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文章讨论了大数据和算法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以及如何拒绝“单向度生活”,保持Avant的态度。文章指出,人们在算法推荐的影响下,视野变得越来越狭窄,难以接触到多元的观点和不同的生活方式,甚至陷入群体性的“偏见”。同时,人们也习惯性地生活在更小的“单向度泡沫”里,认为生活被“个性化定制”,但实际上却困于更大的单向度里。因此,需要保持Avant的态度,拒绝“单向度生活”,发挥想象力打造自己的生活方式。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大数据和算法影响人们的视野和生活方式。
人们开始变得有迹可循,行为、喜好和思维方式趋同,视野狭窄。
关键观点2: 算法推荐导致信息茧房效应。
人们逐渐陷入相似的内容和信息中,难以接触多元的观点和不同的生活方式。
关键观点3: 拒绝“单向度生活”需要保持Avant的态度。
Avant代表先锋、前卫和流动,鼓励人们发挥想象力打造自己的生活方式,拒绝随波逐流。
关键观点4: 汽车作为生活理念的体现。
汽车不仅是工具,更是生活理念的体现。Avant的精神与汽车设计相结合,鼓励人们开拓生活边界,探索自由可能。
正文
在大数据眼里,我们都是某种模型。通过“猜你喜欢”和定制化信息流的方式,一个人的行为开始变得有迹可循:在一家网店连续下过几次单之后,多半还会再下一单;听硬核摇滚的人大概率更喜欢Pink Floyd,而不是西海岸音乐;经常浏览时政新闻的用户,也会对经济消息颇感兴趣……
这本身不是什么“大事儿”。自古以来,我们就热衷于归纳事物的普遍规则,从而获得一个具有指导意义的结论。比如早期文明时,人类通过天文学推演日期与季节变化的过程,也比如当代人常常挂在嘴边的星座、生肖和MBTI。究其根本,我们希望解开那些未知的谜题,来对事物的全貌“了如指掌”。
然而在算法的加持下,一个本该因技术和科技发展变得丰富多彩的生活迟迟不见踪影。
更多时候,我们见到的是偏见。
有着类似喜好的人们逐渐形成了“翻版”般的生活习惯、惯用“黑话”和follow列表,这种现象不仅限于行为上的雷同,更体现在思维方式的趋同上。在算法推荐的影响下,我们似乎被困在一个个由相似内容构成的信息茧房中,视野变得越来越狭窄,难以接触到多元的观点和不同的生活方式,甚至陷入群体性的“偏见”。
此番现状已经足以让一个人怀疑:即使AI开始大规模运用在C端,技术是否会继续加深着彼此的偏见,而不是消弭人与人之间的裂痕。
当一个人真的按算法里的模型一样生活,TA对生活的想象力还保有多少?
难道未来的某一天,人们会如传播学理论里提到的那样——茧房,已成?
有人喜欢把算法比作潘多拉的魔盒,企图将其定义为某种“原罪”式的存在,这未免有些不公平。每一代人都曾为成长中的困扰寻找替罪羊——00后归咎于互联网,90后责怪电子游戏,80后抱怨电视分散了注意力,而70后则可能把小人书当作学习不佳的原因。
把锅甩给科技也许是最效率的办法,却也是最懒惰的。
日子终归是自己过出来的。
历史上也出现过类似的场景。19世纪初的英国手摇纺织机工为了表达对纺织机的不满,毁掉了一切他们能看到的“机器敌人”;20世纪初,美国默片演员对“有声片”的看法几乎全是不屑一顾。我们不必继续细数下去,因为历史已经上演了它的答案。
1950年,比利·怀尔德(Billy Wilder)拍摄的电影《日落大道》就描述了一个“过气”的默片演员想要重回巅峰的故事。事实上,在有声电影之后,台词功底相当薄弱的默片演员几乎在一夜之间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既然已经身处生活的大海,索性就学会冲浪。关于想象力的匮乏,学者们已经提出了自己的想法。1964年,面对战后物质条件极大充裕的美国社会,哲学家马尔库塞提出「单向度的人」的概念,他说:“单向度的人,即是丧失否定、批判和超越能力的人。这样的人不仅不再有能力去追求,甚至也不再有能力去想象与现实生活不同的另一种生活。”
直到今天,单向度的概念不仅没有过时,反而延展到了更多地方。城市之间的差异度越来越小,每一代产品之间的改变微乎其微,有着类似画像的人们过上了相似的生活。
我们习惯开着大抵相同的车,听着相同风格的音乐,按照社交媒体和时尚杂志更换着每一个季节最流行的服装,并且声称:这是属于我自己的个性。
通过无限细分个人兴趣和需求,我们以为生活被“个性化定制”,但实际上困于更大的单向度泡沫里。
如何避免成为社交媒体上KOL的生活“翻版”,如何抗拒人云亦云,随波逐流的“诱惑”,如何发挥想象力打造自己的生活方式,
这就需要一种精神:Avant。
如果你对艺术稍有了解,那么对Avant一定不会陌生。它常常与garde一起出现,组成一个更广为人知的名字,先锋派(Avant-garde)。
我们认为,中文里译为“先锋”的词语,更适合成为一代人对抗单向度生活的关键。
Avant-garde代表了各种各样的艺术形式:绘画、雕塑、电影、音乐、服装……而Avant,同样可以代表各式各样的“先锋”。
值得细说的是,Avant并非《20分钟教你读会陀思妥耶夫斯基》式的速成,更不是某种方法论,而是推动一个人发挥想象力,让生活“不同”的动力。
那些10年前爱上滑雪,靠着480p的网络视频自学的人,更多是因为纯粹的热爱,而不是提前布局,为了赶上今天的红利;那些先于“逃离北上广”就回到家乡的人,大抵上都是因为找到了属于自己的lifestyle,而不是想率先站进某个赛道。
Avant不是功利的、刻奇的,也不是为了小众而小众的蓄谋,更不是叛逆、逃离、颠覆这些单一形容词足以概括的。Avant,是每一个时代里发挥想象力,拒绝“单向度生活”的人的写照——这,才是我们应该拥有的精神状态。
每一种富有想象力的生活都是独一无二的,而Avant则是它们共同的核心。早在单向度的概念诞生以前,甚至在整个人类文明发展的过程里,能被称得上Avant的人事物就已经存在。
上世纪,当黑人的爵士乐从美国新奥尔良为音乐世界注入律动,卡夫卡在《变形记》开篇写下了:“一天早晨,格里高尔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当Jim Morrison和他的The Doors(大门乐队)走遍美国,杰克·凯鲁亚克同样以一本《在路上》,成为“垮掉的一代”的精神领袖;当开创了电子音乐流派的Kraftwerk(发电厂)在德国杜塞尔多夫成立,一款同样影响后世至今的汽车——奥迪Avant(彼时也被称为奥迪60/75/80 Variant)也开始走进欧洲人的生活,并成为一代代人眼里的Avant。
Avant,是对一成不变的生活say no。而作为人类工业发展史上的杰作,
汽车同样可以承载与传递只属于Avant的态度。
上世纪70年代,彼时的欧洲旅行车有着“辨识度极高”的相似外观。出于实用主义的目的,旅行车纷纷采用了几乎垂直的D柱设计。虽然提高了装载能力,但从车尾望过去的时候,它更像是一个个只有空间,没有感情的“方盒子”。
奥迪100 C2 Avant的出现打破了这种千篇一律。
出乎意料的,奥迪决定将ABCD柱的延长线交于一点,在更大限度保证旅行车装载能力的同时,将大众未曾想象过的优雅和曲线带到了旅行车世界。
在当时逐渐陷入“审美疲劳”的欧洲公路,当一辆奥迪100 C2 Avant驶过,人们不仅仅见到了旅行车的另一种可能——准确地说,更美的可能,更是将奥迪在这款旅行车上所赋予的想象力,与它的名字Avant紧紧联系在一起。
而或许令奥迪也想不到的是,这个设计到今天,依然为无数人种下了一个“旅行车的种子”,以这种方式撬动着他们对生活的想象力。
一次闪光或许还是偶然,但每一代奥迪Avant,都在不同领域创下了属于自己的Avant时刻。
在电影《007之黎明生机》(The Living Daylights)里,由提摩西·道尔顿(Timothy Dalton)饰演的第四任邦德要在摩洛哥执行属于他的任务。而担任邦德座驾的,便是那个年代同样有着高回头率的奥迪200 Avant quattro。对比之前的Avant车型,这一代最有特点,也最有“奥迪味道”的改变,就是quattro。
奥迪之所以要为Avant搭载quattro,一定程度上源于欧洲道路的特殊性。当北欧的极寒环境与阿尔卑斯山的陡峭山路成为一定程度上越野车的专属,奥迪希望通过quattro突破这种“一成不变”的自驾模式。Avant的含义也因此变得更加丰富,逐渐演变出allroad这种可以应对全路况的车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