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不止读书
从读书开始,尝试不粗糙的生活。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十点读书  ·  未来三年,请养成闷声吸金体质 ·  15 小时前  
新京报书评周刊  ·  岩村和朗:于树木、微风和每寸大地之间 ·  4 天前  
十点读书  ·  元宵,愿愿成真,圆圆如意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不止读书

豆瓣9.4分,这本书看得我浑身发抖

不止读书  · 公众号  · 读书  · 2017-03-17 22:55

正文

从     读    书    开    始

尝 试 不 粗 糙 的 生 活




一起读经典



01


「一起读经典」第三期的书目是《美丽新世界》和《一九八四》。关于《美丽新世界》,前几天已经谈过了,今天聊一聊《一九八四》。


《一九八四》在豆瓣评分高达9.4分,可见它的群众基础。不过这书其实真正引进国内,不过三十多年,据说最早是1985年以内部出版的形式发行的。虽然看书在于个人的趣味,但这本书我还是建议大家都看看。




《一九八四》我之前是读过的,那时候还在上大学,口袋里没有闲钱,逛书店的时候看到这本书只要十块钱,又是名著,就买回来了。躺在宿舍的床上看,结果看到半夜,看得人发抖,却不能停止。


心中有一股非常深刻的不适感,可以说是恐怖,但比恐怖更恐怖。


这种恐怖感,是因为我曾在别的书中读到过一些回忆,关于“思想改造”,关于亲人的背叛,关于残忍和荒诞的历史。单单读个人回忆录,会觉得不忿,觉得荒诞,觉得整个时代都蠢极了。


但是读《一九八四》,却并不觉得荒诞,因为在现实的一端,我知道那些回忆者已经走出噩梦,但是在小说里,一切都密不透风,无处可逃。于是只有恐怖。


不过这一次重读,恐怖的感觉降低了,可能是这两年陆续读了很多关于极权主义的书,已经不再像第一次那么震惊,但仍然看得入迷。


在语言上,在小说的处理上,奥威尔比赫胥黎高明太多,《一九八四》比《美丽新世界》更完整,更细腻,也更容易让人进入。



02


《一九八四》有着更完备的小说要素,主人公叫做温斯顿·史密斯,他是极权国家大洋国的外围党员,在真理部工作,工作的主要任务是篡改过去的历史文件,让他们更符合当今的形势。


在这里,一切的历史都在被篡改, 在真理部的操作下,再没有什么客观的真理,唯有党是永远伟大正确的。


故事的开始缘于温斯顿的“觉醒”,他虽然学会了伪装,但是内心深处还是对自由怀有渴望,对目前国家的状况感到不满。他还保留着独立思考的能力,并且开始写日记。


在党的统治下,写日记是很危险的事情,因为任何只言片语都可能暴露内心,每个人被完完全全的监控着,不仅有“电幕”,还有秘密活动的思想警察,以及防不胜防的邻居和亲朋。


没有一个人是可靠的,没有任何关系是值得信任的。 所有人都活在恐惧里,除非,你完完全全的信奉了党,而就算如此,也未必能保全太平——温斯顿的邻居,一个全心全意信奉党的男人,做梦时说了党了坏话,被小女儿告密,抓进了大牢。


打开书,我们跟随温斯顿的眼光来打量和观察这个社会,在第一部分,我们看见他小心翼翼的活动,试图找到一个自己的角落。第二部分,他的生活有了巨大的改变,他遇到了一个女孩,开始恋爱,他们俩都不喜欢党,冒着巨大风险约会,他们做爱、欢愉,隐秘而快乐。这个时候,读者的情绪也跟着激昂起来,至少我是这样的,希望他们真的能找到一些方法,打破黑暗的桎梏。



但是,第三部分完全幻灭了。 原来在温斯顿开始写日记的时候,甚至在那之前,就已经被牢牢的监控了。他掉进了陷阱,紧接着是牢房。


他曾在日记本上写,所谓自由就是说出2+2=4的权利,但是到最后,他在拷打中背叛了恋人,背叛了自己,没有别的办法,他接受了2+2可以等于5,当然也可以等于任何数。他无处可逃,连死都不能, 最后“他战胜了自己”,“他热爱老大哥”。


到这里,全书完。温斯顿就像是水面的一抹涟漪,根本起不到任何作用。 权力已经走到了极致,再无推翻的可能。


奥威尔留下了这么一个彻底黑暗的结局,他写了一场无望的抗争,甚至都算不上抗争,而只是一点点自由意志的萌动,就被打压和消灭了。


这并不一定完全代表奥威尔对未来的看法,而是小说必须如此,他并不是要准确的预测未来,而是从逻辑上将极权主义推向极致,让读者看到黑暗中的黑暗,恐怖中的恐怖。


这是警告,并非预言。




03


读罢全书,除了奥威尔的小说技巧,更让人瞩目的是他对极权社会的洞察,他个人并没有真的在极权社会下生活,但是所写出的内容,却能让真正经历过“一九八四”的人感到真实。


和《美丽新世界》一样,《一九八四》的世界追求的也是稳定,换句话说,就是权力的牢牢在握。 不同的是,《美丽新世界》达到稳定的手段是生化干预以及消费主义的幸福迷梦,而在《一九八四》里,统治者使用的是最严密的思想控制。


为什么要控制思想?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持极权者想要的稳定。


怎么控制呢?


很好办。 第一步,是对普通大众的控制 ,“老大哥的主要手法其实是切断大家的精神资源,让它变成贫瘠的荒野,然后才能有条不紊地填充进去忠诚、仇恨和愚昧。”为什么在极权社会里,禁书、禁片、禁戏,什么都禁?正是要断绝思想的来源,然后没完没了的大喇叭,像脑白金广告一样,给他们的心里打入“爱国热情”。


“无产者不宜有强烈的政治见解,对他们的全部要求就是单纯的爱国心。”然后,再把党和国家统一起来,普通大众就易如反掌的操控在手中了。


除了思想上控制住普通大众, 还要固定等级 ,不能让普通大众有跨越等级的可能。“如果人人都能享受闲暇和生活保障,原来由于贫困而愚昧无知的绝大多数人就会学习文化,就会独立思考”,这是危险的。所以,户籍制度是必须的,大学教育是可以取消的,战争可以有的(没有战争也可以有共同的敌人),劳民伤财的工程是可以搞起来的。


第二步,是知识分子。 知识分子是危险的,因为他们能够独立思考,他们有不同的看法和观点。如果他们煽动了普通大众,又来一次革命,那么当权者就不好受了。所以,知识分子是要严密控制的,冥顽不灵的要消灭,不是审判,因为根本没有法律,只需要悄悄的让他消失就好了,不,不是消失,他们从来就没有存在过。如此,就造成了恐怖的氛围,但这还不够,不仅要让他们不敢说话,还要让他们心悦诚服。


在现实生活中,洗脑程序虽然成效颇丰,但这一点并没有完全做到。虽然很多知识分子最后转向,但是也有很多人默默的坚守。但是《一九八四》把极权推到了极致,没有一个人可以逃得掉,“思想改造”会让你成为“新人”。


第三步,就是党内人士。 党内人士,如果分裂出去一些不正统的思想队伍,也是有危险的,所以党员也不能免了思想警察,所以要不断的清洗,保持信仰的纯洁。


如此,各个阶层都控制得当,一切就可以保障了。在具体的操作中,还有对语言的改造(语言的范围决定了思想的范围),对个人情感的摧毁(家人不如领袖亲),对经济的控制(不是大力发展,而是稳定在贫困的边缘)等等手段,“一九八四”就炼成了。


当然,现实世界里,并没有完全的“一九八四”过,但接近它是有可能的,也是所有人都应该警惕的。


保护好自己的脑袋。不要被宣传洗脑。同时《美丽新世界》也告诉我们,不要被消费主义的放纵欲望所腐化。做个现代人,是不是好难?


恩,也许,但这也是身为人的责任。



关于「一起读经典」


年前发起了一个“一年读24本经典”的计划,关于这个计划的开始,可以 点击这里查看。


第一期是 《百年孤独》 ,第二期是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 (《哈姆雷特》《奥赛罗》《麦克白》《李尔王》),第三期是《一九八四》和 《美丽新世界》


3月下旬,现在正在进入第四期,书目是:《红楼梦》 。每一期的书目都是临时定的,会参考参与活动的伙伴的意见,只有一条是必须读经典。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