容


(1)写法相近语法结构的不同意义。

(2)意义相近语法结构的前后搭配的不同。


 4 月 第 四 周 


错误假设


提炼并整理出语法结构单独进行记忆更能记住这些结构。


为什么错误


在实际的考题中,是让你根据对句意理解和前后结构搭配选择语法结构。孤立记忆语法结构,而不将其放入句子中理解的话,更容易忘记,而且考试时做题速度会相对较慢。


修改假设


将语法结构与句子意思联系起来记忆,这样就能够理解,记住这些结构。


聚焦内容


(1)将语法结构放入例句中联系记忆。

(2)从整句句子出发理解语法结构本身。


 试 图 问 答 问 题 


执行心态与你的目标不匹配


天天狂刷题≠考试考得好。


很多人其实心里和实际经验中都知道这个不等式,但是对这个等式做出的反应,要么就干脆不做习题了,要么就暗暗麻痹自己却保持之前的方法做下去。


的确,做辅导书是达成目标的方法或是行为没错,但其中的问题在于——在具体做这件事儿的时候,我们的心态,我们的思考聚焦点不对。


记忆方法不利于你实现目标


错误的记忆方法有很多,我举一些我犯过的且意识到的。


识字不识义——乍一眼觉得字都认识,但实际上却并不知道词的意义。


认识=记住——看一眼觉得自己认识,但在相近词选择中无法判别。


长概念记忆——只是背下来,但是不对概念分层分类剖析。


孤立记忆——没有将知识放在大背景或联系下记忆,脑中只能回忆起知识的局部或碎片。


这些错误的记忆方式可能导致你对概念的理解不全、不深,也是达不成目标的致命错误之一。


Q2

采用有一定权威的方法,有用吗?

有什么用?

(以康奈尔笔记术为切入点)



简 介 


康奈尔笔记术,又称5A笔记术,这个方法在我们心中的印象大致可以用下图进行总结。


图2:康奈尔笔记形式呈现


 我 的 使 用 体 会  


我在大一的现代汉语和出版原理课程上均使用了康奈尔笔记法,但最终,这两门课给了我截然不同的反馈。


现代汉语课


通过课后复习,在左边栏目写下自己的提问,固定在每次上课前与老师交流问题,将这一问题的思考过程、思考重点与思考误区用便利贴记录在左边栏目中。


当时感到这是一个有点小刺激的过程,因为有时候自认为正确的证明过程在老师看来,是有不少误区的,而通过与老师的交流,不仅得知了思考过程,也能让自己认识到错误,从而聚焦于正确的证明方法。


出版原理课


对课程中的核心概念没有打通,导致即使采用了康奈尔笔记法,也只能总结每节课的框架,提不出自己的问题,感到在知识理解上有很大的问题。在最后的考试中,只能够对PPT中的知识框架进行死记硬背。


试 图 解 释 问 题 


用笔记术的目的(我的假设)


一是加深对于记录内容的记忆;

二是加深对于记录内容的理解。


常见误区


那么当我先撇去曾经看到的五花八门的笔记术,回归且聚焦到我们记笔记的真正目的时,就可能发现——


之前的自己一直陷入了方法固有形式的误区,陷入了从外界寻找最好方法的误区,而我们距离记笔记的目标,可能并没前进多少。


更新后的假设


实践一个有一定权威的方法,其效果的影响因素大致有两个:

(1)你当时选择这个方法时想要达成的目标本身。

(2)你在具体实践方法时对目标的管理。


Q3

理解知识、建立联系了,为什么记不住?

(以我的专业课为切入点)



当时自以为懂了

——缺乏对内容的认知深度


以”著作权“这个概念为例——作品的创作者对其创造的作品享有的权利。当我们仅仅只学了这个概念的时候,其实是对这个东西解释不清楚的,因为给你这个概念以后,很快又会有其它的问题冒出来:


WHAT:作者指什么?

WHAT:创造的作品是什么?

WHAT:权利是什么?

WHY:作者为什么有这样的权利?

HOW:作者如何行使这样的权利?


其实,这门课的教材《著作权法》整本书都在向我们解释”著作权“这一个概念,每一个章节都是对”著作权“某一方面的解释。


要打通这个核心概念,就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将每章节的主题与”著作权“概念联系起来进行理解。这么做以后,我第一次感到了心神气爽。


就当时而言确实读懂了

——缺少思维联系和行动联系


有这样一个大家都知道的现象,有些人记忆力好,有些人健忘,这似乎体现了人与人在记忆能力和记忆容量上的差距。


现在我知道了,大脑容量一开始确实存在差异,但记忆能力的差异是可以通过正确的方法与训练改变的。


请大家想象这样一个自然的过程——

你遇到知识A的时候,理解了,当时大脑清楚地记了下来了。第二天,你学了新的知识B,有新的问题C要处理,这些新的东西会堆积、逐渐占满了你脑子的其他工作容量,你就会逐渐淡忘这个当时理解了的知识。


所以,在新东西进来的时候,我们不能什么都不做,而是要建立、保持或强化知识A与新东西的联系。


在我的心目中,这个联系主要分为联想和应用两种,都很重要。但对于两者的具体效果,由于我的经验局限,还不能给出明确的假设,只能和大家聊一聊我对着两个方法的应用——


联想:主要用与信息分级分层,区分相似概念,更好记忆信息。


应用:主要用于案例分析和实践类作业。个人感受是结合具体背景应用知识难度很大,因为至少你要考虑在恰当的地方运用恰当的知识,这个要求肯定比起初级的记忆与理解要更困难。


6

不成熟的小总结  


图3:学习是这样一个闭环系统


对于学习,近期我会向自己强调以下几点:


(1)你的假设大多数情况下≠事实。

(2)曝光错误假设可能比累积成就感更重要。

(3)保持并加强反思以不断修正错误假设。

(4)聚焦正确行动准则与罗列经验误区。

(5)思考与行动,定要时刻以最初的目标为导向。


最后,再次超感谢成甲老师的超棒分享!

也真诚希望每一位读了《好好学习》的读者,此时此刻也都在好好学习与成长中!


推荐文章
物业管理资讯平台  ·  关于年前结清物业费的温馨提示
5 天前
物业管理资讯平台  ·  物业行业证书
6 天前
物业管理资讯平台  ·  2025年物业行业的发展情况
6 天前
伊嘉儿数学  ·  大脑练兵场
8 年前
实验万事屋  ·  水逆期的礼物,看懂都是生物狗
7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