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NDS」电子期刊是Ruki姐和营长共同创办的,中文网络唯一一个Evidence-based的健身信息杂志。
每个月中和月末,我们会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为你分析讲解最新发表的科学研究和文献。
我们专注于推送各项关于健身的前沿研究,比起公众号的「科普」性质,更适合想深入研究营养、训练、补剂、健康生活方式等健身相关话题的爱好者。
我们的内容提供者,包括了:
运动医学和营养领域的科研人员、PhD、经验丰富的教练、运动员等。
同时,我们也在积极签约更多优质作者。
如果你不确定「MINDS」的内容是否适合你,请关注本公众号的推送回顾,订阅方式在本篇文章最下方。
我是Ruki,MINDS的编辑和原创作者。我是公众号「健身先健脑」主理人,英国牛津大学PhD在读,KEEP及丁香医生签约作者。
我是21克,MINDS的译者和原创作者。我是畅销书《力量训练计划》的译者,公众号「健力营地」创始人,第二届大陆健力赛 120 kg公开组冠军。
我们希望通过MINDS,可以给你带来最优质的健身信息,最舒适的阅读体验,以及最高效的读者交流。
恢复,到底是什么
「2次训练之间的恢复时间,具体该多少?」
恢复,是规划训练的重要因素之一。
只有足够的恢复了,身体才能更好的进行下一次训练。
但说起将恢复情况进行量化,目前大部分研究都是通过血液中的标记物,或单关节等长收缩一类,与我们日常训练毫不相干的动作来衡量。
Miranda等人发表于2018年的研究,则另辟蹊径,对「恢复」进行了更深入的探究。
基因测试,也会影响训练效果
「用基因指导训练,科学吗?」
经历了13年的艰难探索,耗费了30亿美元,人类基因组计划在16年前终于完结。
结果就是,最近一年多,基因测试火了起来。
你只需要吐口唾沫寄过去,很快就能得到检测结果,了解自己的各项天赋。
热爱训练的你,肯定对检测结果中的「爆发力」「耐力」等运动天赋很感兴趣。
但是,了解自己的天赋却未必是好事。
组间拉伸,竟然能增肌?
「合理拉伸的秘密在这里」
很多健美爱好者都喜欢在组间进行拉伸,相信很多人也在健身房听一些老大爷讲过,组间拉伸能让肌肉「拉开」,好让肌肉有「增长的空间」。
一直以来,只能算是个江湖偏方,到底有没有用谁也说不清,更是被不少自认为理性的人嗤之以鼻。
然而,今年(2019年)Evangelista等人的一项研究却发现,这或许并不是天方夜谭。
补铁,不只是女性专属
「运动多了,也要补一补」
提到补铁,大部分的第一印象是,「只有女性才需要」。
但实际上,对于有运动习惯的人群,铁元素是最容易缺乏的几种微量元素之一。
补铁,也许比你想象的更重要。
铁元素在运动表现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尤其是长时间、高强度的运动。比如在长时间骑行比赛中,运动员血浆中铁元素浓度的急剧下降,是疲劳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长期的高强度运动还会增加一系列肌肉损伤的生化指标,比如皮质醇、肌酸激酶等。这些因素结合起来,不仅会影响运动员的长期表现,还会使他们暴露在更大的健康风险下。
那么,补充铁元素,能不能缓解这个问题呢?2019年Cordova等人的实验,探讨了这个问题。
极限容量实验,到底说明了什么
「你能承受的容量,也许比想象的多」
在前几个月,一项「极限容量实验」,在学术界引起了巨大的争议。
简单来说,训练容量越大,增肌潜力就越强——但是,超过一定容量,这个效果就没有了。这个「分界点」,到底在哪里?
最近,美国Auburn大学的研究团队,由自己2018年发表的一项研究出发,对于这个话题,做了详细的探讨。
A Thorough Breakdown of the“Extreme Volume Study”
运动补水全面指南
「只喝水,竟然并没有什么用?」
「运动时候,因为出汗多,补水很重要」,这可以说是大部分健身爱好者的常识知识之一。不过,当谈到具体怎么补、补多少、什么形式最好,很多人就并不了解。
这并不能怪爱好者们了解不多,而是这方面的讨论其实很有限。比如,在2004年之前,美国医学机构(The Institute of Medicine,IOM)对此的解释都是:「没有官方指南,是因为补水推荐没有办法进行量化」。
不过,感谢这些年相关研究的发展与讨论(比如 2018年 11 月的「补充水分,运动饮料谁更强?」等文章),让补水这个话题渐渐有了些框架。2019年Kalman等人发表的一篇综述,就作了详细又系统的总结。
举铁,能消耗多少卡路里?
「几乎所有人都疑惑过的问题」
虽然大家举铁并不是为了直接消耗热量,但相信大家多多少少都想过,「举铁能消耗多少热量?」
今天,我们就通过一项研究,对这个问题进行探讨。
心率:指导抗阻训练新指标
「增肌是玄学,但是也有规律可循」
很多人会觉得,「增肌是玄学」:同样的计划,有些人增肌、增力迅猛,有些人毫无变化,甚至还会出现力量倒退的情况。研究人员一直在试图剖析这个问题。至今,一些确定影响训练结果的因素包括了:饮食、睡眠、生活压力、基因,以及起始基础。
还有一些基本确定,但是因为无法准确测量、量化等原因,还处于「半明朗」状态的因素,比如疲劳与恢复速度。用于疲劳管理的方式很多,比如自调节训练(Auto-regulation),可以从训练动作的选择、RPE、速度等方面去调整容量和重量。
那么,作为能够反映自主神经系统恢复情况的重要指标,一些研究人员建议,心率也许也能用于自调节训练。它作为测量指标的优势,在于便捷(现在有很多运动手环、手机app,就能直接测量心率,结果偏差不大),以及能够量化(测量的是具体数值)。如果它能够作为疲劳度的准确指标,会对于训练计划的设计、追踪、结果评估,起到很大的帮助。
微量元素:又一个避免低碳的理由
「增肌是玄学,但是也有规律可循」
「低碳」一直是营养学界一个争议颇多的话题,尤其在这两年,不少人都纷纷开始尝试这一饮食方式。
根据一项基于5586名志愿者的调查,有86.6%的人了解低碳的饮食方式,而17%的人,则亲身尝试过低碳。在英国,BBC报道过7%的男性和10%的女性曾经试过低碳饮食;而一项基于「低碳生活方式」论坛的网络问卷调查发现,有60%的人主要从互联网上获取低碳饮食的知识,而75%的人则声称,「政府网站的信息没什么意义」。
而在过往的研究中,针对的热点也主要在于低碳饮食对于身体成分(主要是减重)以及运动表现的影响,而其他话题,比如「低碳饮食是否会导致微量元素缺乏」,谈之甚少。
2019 年 Churuangsuk等人发表的一项综述,对这个话题进行了系统的总结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