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龙生九子,都当了卖方首席
》。
今天,我们把目光,扫向买方。
6种
基金经理人设。
1、产业“专家”All in型
前几年,半导体、新能源等新兴成长行业的行情,诞生了一类这样的产业专家人设,规模能够瞬间从千万到百亿,甚至还有专属手办。
他们的人设里,一定有X大半导体专业、XX产业研究经历、XX学博士等理工直男标签,拍宣传片必须得开特斯拉,运动场景就是足球或篮球,各种产业数据和科学原理信手拈来。
但实际上,科技或成长投资,核心是方向的选择,
在早期,
模糊的正确比精确的错误
,更为重要,它不是做科学技术的研究,而且要相信,所谓从科技或产业届,跳转到金融行业来的基金经理,他们所具备的科技认知领先,找几个行业专家聊几小时,也都能追上了。
投资上,他们以All in 科技赛道为荣,不管行业处于什么阶段,就是一个词,梭哈,
逻辑就是空间大、产业革命、从0~1。
在产业
早期阶段,
这种投资方式是非常有效的。因为没法以严谨的定量方式去提前判断,产业里的哪些公司是优秀的,只能按照业务占比与相关性这些维度去找,新兴产业的特点,就是快速迭代,以新能源为例,15年时最领先的那些公司,很多甚至已经退市。
但产业到了
中期阶段
,技术路径、行业空间与公司竞争力已经逐渐清晰,行业增速的二阶导开始放缓时,在一个行业里,是选不出那么多好公司的,这时All in的方式就会有所抵消,因为持仓公司之间在相互竞争,很多早期的竞争力,也会逐步丧失或者被证伪。
就像这两年大热的AI一样,今年能选出来的公司,和去
年能选出来的公司
相比,能够业绩兑现的,一定是大幅减少的,甚至涨幅差距也是巨大的。
以服务器为例,
工业X联与浪X
,似乎是两个世界,光模块里的
联X科技与“易中天”
也是天壤之别,正如现在配算力,其实真正业绩靠谱、能从产业趋势中收益的好公司,不超过6个。
因此到了这个阶段,依然all in 某赛道,那赚得就是行业Beta,时候还不如换成对应的ETF,费率更低的同时,还更All。
成长股的投资,更加需要做行业比较
。因为超额收益的来源是行业增速与个股增速,任何成长行业,总会遇到增速二阶导下滑的阶段,每到这个阶段,对于成长股选手而言,更有效的方式是换另一个行业增速、赔率与置信度匹配的行业,进行再配置,而不是抱着原有的行业。
用句这两年流行的话说,就是,
不要粪坑蝶泳
,在那里游得再快、再好,也无人喝彩。
因此成长风格基金经理,更要保持对行业与时代敏锐的观察,永远在研究新兴产业的Trigger,这是超额收益的来源,否则就容易大涨两年,然后回调三年,
长期持有的基民,结果就是梦一场
,众多聚焦新能源、半导体行业的主动基金,都是如此。
2、靠同行映衬型
这类基金经理是第一类All in型的一个细分方向。
他们的投资思维是:我只要战胜我的同行,我就是最优秀的。
因此他们的选股与配置思维,不再是投资本身,而是选行业里能跑赢其他人的方向,一般的操作方法,就是选大行业里更细分的赛道去All in。
要么是更新的技术路径,要么是基本面相对更强的。
以
新能源
为例,过去两年中游产能过剩,上游碳酸锂价格暴涨,因此一些赛道型基金经理就all in在锂矿股票里,也不管未来价格趋势如何,或者公司质地如何,就是相信锂矿只要跌得比中游少,我就赢了,不仅规模不会少,甚至还能吸引其他新能源基金的钱。
以他们钟爱的
江X
为例,算是碳酸锂公司中质地最差的公司之一,永远出不了业绩,XX矿批文永远在路上,但只要它能比正负极隔膜电解液公司的股价表现好,就配足它,填充仓位。
这种打法,对于基金公司与基金经理个人,可能存在正面意义,
但对持有的基民而言,有啥意义呢?
就像All在电子里的基金经理,不管什么时候,永远抱着
立X
,因为它是指数基准里的权重股,也比其他消费电子公司更靠谱,但请问消费电子行业估值还会上得去吗?
消费电子,更重要的是产品周期。
3、长坡厚雪的“价值”型
他们以换手率低、前十大N年不调仓与个股集中度高为荣。
不管宏观环境怎么变化,产业与公司经营发生了什么短期变化,自己就是不变化。
他们选择公司的标准,就是以过去的经营数据为底层,筛选出护城河极高、经营质量好的公司,并长期持有,不做行业比较,只相信优秀的公司。
用他们的话说,这类公司就算CEO换成门口的旺财或小强,还能继续优秀。
如果基民亏了钱,他们的投资框架也能让基民觉得,亏钱,是因为自己持有的不够长,并做出越跌越买的决策。
这种人设,特别对大众口味,它就像政治正确一样,以合理的价格买长期的优质公司,等待价值发现,一种睿智、踏实、笑看风云的智者形象映入眼帘,此外,他们秉承各种投资大师的经典理论,巴菲特、格雷厄姆的经典语录张口就来,一个词“长期主义”,就让质疑的人,瞬间觉得是自己格局low了。
从业绩数据上看,回撤小、风格与持仓稳定,但最大的问题就在于,他们似乎也不知道护城河上的炸弹,啥时候爆炸,以他们最爱的公司之一,
X河
为例,公司治理体系上出了如此巨大的问题,老一辈管理层与经销商无任何安全感可言,但似乎也完全不妨碍他们继续高仓位持有。
我承认,很多行业的确有它深厚的护城河,例如资本、例如品牌、例如资源,但很多时候再高的城墙,在时代进步或内部治理问题面前,也会失去它的防御作用。
当然这类基金持有时相对安心,因为它的风险收益特征很稳定,
不过说句题外话,
一个股票的投资逻辑如果被所有人都能轻松理解的话
,那它的超额收益一定是越来越低的,甚至只是市场的Beta。而且如果他持有的股票,长期不变,且你也能理解他的逻辑,为啥不自己复制呢?
4、和渣男谈爱情的“伪价值”型
这类容易被误解成,长坡厚雪的价值型,因为他们换手率很低,持仓也很少调整,但底层逻辑却有问题。
真价值型投资为什么很难被质疑?因为他们在中长期较为稳定、变量较小的行业里选优质公司。
而伪价值型,却是在
渣男行业
里谈长期与价值,是妥妥的价值陷阱。
我们都知道,价值投资的定价底层逻辑中,很重要的一个方式是DCF,它的假设,需要公司长期经营,且现金流具备可预测性,因此业务需要稳定,但很多行业,其实并不存在这样经营基础,因此
就算表观低估值,却往往成为陷阱
。
以这类基金经理很喜爱的
深X服和广X达
为例,商业模式看似很好,云计算,行业龙头,甚至可以PS估值。
但实际上,一个是项目制痕迹浓厚的IT公司,另一个是下游行业集中的软件公司,在经济或行业高速发展下,他们的问题都不会暴露,但一旦行业或经济下行,模式中的bug便会放大,因为刚性费用极高,看似毛利率高,
只要
收入增速放缓或者下行,那么净利润率或现金流就会崩塌,边际成本不降反升。
在这类行业里,只有景气度投资或者商业模式改变时带来的一轮重估机会,而不是价值投资,不能用越跌越买、长期持有的逻辑去应对,例如最近被热议的某菜经理,他的
卓XX
也是一样的道理。
还有很多行业也有类似的情况,所谓优质的商业模式,却经不起一轮周期下行,这与消费等商业模式经过压力测试的行业是完全不同的,因此不应该简单套用价值投资理念。
尤其是在
科技与制造业
,原本就是新王战胜旧王,或者新技术革命传统技术的周期,在这里找不变的要素,太难了,可以看到,从PC、移动互联网再到AI,其实每一轮的格局、模式都在发生变化。
尽管如此,这类基金经理在上行期时,超额收益明显,同时又比一般的科技或成长基金经理多了层“价值”与稳健的人设,反而能更受到青睐。
但下行期时,所谓的“价值”就会成为桎梏,
加大回撤幅度
,因此持有时一定要小心。
5、一拖N,全能叶问型
这类基金经理,让我想到叶问的经典台词——
我要打十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