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娱乐资本论
这里是“娱乐资本论”。我们关注文化与资本的基情碰撞,娱乐界大佬的投资秘辛,文化传媒股的炒作密码。 “娱乐资本论”由财经人士郑道森和文娱人士吴立湘共同运营。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犀牛娱乐  ·  于正首部短剧折戟,再次为“长入短”敲响警钟 ·  21 小时前  
河北青年报  ·  刚刚,央视元宵晚会节目单发布!有哪吒…… ·  昨天  
河北青年报  ·  刚刚,央视元宵晚会节目单发布!有哪吒…… ·  昨天  
济南音乐广播Music887  ·  《哪吒2》“急急如律令”翻译成“biu ... ·  昨天  
济南音乐广播Music887  ·  《哪吒2》“急急如律令”翻译成“biu ...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娱乐资本论

流量为王的数字音乐时代,“王力宏们”已经过气了吗?

娱乐资本论  · 公众号  · 娱乐  · 2017-09-24 23:07

正文

来源/音乐先声(ID:nakedmusic)

作者/王亚男




互联网时代下的音乐产业,每天都有几个歌手、音乐人过气,这次“过气”的是王力宏。时隔两年之后,为了与时俱进的王力宏发行了自己的首张 mini 数字专辑《A.I.爱》,自9月15日正式上线以来的4天时间里,专辑销量刚过10万张。


反观吴亦凡,他的数字EP《6》在QQ音乐、酷狗音乐、酷我音乐三大平台上预售9小时11分钟后,总销量就突破百万,并成为了三大平台史上销量最快突破百万的数字专辑。



如果要说二人之间的联系,那有可能是:正在筹备中的《中国有嘻哈》第二季,王力宏作为制作人导师人选之一,却遭网友嫌弃;而吴亦凡作为《中国有嘻哈》第一季的“最大赢家”,经过节目之后大大改变了其在大众眼中过去的“花瓶”形象。


似乎在“流量为王”的当下,舆论和市场对于老牌天王天后的态度都不够友好。那是不是意味着,数字音乐革命后,属于传统实体唱片时期的歌手们,都需要被市场“革掉”?



“王力宏们”的时代已经过去


王力宏,1976年出生于美国,是一个不折不扣的ABC。1995年,他签约了福茂唱片,并借着个人首张专辑《情敌贝多芬》在台湾出道。


1998年,加入索尼音乐的他,借助专辑《公转自转》,打通香港和内地音乐市场,并获得了第10届台湾金曲奖最佳国语男歌手等奖项。在索尼音乐的13年里,王力宏共发行了12张专辑、销售量曾破千万张,曲风从R&B、JAZZ到摇滚、HipHop等,多元且融合。


而这13年,也是王力宏音乐生涯最辉煌的时期。特别是2004年,他发行了华语乐坛首张Chinked-out风格的专辑《心中的日月》,同时也是第一个创造了“Chinked-out”(即:华人嘻哈/中式嘻哈)概念的人,并把这种音乐风格带到了世界范围。


王力宏与欧阳靖在《盖世英雄》中达成合作


从《心中的日月》开始,到2005年的《盖世英雄》、2010年的《十八般武艺》,这些共同组成了王力宏的“Chinked-out三部曲”。而其音乐中所体现的中西方融合,HipHop、R&B等元素的运用,不免让人想起同时期的另一位音乐人——周杰伦。


当时的王力宏和周杰伦,代表了一部分2000年之后华语流行音乐的繁荣,在二人发展最鼎盛的时期,媒体上甚至出现了一些“既生瑜何生亮”的声音。但平心而论,不论从音乐作品的影响力还是国民性上,周杰伦都要比王力宏更胜一筹。


或许是由于“优等生”人设过于平面无趣,又或许是音乐风格缺少个人特点,王力宏或多或少被同期的周杰伦和陶喆“压着”,甚至还曾被MC HotDog暗讽他的音乐作品是“假嘻哈”。




随着音乐创作高峰期的消退,出道超过15年的音乐人所面临的专辑制作周期变长、难出传唱佳作的状况也属于正常的“生理现象”,2000年左右出现的华语流行乐标志性人物,如今除了周杰伦影响力仍在,其他的多只是偶尔见诸新闻。


在很多粉丝心里,王力宏事业的下坡路开始于2013年结婚之后,而据音乐先声考证,在2011年离开索尼音乐自立门户之后,其音乐创作数量已经出现较为明显的衰减,与之相对的是,他的工作重心开始向影视剧拍摄方向倾斜。


自2015年中国数字音乐元年开启,如今内地的音乐市场环境已经与从前大不相同。过去几十上百万的实体专辑销量,在如今销量动辄千万的数字专辑面前,似乎不值一提。


而面对涌现的90后“小鲜肉”,属于王力宏们的时代似乎已经过去。



老牌天王天后“最坏的时代”


在数字音乐时代,年轻歌手对前辈歌手实现了全方位包抄。


以QQ音乐专辑销量榜为例,排名前20位的华语流行歌手,出道超过15年的歌手、音乐人也只有周杰伦一人,排在第二位的李宇春虽出道也已经有12年,但按照音乐先声之前的文章,其所代表的是实体与数字音乐转型期之间的“选秀时代”。除此之外,整个榜单几乎都被90后新生代音乐人鹿晗和吴亦凡占据。


也是在今天上午,鹿晗的系列概念专辑XXVII,在QQ音乐、酷狗音乐、酷我音乐三平台累计销量已经突破1000万张,创造了一个中国数字音乐的历史。



在如今的互联网造星逻辑下,由于粉丝的大量涌入而带来的初期超级流量,是老牌歌手互联网影响力所无法企及的。至此,音乐先声可以断言,今后内地音乐市场的各项数字纪录,也都将会由这些拥有巨大流量的新生代音乐人所书写。


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唱片公司、音乐平台、音乐人聚焦90后年轻一代的音乐消费市场,于是小众音乐如嘻哈、电音等开始红火。像是吴亦凡、鹿晗的全新数字音乐专辑,都很好地把这些流行元素融入作品中,并获得了粉丝的极大追捧。


反观王力宏的新专辑《A.I.爱》,R&B、中式嘻哈、EDM都囊括其中,包括吴亦凡在《中国有嘻哈》中展示的Auto-tune技术,在专辑中也有使用,但为何就是不得年轻消费者的心?要知道,王力宏对于中国风、嘻哈和EDM的实践,可是远早于这批年轻音乐人。



音乐先声看来,其原因主要是以下几点:


首先,王力宏在中国还没有EDM、嘻哈消费和审美土壤的时候,就超前地在作品中使用了,导致大众在当时只是囫囵欣赏了下,并没有产生更大范围影响力。


其次,如今“迷妹经济”大行其道的音乐市场中,音乐作品的消费很大一部分需要靠歌手的人气来带动,而这些人气通过线上实现积累并向其音乐作品和线下活动导流。反观实体唱片时代的歌手,他们对于专辑的推广大部分都是通过线下的电台节目、签售会、颁奖礼来实现,并由此导流到商业代言和演唱会中。



数字音乐时代的歌手运作逻辑,已经与实体唱片时期大不相同。找不到年轻人聚集的地方,也就无法抓住年轻市场,诸如王力宏之类的歌手就不能精准地将自己的全新音乐形态输出。


最后,通过对比王力宏《A.I.爱》、周杰伦《周杰伦的床边故事》、鹿晗《I》和吴亦凡的《6》四张专辑的粉丝购买排行榜,我们发现吴亦凡粉丝个体的消费力最为强劲,而周杰伦的国民度则更高。粉丝购买力或者是在大众中的消费转化,是数字音乐时代专辑销量的“潜规则”,也正因为如此,行业中的“二八定律”才会越来越显著,资源和流量在音乐人中的分配越发的不平衡。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