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三联生活周刊
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三联生活周刊  ·  轻盈的胜利 ·  13 小时前  
三联生活周刊  ·  这部春节档预售第一的电影,为何后续乏力? ·  昨天  
三联生活周刊  ·  今年最令人惊喜的免签旅行地,非它们莫属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三联生活周刊

轻盈的胜利

三联生活周刊  · 公众号  · 杂志  · 2025-02-04 21:00

正文

在非常讲究唱功的爵士女声界 ,她让轻盈占据了一席之地。

1964年,艾斯楚德·吉尔伯托在纽约
女声是爵士乐的一大门类,诞生了无数绝世名伶。无论是老一辈的比莉·荷莉戴、妮娜·西蒙和艾拉·费茨杰拉尔德,还是新一代的卡桑德拉·威尔逊、诺拉·琼斯和戴安娜·克瑞儿,她们全都以唱功卓绝著称。其实每个人的嗓音特质各不相同,但大家往往会以音域的宽广度或者声音的爆发力等这些硬指标来评价一个人唱功的好坏。按照这个标准,上述几位女歌手全都是音域宽广、中气十足的唱将。从技术的角度来说,她们都是依靠胸腔共鸣来唱歌的,这一点和歌剧演员非常类似。
因此,当一位长相清秀的女歌手于1963年3月18日这天来到了纽约的一间录音棚,用一种近乎呢喃的方式演唱了一首名为《伊帕尼玛女孩》(The Girl from Ipanema)的新歌时,在场的工作人员全都惊呆了。他们此前从来没有听到过如此轻盈的声音,不相信爵士乐还能用这种几乎毫无技巧可言的慵懒嗓音演绎出来,而且效果还出奇的好。
若昂·吉尔伯托
全场唯一没有惊讶的人就是这位女歌手的丈夫若昂·吉尔伯托(João Gilberto),他是巴西新一代音乐人当中的佼佼者,吉他技艺盖世无双。当时巴西最流行的音乐是桑巴(Samba),这种音乐节奏强烈,最适合伴舞,但听起来有点躁,有一种乡村音乐特有的野性。以吉尔伯托为代表的一群受过教育的巴西年轻音乐人通过自己的努力,把桑巴音乐改造成了一种曲风轻柔、更适合伴唱的城市轻音乐,这就是大名鼎鼎的波萨诺瓦(Bossa Nova)。吉尔伯托被后人誉为“波萨诺瓦之父”,因为他发明的一种强调切分音的吉他轮指弹奏方式是波萨诺瓦的灵魂,而他本人的嗓音和他的吉他声一样轻柔,似乎这声音从没到过他的胸腔,而是在鼻腔里转了一圈后就出来了。
而这位女歌手名叫艾斯楚德·吉尔伯托(Astrud Gilberto),录音时她还不满23岁。艾斯楚德出生于巴西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母亲是一位当地的教育工作者,父亲是一位来自德国的语言学家。受父亲影响,艾斯楚德也对学外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成年后的她能够流利地说葡萄牙语、英语、法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和日本语等六种语言,这一点为她后来的演艺生涯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条件。
顺便提一句:她之所以要学日语,是因为在巴西的日本移民特别多。在这些日本移民当中出过一个在中国知名度很高的波萨诺瓦歌手,这就是小野丽莎。
受母亲影响,艾斯楚德从小就喜欢音乐,经常和里约热内卢的一群年轻的音乐人在一起弹琴唱歌。正是在这样一场聚会上,当年只有19岁的艾斯楚德和28岁的吉尔伯托相遇了,几个月后两人就结了婚,很快就有了一个儿子。这种音乐家聚会上的另一位常客就是极富才华的青年作曲家安东尼奥·卡洛斯·裘宾(Antônio Carlos Jobim),他有个好朋友是位诗人,名叫维尼修斯·德莫里斯(Vinicius de Moraes),两人经常在里约的一个名叫伊帕尼玛的高档社区闲逛,欣赏那里的优美海景和漂亮姑娘。那个小区有一位名叫希罗·品海若(Helô Pinheiro)的17岁姑娘非常有名,因为她长相出众,每次出现在大街上时都会引来围观男青年们的阵阵口哨声。德莫里斯以此为灵感,用葡萄牙语写了一首歌词,裘宾将其谱成了曲,这就是《伊帕尼玛女孩》的原型。吉尔伯托很喜欢这首歌,经常在他的演唱会上演唱,这首歌也因此而成为波萨诺瓦的代表性歌曲之一。
希罗·品海若的杂志剪报
因为这批年轻音乐家的努力,这股诞生于里约热内卢的“波萨诺瓦风潮”很快就席卷了全巴西,并引起了几位美国爵士乐手的注意。爵士乐在20世纪50年代末经历过一次危机,原因是刚刚兴起的摇滚乐蚕食了爵士乐本来就不大的生存空间。于是美国爵士乐手们纷纷去世界各地采风,希望能从其他国家的音乐人当中获得一些灵感,丰富自己的曲库,好和摇滚乐抗衡。其中一位名叫斯坦·盖茨(Stan Getz)的萨克斯手转型得最为成功,他把波萨诺瓦和美国爵士乐结合了起来,于1962年接连录制了3张波萨诺瓦风格的爵士唱片,销量一张比一张好,还为他赢得了一座格莱美奖杯。
1964年出版的唱片《盖茨/吉尔伯托》
1963年,盖茨所属的神韵唱片公司(Verve)出钱把吉尔伯托和裘宾请到了美国,和盖茨合作录制了一张新的波萨诺瓦爵士专辑。作为这群巴西音乐家的翻译,艾斯楚德也跟随丈夫一同来到了纽约。因为吉尔伯托不懂英文,录音时只能用葡萄牙语演唱《伊帕尼玛女孩》这首歌,于是此前从没进过录音棚的艾斯楚德被要求试唱了一遍英文版的歌词,盖茨一听之下大为震撼,当面对艾斯楚德说:“这首歌将让你成为大明星!”
关于这次录音,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描述。盖茨曾经对记者说,艾斯楚德只是一个陪丈夫来纽约出差的家庭主妇,此前从没唱过歌,是他发现了艾斯楚德的音乐才华,坚持要她唱了英文版。艾斯楚德读到这段采访后很生气,因为她此前就已在丈夫的演唱会上客串过歌手,只是从没进棚录过音而已,而鼓励她演唱英文版的其实是她的丈夫吉尔伯托,没盖茨什么事儿。
不管怎样,这张命名为《盖茨/吉尔伯托》(Getz/Gilberto)的唱片于1964年3月出版后一炮而红,最高登上过美国流行音乐排行榜的第二名,仅次于披头士乐队的《一夜狂欢》(A Hard Day’s Night)。专辑销量也迅速超过了100万张,这在当年的爵士乐唱片中是一个罕见的高水平。这张专辑的主打歌《伊帕尼玛女孩》最高排到过热门单曲榜的第五名,对于一首打着爵士乐旗号的单曲来说也是个相当难得的好成绩。
美国爵士萨克斯管演奏家斯坦·盖茨在纽约家中
在第二年举办的格莱美奖颁奖典礼上,这张专辑更是大获成功,一举获得了包括“最佳专辑”和“最佳单曲”在内的5项格莱美大奖。这是爵士乐唱片获得的第一个格莱美“年度最佳专辑大奖”,而这个格莱美最高奖迄今为止也只颁给过爵士唱片两次。更值得一提的是,这是格莱美历史上第一次把最佳专辑大奖颁给了一张“非美国”的唱片,为后来的所谓“世界音乐”入侵美国打开了一扇大门。当然了,“世界音乐”这个词本身就带有很严重的美国中心主义色彩,只是因为美国的音乐市场非常大,能够进入美国市场的唱片往往能让唱片公司赚大钱,所以大家都很看重美国市场,很多概念也都是围绕着美国音乐市场而建立起来的。
事后想来,这张专辑的成功虽然离不开吉尔伯托的吉他、盖茨的萨克斯和裘宾的钢琴伴奏,但真正起到关键作用的绝对是艾斯楚德的嗓子。按照通俗的标准,艾斯楚德的嗓音条件可以说相当差,因为她的音域很窄,声音的爆发力几乎不存在,也谈不上有什么演唱技巧。她的发音吐字相当轻松,似乎她的声音连鼻腔都没有进入,而是从口腔里绕了一圈就出来了。这种唱法在高保真麦克风被发明出来之前几乎是不可想象的,但事实证明这种轻盈的声音最适合搭配波萨诺瓦的轻松节奏,听众们立刻就被这个性感的声音带到了炎热的里约海滩,和艾斯楚德一起度过了一个慵懒的下午。
根据事后统计,《伊帕尼玛女孩》是历史上被翻唱次数第二多的歌曲,仅次于披头士的《昨天》(Yesterday)。但如今一提到这首歌,没人会想起任何一首翻唱作品,大家心目中就只有艾斯楚德的版本,她几乎以一己之力让“轻盈”这个概念在素来讲究唱功的爵士女声界占据了一席之地。
令人唏嘘的是,虽然这首歌轻盈得像是一根飘浮在空中的羽毛,但创作出这张划时代唱片的两位主要人物的命运却坎坷得如同里约热内卢崎岖的海岸线。就在这张唱片大获成功之后不久,吉尔伯托和一位巴西女歌手发生了婚外恋,他和艾斯楚德离婚后迅速和这位歌手结了婚,并生了一个女儿。此后吉尔伯托又结过一次婚,但最终他的妻子和孩子们都离开了他,导致他人生的最后十年是在孤独和凄凉中度过的。
1988年2月12日,艾斯楚德·吉尔伯托在荷兰演出
艾斯楚德和吉尔伯托离婚后,独自一人带着儿子移民到了美国。迫于经济压力,她不得不接受了一份非常屈辱的合同,和盖茨进行了一轮美国巡演。据她事后回忆,盖茨和唱片公司把她当作一名普通的伴唱歌手对待,只发工资不给版税。她从《伊帕尼玛女孩》这首歌里只拿到过120美元的录音费,其余的版税都被盖茨和唱片公司赚走了。
更让艾斯楚德伤心的是,巴西国内的舆论对她非常不利,乐评人们纷纷撰文称她只是运气好而已,本身没什么音乐才能。这些负面评论让巴西观众对她极为冷淡,迄今为止她总共只在巴西举办过一场音乐会,这对于她这样一位具备国际知名度的歌手来说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
不管巴西人是否承认,如今这首《伊帕尼玛女孩》已经成了巴西的象征,这首歌甚至出现在了2016年的里约奥运会开幕式上。不过艾斯楚德并没有出席开幕式,因为她已经很久没有回过那个曾经嫌弃过她的祖国了。2023年6月5日,艾斯楚德因病在美国费城家中去世,享年83岁。



点击订阅
《爱乐》2025年第2期
里卡尔多·穆蒂:大师的台前与幕后


主题 | 台前——穆蒂与意大利歌剧学院在中国
追光 | 幕后——穆蒂专访

幕间 | 罗维的菜谱

变奏 | 乐坛上的爱侣怨偶与孤独者们
泛音 | 伯恩斯坦音乐中的哲学家肖像
再现 | 回到未来:谈谈复古合成器浪潮
行板 | 华优蒙音乐节聆乐记
专栏 | 袁乐-1964 年的披头士
专栏 | 静默-安布罗斯圣咏
安可 | 音乐灵魂的归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