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博物院充分发挥教育功能,有效盘活博物馆资源和空间,注重打造多样化公共文化服务,通过
“一核+三维+五理念”
的形式,即以
“以人为本”
教育理念为核心;构建馆内博物馆课程、馆外文化惠民活动、线上数字资源普及的三维立体教育体系;践行
“大教育”“重研究”“均等化”“终身学习”“开放共享”
的五大理念,满足公众多元文化需求。
“大教育”——“博物馆大学校”教育理念
四川博物院贯彻
“大教育”“大学校”
教育理念,将开展以公众为中心的教育活动。
在四川博物院,观众可以看到——
陈展与教育
:运用景观、模型、影像、多媒体等展示手段增加展览的趣味性与教育性;
文保与教育:
把文物保护的“后台”搬到“前台”开展文物修复观摩、“小小文物修复师”等教育活动;
宣传与教育:
通过媒体推广,推出文物赏析专题、线上展览、知识科普、文博互动等形式,拓展文博知识传播途径;
典藏与教育:
举办“库区开放日”活动,将博物馆库房这一“神秘”之地有序面向公众开放;
文创与教育:
开发文化创意与教育融合相融合寓教于乐的文创教育产品,促进了文博知识的传播与普及。
2015年9月,四川博物院与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共同成立了四川省博物馆教育研究所,致力于青少年博物馆教育研究与课程开发。这一创新模式为四川博物院在全省范围内建立长效馆校合作机制奠定了基础,也成为全国博物馆文教机制探索的开创者。
通过国内首创的博物馆教育研究所,四川博物院已与100多所大中小学建立馆校合作机制,
培育学校师资,博物馆与学校合作策划研学实践教育活动,使学生在博物馆的学习过程中开阔视野,开放心态,开启心智。
四川博物院博物馆教育研究取得显著成效。
十年来,川博举办了近20次高水平的国内及国际教育研讨交流会,派遣教育研究人员数百次在全国及全球传播川博的教育理念和实践。
四川博物院相继完成了二十余项国家级、省部级、市厅级课题,涵盖博物馆教育理论和实践应用研究。
在《中国博物馆》《现代中小学教育》《历史教学》
等核心期刊发表文章十余篇,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文章百余篇,编著出版
《博物馆研学实践教育研究》《被收藏的文明——古蜀之光》《我把川博文物讲给你听》《风物荟萃毓天府 ——四川博物院》
等十余部著作。
2023年,川博编制并发布了地方标准
《博物馆志愿服务规范》(DB51/T 2990-2023)
,并积极参与博物馆研学课程标准化制定的前端研究。四川博物院教育研究与实践不断获得表彰,
累计获得近四十项讲解类、课程研发、研学路线及推荐案例等奖项与荣誉。
四川省博物馆教育研究所将文博与教育紧密结合,努力让文物真正活起来,成为全国可复制、可推广、可示范的创新之举。
四川博物院通过全国首创“大篷车”流动博物馆,深入基层开展流动展出;建立四川省博物馆远程教育、数字化教育网络,最大限度实现文博教育均等化。
2009年,四川博物院突破区域限制,首创
“大篷车”流动博物馆项目
,以文物参观、数字化展示、非遗体验、学术讲座等多种方式,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丰富的文博盛宴。至今,“大篷车”足迹遍布部队、厂矿、学校、边远山区、民族地区,已开展巡展136次,服务川渝40余个地市州县,接待观众超过160万人次,行程30余万公里。
2016年,四川博物院与四川省电化教育馆合作,率先将博物馆数字资源接入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将博物馆的研究成果转化为课程资源,
向全省960万中小学生和60万教师进行推送,惠及广大民族地区及偏远地区,建立起广覆盖、普惠性的远程博物馆教育体系。
四川博物院网络课程资源:四川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文博教育”专区
2020年,四川博物院积极推进多平台、多渠道数字化导览服务,微信端推出语音导览、VR视频解说、线上讲解预约系统等数字化讲解服务,增设可视化智慧导览系统,形成了“语音+视频”“数字+真人”的导览教育体系,满足不同观众的参观需求。
2022年,“乐博探索”数字教育资源库正式上线。其涵盖美育、科学等多门类课程资源,跨越历史、化学、物理、音乐等多个学科,通过线上直播、文博视频、动画微课等形式,将博物馆优质文博资源面向社会开放应用。
四川博物院在研究与实践过程中,逐步构建了贯穿全龄段的博物馆终身学习体系。
博物馆教育服务对象从幼儿至老年,服务区域遍及省内偏远山区至核心城市;
服务人群包括普通观众及特殊群体,形成了全天候、多场景、针对性的博物馆教育服务模式。
迄今为止,
四川博物院已开发了超过200项课程及活动,设计了20余条研学旅行和文化行旅线路,每年教学时间超过1000课时。
2016年,四川博物院与幼儿教育机构合作,成立 “四川博物院幼儿教育课题研究基地”,开发
《博物馆的植物园》《神奇动物在哪里?》
等课程,逐步建立了博物馆早期教育体系。
同时,四川博物院开展学科课程研究,挖掘文物资源,结合中小学生特点,根据国家课程标准,开发了覆盖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科学、鉴历史”博物馆综合课程。成人专题活动
“生活美学·成人雅集”
,通过艺术欣赏、非遗传承等形式,让参与者在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中体验历史文化和艺术创作的乐趣。
每月最末一个周四是四川博物院老年专场活动,旨在亲老、适老、助老。通过展览通俗化阐释、多感官导览、手工艺创作、艺术疗愈、摄影艺术培训等活动,满足老年群体的文化需求和社交愿望。
在“文旅融合”大热,博物馆参观
“一票难求”
的情况下,四川博物院较早预判并先期出台
《关于优化参观秩序的公告》《四川博物院规范展区公共文化服务公告(试行)》
等相应管理办法,并采取优化公共设施配置、升级智能票务系统、建立动态入馆机制、提供优质导览服务等方式,为公众打造更为便捷、舒适的参观体验,规范了社会机构入馆及开展教育活动的行为。
四川博物院通过牵头建立
“四川省文博教育联盟学校”“四川省文博研学联盟”“全国家校馆教育联盟”
和
“四川博物院教师沙龙”
等平台,以开放共享的姿态,促进资源要素有序流动,推动文教、文旅合作创新。
2017年,四川博物院与四川省教育信息化与大数据中心合作,
积极推动全省68所文博联盟学校与当地文博资源融合
,开展博物馆课程进校园、双师共建、馆校合作培训和赛课等活动,促进地市州博物馆与学校的长期合作。
2021年,四川博物院牵头成立四川省文博研学联盟,制定了研学服务体系标准,推出针对中小学生和亲子家庭的合作指导、规范和标准,促进了四川省博物馆研学实践教育发展。
“四川博物院教师沙龙”
通过文教合作平台,充分发挥了教研员、校长和教师的作用,深化馆校合作,联合开展师资培训,参与学校博物馆课程建设和论证。四川博物院与四川省教育科学院、成都市教育科学院及多个区级教育科学院,以及四川省、成都市内30多所学校合作,围绕课程论证、沙龙会、博物馆资源进校园、学校博物馆建设帮扶、课程设计与实施等展开多层次合作。
2023年,四川博物院共同发起成立
“全国家校馆教育联盟”
,融合学校、博物馆、相关教育组织、机构及企业,推动文博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全路径产、学、研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