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诺基亚最终把注意力和资源不成比例地进行了分配,大力投资在短期市场,开发手机设备,而对从长远看来可以与苹果一搏的操作系统开发却重视不够。
诺基亚高端机的质量开始逐渐下降。2007年,诺基亚发布了N95智能手机,它有超赞的音乐播放能力、GPS导航、大屏幕(尽管不是一款触屏机)以及充分的互联网浏览能力。
为了准时发布,在软件上的妥协被默认了。它的确准时发布了,但严重的质量问题迅即出现。
2008年,诺基亚发布了它的第一款触屏手机,5800,定价低于iPhone。尽管它在商业上算得上成功,但一年半后,由于软件开发的问题,“成功”就中止了。
2009年,N97发布,目标是打败iPhone,但一位高管承认,这款手机“以产品质量而论,整体而言是失败的”。
2010年,号称“iPhone杀手”面市,它有一个触摸屏,比计划晚了一年,但其易用性(usability)表现不佳,想在iOS和安卓有序的竞争中赶上的努力也未成功。斯蒂芬·埃洛普在这年下半年成为了新的CEO。他决定,对诺基亚来说,从其他公司购买软件更合算,并与微软于2011年结成了联盟。
众所周知,这一举动加速了公司的衰落,
微软在2013年收购了诺基亚的手机业务。诺基亚的市值在仅仅六年内就跌了90%,而当时在1000亿美元附近徘徊。
诺基亚有十足的研发火力、技术能力和远见——诺基亚的专利年收入仍然在6亿美元,且由它那些风头正劲的对手苹果、三星支付,但诺基亚的最终没落可归咎于内部政治。简言之,诺基亚人相互掣肘,使得这家公司逐渐丧失了对外部竞争力的免疫力,变得脆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