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嬛传》这部宫斗剧为何胜过许多历史正剧?从女性视角揭开权力斗争的残酷,避免陷入假大空的俗套与迂阔,揭露皇权不容他人染指的本质。
文丨FT中文网经济主编、公号econhomo主理人 徐瑾
你看过《后宫.甄嬛传》吗?
这部2011年末播出的清宫戏,迄今占据各大视频网站的重播首位。过去大家以为《甄嬛传》将开启一大波宫斗戏的热潮,然而今天来看,这部戏却成为宫斗戏的巅峰。剧中桥段,如赏赐一丈红、熹妃回宫、“贱人就是矫情”、“臣妾做不到啊”等台词成为互联网经久不衰的流行梗与迷因。2025年,主创们在15年之后重聚,依旧赢得互联网巨大关注。不仅大陆对于其热情不减,台湾等地跨年重播也引发不菲关注。
这部讲述小女子们你争我夺的宫斗戏,为何能超越大男人治国平天下的所谓历史正剧?原因在于,或许正是在女人的视角中,权力的残酷更为一览无余。
甄嬛的觉醒:对皇权从爱恋到厌弃
《甄嬛传》背景是在雍正年间,以汉军旗秀女甄嬛入宫开始,中间贯穿了甄嬛通过宫斗不断升高位份的情节。一步步地,她从天真烂漫变得精于算计,最终以太后的身份赢得宫斗。
观众看《甄嬛传》时,自然是以甄嬛的视角展开,从一个青春少艾的外来者视角去打量紫禁城内外的一切。最开始,甄嬛与皇帝相遇相爱,两人联手斗倒年羹尧以及华妃,之后转折出现了:甄嬛被皇后陷害,失宠于皇帝,心灰意冷地出宫修行。
以甄嬛出宫为转折点,剧情分为上下两部分。上半部分主要描绘爱情画卷,写的是从贵族少女到天子宠嫔的历程,充满了粉红色的爱情滤镜;到下半部,原本的爱情滤镜已经破碎一地,甄嬛也从期望一心人白头到老的灿烂少女变为充满复仇心理的钮祜禄甄嬛,全剧开始深入探讨权力对人的异化与迫害。
与一般宫斗戏不同点在于,别的剧更多是写女人之间明争暗夺,但是在《甄嬛传》的下半部,甄嬛的对手方已经不仅仅是别的宠妃或者皇后等女人——其实她的最大对手是皇帝,她直面是昔日的爱人,也直面了皇权。
也正因此,皇帝的形象也随着甄嬛的视角而出现了转变。在上半部分,还是一个传统剧本的套路,从甄嬛视角,我们会觉得皇上于公于私都还算通情达理,小细节上念旧情的人,在大方向上,他还有惩治贪污、打击权贵的抱负,对年家打击也是在这样的大义名分上下进行的,基本符合一般公众对于好皇帝的想象。
然而,随着甄嬛出宫以及一系列与之相关的决裂情节展开,皇帝形象更多底色暴露,实则是个心胸狭隘、薄情寡义之人。他在个人情感方面看似深情,实则凉薄,所谓惩治贪污、打击异己等事情上,本质不过是为了打击功臣,清除障碍,以实现自己唯我独尊的野心。
对皇帝的态度,其实也就是对于皇权的态度。这一点相较于一些历史正剧,其实是有所升华。在不少历史正剧中,甚至对比同一历史背景口碑不错的《雍正王朝》,清官明君往往能够占据天然的生态高位,似乎社会不公只是因为一小撮的坏人或者制度的局部溃烂。在看似贴近历史的严肃朝局讨论中,其实回避了真正的历史以及制度问题,亦即,皇权独大是一切问题的症结。
不仅是甄嬛对皇帝的态度从深爱到厌弃,甄嬛一党的沈眉庄、叶澜依等人对皇帝态度也类似。在她们的视野中,这部剧的主题也得以升华——皇帝作为权力的代表,尽显权力的本质。皇帝在举手之间赐予他人荣华富贵,翻云覆雨,自身却也有着诸多局限、无奈,更不乏丑陋、自私与残酷。
对皇权的审视与反思,这正是《甄嬛传》相较于其他剧集的升华之处。
宫斗:不足与优势
当然,归根结底,《甄嬛传》到底还是一部宫斗戏。仔细看会发现一些逻辑不太通顺、过于巧合的情节。比如,对比历史正剧正儿八经谈起朝局大事,剧中不少历史背景确实不够扎实。再比如,麝香作为线索出现太多作用太大,有人调侃应该改名叫《后宫麝香传》。
但总体而言,瑕不掩瑜。《甄嬛传》的最大成功恰恰是从宫斗的小切口入手,跳开了历史正剧常见的高大上陷阱。倘若拍一部历史正剧,往往会有固定套路,强调忠奸正邪:皇帝不能是最坏的,错一定在贪官;文人必定要展现出铮铮风骨;还一定会有一两个清官舍生忘死、一心为公。
恰恰是通过从女性视角、后宫视角去揭开权力斗争的这一幕,让《甄嬛传》避免陷入假大空的俗套与迂阔。《甄嬛传》对前朝大事看似视若无物,聚焦权斗,实际上揭露了皇权不容他人染指的本质:赢家才有资格说话,而且所谓赢家也不是全赢,无非活着而已。
《甄嬛传》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将主要视角聚焦于一些残缺之人。他们有的只是宫女,有的只是太监,有的只是普通太医,有的只是皇帝的侍妾,但他们都有自己独立的想法和思路。哪怕是剧中的坏人,无论是飞扬跋扈的华妃,还是看似恩将仇报的安陵容,甚至是深藏不露的皇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无奈与过往。他们既是权力的迫害者,也是权力的受害者。而这部剧相较于其他剧集的出彩之处,在于剧中每个人都颇具“人味”。不像一些类似的跟风后宫剧,要么沦为单纯宫廷升职记的爽剧,要么就好似一群施虐狂与受虐狂的大集合,而且一些设定毫无内涵,仅仅是为了制造感官刺激。这正是这部剧多年来备受珍视的原因之一。
它既描绘了爱情的百转千回,也展现了历经波折后人性那一丝温暖与无奈,更深刻揭示了权力对人的异化以及人在权力面前的无奈 。
架空与真实
《甄嬛传》原著是架空的网文,电视剧做了很多成功的改编,比如将其落实在雍正一朝。
而雍正帝,在很多历史正剧中被评价为一代英主,或者历史上的改革家。清末学者肯定其作用说,“康熙末年积弊,非宪皇帝不能扩清至治”。在雍正、田文静、李卫等看似改革者的面目中,其实回避了雍正本身就是一个独裁君主的实质:是他将宋明以来的独裁体制发挥到了极致,无论勤勉还是改革,无非都是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日本学者宫崎市定就指出,若问谁是近世中国最具代表性的独裁君主,他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是清朝的雍正帝,“他取得了可与这些明君相提并论的政绩,甚至被誉为有着数千年传统的中国独裁政治的最后完成者和实践者也绝不过分。”
为什么要宫斗?核心在于权斗,而权斗核心在于皇帝,而正如福山等学者而言,华夏传统制度核心是无法约束一个坏皇帝。即使雍正这样精明能干的君主,十二点才入睡,早上四点就起床,可以说励精图治的代表,整顿官场风气、创设军机处、完善密折制度、推行改土归流、实行摊丁入亩,甚至废除贱民等被后人颂扬的举措,本质都是围绕天子作为唯一的权力垄断者而展开。即使官僚,也不能作为特权阶级而存在,皇帝之外,没有人拥有尊严与保护。
雍正确实重要,他处在康熙到乾隆的转折点上。其作用不仅在于康乾盛世的承上启下作用,更在于完善了清朝的权力结构,将原本带有军事民主色彩的满洲贵族共治制度过渡为天子独尊的宋明传统。在满洲传统中,首领继承人,最早是来自部落贵族的推戴,康熙年间的九王夺嫡本质也是满汉政治文化的冲突产物。在考察雍正诸多政策后,宫崎市定感叹,其很多政策没有预期回报,而且还产生了与预期相反的效果,“雍正帝的独裁政治正处于其顶峰。于是,信赖独裁制的民众被引上了若不是独裁制国家便无法得到治理的方向。这对中国人民来说的确是可悲的结果。从这一点而言,不得不说雍正帝的政治实在是充满善意的恶意政治。” 他也从雍正复杂兄弟关系指出,雍正对兄弟而言更多是天子而不是兄弟,独裁关系也进入家庭关系,“真正的独裁君主无法拥有真正的家庭生活,无论何处都只剩下君臣关系,甚至不能拥有普通家庭一样的亲子生活。”
观诸《甄嬛传》,也确实如此,权斗的赢家即使赢得权力,最终也无法拥有爱情与亲情。此剧在台湾等地火爆,甚至柯文哲之类也常引用,据说他就以雍正自比。这或许恰恰说明宫斗文化的土壤何等广泛,成为某些文化的潜规则。甄嬛决定回宫之前,她的侍女告诉她,在后宫活下去不是要狠心,而是要狠,连心也没有。最终,皇权吞噬了所有人,不仅包含雍正,也包含甄嬛自己。
春节期间,和家人一同观看《甄嬛传》,已然成为一些朋友的选择,我也是如此。任何作品,从创造完成之后,诠释权就不完全归为作者,正是在一次次重看与二次解读中,《甄嬛传》不仅赢得自己经久不衰的生命力,更是展露了某些超越原著甚至主创意图的言外深意。可以说,是大众的持续热切关注,共同制造了《甄嬛传》的经典现象,正如哲学家德里达所言,"真理并非是一种确定的存在,而只是被不断定义和再定义的过程。"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徐瑾亦为公众号“重要的是经济”主理人
图片来源 Getty Im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