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大家之选的第46篇文章
今日出品方:无国界公社
本文作者:F小姐
点击了解《大家》编辑部开放计划
去年 9 月底我在西安玩儿。刚入住青年旅舍那天,对面床的室友问我:“你是学生吗?还是工作了?这个时候应该不是假期吧?”
我看她年龄应该跟我差不多的样子,简短地应了一句:我辞职了。
对面床顿时一脸“不用说了我懂”的表情道:“跟我一样!”
过了没两天,对面床退房了,住进来一个新室友,目测也是我这个年纪。我不由自主地问了同一个问题:“怎么这个时候有时间出来玩儿呢?”
她的回答跟我一模一样——“我辞职了。”
自从去年 7 月辞职以来,我真是切身体会到了生活中的“绿色小轿车”效应。朋友圈里一波一波接连辞职的就不说了,连出来旅游住个青年旅舍都能遇到同道中人。到底是我体质太奇葩,还是因为我们第一批 90 后已经荣升“全中国最爱辞职的一群人”?
作为网络段子的“90后辞职理由”
不高兴的一代
凭我对身边这些同龄人的观察和了解,我觉得我们这群人有个非常突出的特点:高度关注自身情绪,而且很容易陷入情绪低谷。暂且不论这点是好是坏,我只能说每一代人的性格一定会忠实于他们所成长的时代。
上世纪90年代,中国刚好确立了市场经济体制。当时全国被两股潮流席卷,一个是公务员纷纷扔掉铁饭碗的“下海潮”,另一个是国有单位职工不幸被抢走铁饭碗的“下岗潮”。这两股潮流实际上把整个中国社会的面貌都改变了。或许曾经的“中国梦”是一个稳定的“铁饭碗”,但是90年代之后人们突然切身意识到:一辈子守着一个碗,格局太小了!盯着锅里的才是聪明人!
“锅”是什么?说穿了是人们心里的贪欲和幻觉,是经济发展之后人们对“未知”的美好想象,是中国人新的安全感来源:我们总能换到更好的,我们不是没有选择!
选择一多,人内心就不免被撩拨出一些有的没的,就会开始焦虑:我现在吃到的这口是不是最好的?锅里有没有更好吃的?于是大家就在这样的情绪推动之下求变。
90后就是在这样一个从“没得选”到“有得选”的时代分水岭出生的。
这十几年来,中国经济变得越来越好,商品越来越丰富,机会越来越多。“锅”已经变得无限大,成为了一片充满可能性的海洋。90 后活在海里,面临着各种各样的诱惑,也就变得非常没有安全感,担心自己要是待在原地会分分钟损失几个亿,所以就不得不游来游去,游向心目中那个水草最丰美的地方。
之前也听过些 70 后 80 后前辈吐槽我们“狂”得匪夷所思,“自以为是”、“眼高手低”,不然怎么会动不动就辞职?
其实真不是我们狂。
一份工作做得不顺手,我们内心比谁都沮丧。再一看周围,总有同龄人做着他们又喜欢又擅长的事情,让人觉得他们的工作比我们的 fancy 一万倍!刺激得我们内心更加崩溃,仿佛自己成了朋友圈子里最没用的人,所以就特别想要做点儿什么来改变这种局面,而我们的最优解往往是离开前往下一站——多尝试几个,总能试到感觉对的。
感觉不对就撤,我们这代真的是靠这种“排除法”活着的。其实对任何事都是,也不只是在职场这样。因为选择太多,我们很少会规劝自己“耐心磨合”、“凡事要忍”,我们更愿意相信“只是我们还没有找到那个‘命中注定’”。
90后的情绪问题,也当然不完全是上文提到的“经济发展和物质丰富带来的‘选择繁多’”所导致,更因为这代人大多是被宠大的独生子女。
我们没受过什么委屈,所以很容易陷入这样一种自我催眠:确信自己永远都配得上更好的,确信自己永远值得“被世界温柔相待”。每当这种“确信”受到挑战,内心的不快乐就累积一些;累积到一定程度,就需要用行动上的“撤退”来安抚情绪。
能挑战这种“确信”的事太多了 ,我最常听到的,就是“老板傻逼”。
其实有的时候老板也很冤,比如下命令让90后员工去做个什么事,我们可能不是那种乖乖执行的类型,反而要追问一句这个决策的原因。老板如果解释,90后搞不好会进一步质疑“这个决策不是最优解”,会 diss 老板智商低;老板如果说“没有为什么,做就是了”,那就犯了专制的大忌,90后会 diss 老板情商低。
90 后会有这样的反应,归根到底,是因为独生子女对“权威”的认定与以往的世代不一样。
中国人长久以来都是在家庭中学习社会关系的:在家怎么对待父母长辈,离家后就怎么对待心目中的领袖。独生子女的父母往往不会“命令”孩子,从来都是“有事好商量”。所以但凡我们听爸妈的话,不是因为他们是“爸妈”,而是因为他们有时候说得“有道理”。这意味着,你没有办法仅仅通过一个“头衔”来建立在90后心目中的权威,而必须在平等的对话中展示出你身上有我们认同的价值。
可惜,不是每个老板都知道这种沟通窍门,于是导致很多的相看两相厌。
就算老板不傻逼,一份工作总会有这样那样不顺眼的地方。
前阵子跟一个朋友聊起辞职问题,她说:“我觉得 90 后真是异常理想又异常现实的矛盾体啊。”
我说:“就是想做自己最喜欢的事情还想赚大钱呗?”
她想了想说:“还真是。我之前那几份工作总结一下就是:虽然很开心,但凭什么赚这么少?虽然赚得多,但凭什么不开心?”
此外,我觉得还有一个重要的时代因素导致了 90 后的情绪问题:这是第一代“有互联网陪伴着长大”的中国人。
我们将互联网看作“自我的延伸”,从小就很适应一种即时的、公开的情绪表达,比如一伤心就改个 QQ 签名昭告全世界。随着年龄增长,我们的虚拟人格或许会迁移到博客、人人网、微信朋友圈,但本质都是一样的。这种诚实的记录,会不会实际上也夸大了自身的情绪、从而让我们被情绪牵着走?
创业潮里的三种崩溃
从第一批 90 后本科毕业生进入职场到现在,大概五年的时间。
这五年间,中国又经历了一次疯狂的创业潮,尤其是 2014 年、2015 年时,每年平均有 15,000 家公司成立(这个数字在 2011 年、2012 年还是大概每年 5,000家),可想有多少 90 后被吸收进了这些新创的团队。
“创业”这件事情,其实是一条蛮公平的起跑线。不管你是职场老兵还是职场菜鸟,大家都是摸着石头过河。不过,因为资历差异,不同世代对于“怎样过河最安全”往往有很不同的见解,而这种价值观差异常常让情绪化的 90后“很受伤”,于是纷纷选择辞职。
其中一个非常典型的冲突是,不同世代对于“专业”的追求往往不太一样。在初入职场的90后眼中,“专业”是一件不能被僭越的事情,但恐怕不是每个人都这么想。
说到这儿就想到我一个老同学,以前修了好多视频拍摄和剪辑的课程。刚好我们毕业的时候是短视频的风口,他就加入了其中一家创业公司。谁知毕业典礼刚过没两个月,他就开始嚷嚷想辞职,出来面试其他的工作。问他为什么做得不开心,他说,因为上司是个压根不懂视频的人,有时候提的一些修改要求根本就是犯了低级剪辑错误,要在这样的人手下干活真的很郁闷。
按说这种事情在任何职场都有,管理层对实务的认识往往比不上最前线的员工。
但90后绝对不会自我劝说“老板这样说一定有ta的道理”;90后只会默默在心里腹诽:“一个在这件事上懂得还没我多的人凭什么来管我呢”?
权威的建立跟专业程度不一定正相关,这是 90 后在职场遭遇的第一种崩溃。
我一闺蜜比这个老同学幸运一些,辞职前在一家广告公司当总经理。理论上她在业务上是一把手,没人能干涉她,但她仍然时时感到一种苦闷。闺蜜自己是个学习型人,也非常积极给员工开展专业技能方面的培训,时不时请一些资深人士过来搞搞分享会。但是这种分享会老是好像“对牛弹琴”一样,无论是员工还是更高的管理层,最关心的是加薪、升职、股权这些问题,而不是大家一起认真做事儿。
闺蜜因为办公室政治和管理方面的挑战感到头疼。她也承认,自己比大多员工还年轻,可能导致员工对她的“不服气”。但她就是不明白:大家技能精进了,业务搞上去,盘子做大,每人都能多分,这样共赢不好吗?为什么要在别的事情上浪费时间呢?
“专业”不一定是公司运行和生存下去的第一要素,这是90后在职场遭遇的第二种崩溃。
还有一种情况是在创业公司很常见的,就是像我闺蜜这样,年纪轻轻就已经拥有一个非常响的头衔,仿佛真的被委以重任。我有个师兄将这形容为时代氛围下新诞生的“修辞学”,并感叹一切都像人民币一样在贬值——因为这样 fancy 的头衔之下,职务内容往往非常混乱。说得好听一点,叫“能者多劳”、“一个人就是一个公司”,说穿了,就是个四处打杂的。
这是我自己确确实实遭遇过的困境:劳务合同上写着的头衔,叫“内容总监”,但我逐渐发现,我要耗费很多精力参加关于商业化的脑力风暴、起草和制作一版又一版吸引投资的 PPT,要负责招实习生和培训,要负责运营读者微信群,到头来只剩很少时间可以分配给“做内容”。说真的我倒不是怕忙碌,我只是不知道这种忙碌会将我带向何方。那阵子我经常想起在新闻学院读书的事儿,想起写作课教授们的教诲,忍不住就哭起来。
日常所需处理的事务与“专业”相去甚远,无法在专业上得到成长,这是 90 后在职场遭遇的第三种崩溃。
“仔大仔世界”
情绪化的性格,遇上动荡的创业大潮,催生出一大批辞职的 90 后。
至于辞职后干什么,在我认识的人中,有的换到了符合预期的新工作、在新公司待了下来;有的重新回到学校,决定攻克一个专业上的新台阶;有的干脆自己创业当老板,只找和自己背景类似合作顺畅的伙伴;也有的像我这样,裸辞得非常彻底,辞了之后先去游山玩水一阵子,弥补弥补在职场的精神损失,心情好了再考虑下一步怎么走。
去年早些时候读到一篇对人类学家项飙的专访,他提到一个叫“工作洞”的概念,很触动我。他说,人们去工作就像跳到一个洞里。洞里很苦,但是人们都是在为了“未来”在发疯工作、咬牙积蓄,这样几年后从洞里爬出来就可以歇一歇,过一段闲适的日子,然后再跳进洞里。
当时我就想,我们为什么不能在“洞外”工作呢?
去年夏天,我辞职了,到现在已经“空窗”半年多。有的时候是自由撰稿人,有的时候是播客制作人。收入当然没有工作的时候高,而且很不稳定,但反正还够我花,于是也就维持着这样一种“半赋闲半 slash”的生活。跟一些朋友交换近况,他们感叹我的日子过得太爽,我心想,也许未来某一天大部分人类的工作方式都会是这样。
元旦时一个朋友问我新年目标是什么,我脱口而出:坚持住不去找工作,想办法在不上班的前提下,让收入更高一点、更稳定一点。毕竟都破釜沉舟辞职了,不探索些新的想法,实在很对不起自己。
我们粤语里面有个俗语,叫“仔大仔世界“。放到这篇文章的语境来翻译一下,就是:每代人有每代人的活法儿,请各位前辈不用为 90 后担心。
——————————————————————————
“无国界公社”队长贾选凝对本文的推荐:
F小姐可能是我见过的最聪明、有才气且更有执行力的“90后”。
我一开始就知道这个题目她能写得很好,却没想到她写得远比我期待的更深入完整。你可以把这看成是一个“辞了职的90后”透过反观自身与同辈经验,对他们这一代人所进行的自我解构,也可以把它看成是一篇宏观梳理“为什么90后在职场上看起来很不安稳”的深度分析。
F小姐有新闻专业出身的客观态度,她不回避90后这个群体的弱点:情绪病、容易不高兴、选择过剩诱惑太多,而且甘蔗还想两头甜:又要开心又要赚钱。但她也让我们真正了解到了90后在职场上经历过多少不被理解的沮丧:他们本来就不相信权威,结果老板这个所谓“权威”还经常没法让人服气。他们本来希望能不断追求自我提升,结果发现周围的老员工没人在乎这个。他们本来以为可以在一份工作里获得成长,却结果在其中丧失了方向。而作为“最爱辞职的一代人”,90后的故事又必须放在过去几年中国所经历的疯狂创业潮的脉络下,才能真正被理解。
90后并不恐惧辞职,因为他们生来就不会被一份工作捆绑住自我。辞了职的90后,自有活法,自有新的可能去拥抱。读完这篇文章,你一定会更懂得90后正在经历的人生。
本篇头条文章由无国界公社出品 热爱并嘲讽人类。
团队成员:贾选凝、孟常、邹思聪、F小姐
贾选凝的小程序主页
F小姐的小程序主页
点击底部阅读原文,回顾往期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