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婷
(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副研究员)
愈发重视社会调查,不断深化经验研究,成为当前实际工作开展和学术研究的重要转向。
但习得经验研究的能力并非易事。
经验研究的关键在于形成经验质感,而关于经验质感的科学讨论,并不充分。
在既有的学术讨论中,经验质感被认为是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的能力或敏感性,是经验研究中的直觉能力,是正确提出问题的能力,是见微知著、还原现象的能力,是
从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迅速找到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找到社会实践中决定性的关键要素和核心变量
的能力。习得经验质感的关键在于,通过
长期浸泡在经验中,通过饱和经验训练,熟能生巧,逐步打通经验,获得基于经验的想象力与学术本能
。
具体而言,采取个体调研和集体调研相结合的形式,在全国不同地区
经历
10
多次
,
每次
20
天左右,
大约
200
天
,
整体关注村庄社会、经济和治理方方面面的驻村
调研,调研者就可以具有较好的把握经验的能力,懂得经验、实践的一般机制,形成经验质感
。
从其定义看,关于
“经验质感”的研究属于认知科学,而关于认知科学的研究建立在对大脑研究基础上。如此有助于深化关于经验质感的科学认识。
一
、经验质感的物理构成:“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
人的记忆分为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前者是指
“知道是什么”,后者是指“知道如何做”。具体而言,陈述性记忆是指对有关事实和事件的记忆,例如自我介绍,属于外显记忆,对应大脑中的“有意识大脑”,即大脑海马体。它可以通过语言传授而一次性获得,它的提取往往需要意识的参与。我们在课堂上学习的各种课本知识和日常的生活常识都属于这类记忆。
程序性记忆是一种惯性记忆,包括对知觉技能,认知技能,运动技能的记忆,例如游泳、骑脚踏车和思维运动,属于内隐记忆,对应大脑中的
“无意识大脑”,即小脑,基底核和纹状体。程序性记忆是关于刺激和反应之间联系的知识,这类记忆往往需要多次尝试才能逐渐获得。在利用这类记忆时往往不需要意识的参与。
两者使用于脑部的不同地方,且可以各自独立运作的。在试验中,一个陈述性记忆正常、程序记忆受损的病患,他可能被反覆训练一个任务、并且记得先前的训练,但在任务完成的速度或是程度上却不会有改善的现象;一个程序记忆正常、陈述记忆受损的人,他没办法想起之前做过的实验内容,但实际表现上却会一次比一次好。
从我们的大脑结构和相应的记忆出发,经验质感的习得可以操作化为
“陈述性记忆”、“程序性记忆”和相应的大脑部位的锻炼。陈述性记忆的获得,是我们能够在我们既有的经验结构中定位经验,并进行想象还原的重要前提之一。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陈述性记忆实现的关键在于,我们所获得的感受和信息从短期记忆变为长期记忆。而只有某些经验在我们的大脑中变成长期记忆之后,我们才能够从大脑中提取经验,并对经验进行分析,逐步搭建我们的记忆结构。在此基础上,当我们面对一个现象时,我们才能够从大脑中提取出相应的记忆,并根据既有的记忆结构,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和定位。分析和定位的过程,实际上是在将这一现象进行重新编码,纳入到我们既有的记忆结构中去,完善我们的记忆结构。
可见,陈述性记忆的获得,取决于短期记忆变为长期记忆的效率,同时也取决于大脑将记忆结构化的能力。大脑海马体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何发挥作用,在后面会讨论)。而且不同人的大脑海马体神经元的发达程度不同。有的人会因为长期压力过大或者过于极度的悲伤等原因,出现大脑海马体神经元受损的现象;有的人则会因为年龄增长出现大脑海马体萎缩的现象;有的人则因为经常进行记忆锻炼,其大脑海马体比一般人要发达的多。事实上,大脑海马体和我们身体的肌肉一样具有可塑性,当我们在经验研究过程中,不断运用我们的大脑海马体,不断将新的短期记忆变为长期记忆,不断巩固既有的长期记忆,这样我们的海马体神经元将会越来越发达,获得陈述性记忆的能力也越强。如此,我们离拥有经验质感就近了一步。
程序性记忆的获得,和经验研究相对应,实际上就是在访谈、总结、讨论和写作等动作完成过程中,实现获得信息,总结、讨论、分析和定位现象,将现象结构化等能力的习惯化,成为一种身体本能,类似于应激反应。获得程序性记忆之后,意味着我们在经验研究中,一碰到某一现象,程序性记忆的开关就启动了,我们的大脑就会自然而然的调动既有的记忆结构,去定位和分析想象,识别其是否核心因素或者关键因素,是否是影响实践的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是否保存这一现象,如果决定保存,又放在记忆结构中的什么位置,以巩固或者更新记忆结构。
程序性记忆的关键在于习惯的养成。而小脑,基底核和纹状体是程序性记忆形成的载体(如何发挥作用,在后面会讨论)。和海马体神经元一样,不同人脑的这些组成部分同样存在差异,而且同样具有可塑性,可以得到强化和锻炼。比如通过将完整的经验研究过程操作个成百上千遍,使其成为了一种不需要意识身体就会自然反应的习惯,那么我们的小脑,基底核和纹状体也会在这个过程中也会变得十分发达,关于经验研究的程序性记忆得以实现。到这一步,我们才可以说我们已经获得了经验质感。
二
、重复就是力量
在讨论完经验质感的物理结构之后,我们就要基于其物理结构讨论如何实现经验质感。从前面的讨论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是陈述性记忆还是程序性记忆,都与
“重复”有很大的关系,只不过前者是信息重复,后者是动作重复。这是因为重复是记忆最基础的办法。接下来,我们来看重复是如何实现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的。
“陈述性记忆的习得,取决于海马体能否有效运转。海马体的机能是主管人类近期主要记忆,有点像是计算机的内存,将几周内或几个月内的记忆鲜明暂留,以便快速存取,……充当转换站的功能。当大脑皮质中的神经元接收到各种感官或知觉讯息时,它们会把讯息传递给海马区。假如海马区有所反应,神经元就会开始形成持久的网络”,短期记忆就会变成长期记忆。但如果没有通过这种认可的模式,那么脑部接收到的经验就自动消逝无踪。
重复是短期记忆转变为长期记忆的关键,是经验现象成为我们大脑中的深刻记忆的关键。日常生活中的短期记忆都储存在海马区中,如果一个记忆片段,比如一个人或者一个现象在一定时期内被重复提及的话,海马区就会将其转存入大脑皮层,成为长期记忆。所以海马区比较发达的人,记忆力相对会比较强一些,短期记忆变为长期记忆,所需要的重复次数可能要少一些。
重复的另一个功能是巩固长期记忆。一方面,存入海马区的信息如果一段时间没有被使用的话,就会自行被
“删除”,也就是被忘掉了。另一方面,存入大脑皮层的信息也不就永久的,如果你长时间不使用该信息的话,大脑皮层也许就会把这个信息给“删除”掉了。不断的重复接受存在于记忆中的某些信息,才能够保证他们不会淡化、甚至消失。此外,重复的意义还在于海马体具有可塑性,不断的重复能够使海马体神经元得到不断的锻炼,变得越来越发达。
在饱和经验训练的过程中,不断的进入经验现场,有些信息难免是重复的,以不同的成长阶段和知识积累状态在各个村庄听了一遍又一遍,在参与不同人组成的集体调研中,不断讨论并进一步强化。正是在这个过程中,这些经验成为了每个人脑中的长期记忆,并且因为不断地、不同方式地重复,这些记忆也得以不断地被巩固,这使得参与其中的每个人记忆中的经验结构也会变得越来越扎实,越来越稳定,经验结构化能力也相应增强。正是因为经验结构足够稳定和扎实,我们才能够将经验随时、随意从记忆库中调取出来,准确而快速的描述经验,基于此准确而快速地定位和分析现象。
关于经验研究的思维运动或者说认知技能的程序性记忆,和学习自行车等运动的程序性记忆一样,取决于小脑、纹状体和基底核的运转状况。
“小脑在人对运动(认知)技能的掌握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它负责不断纠正学习过程中所犯的错误动作。当我们在学习一项运动的时候,小脑可以帮助我们自动完成对错误动作的修正,只是我们并没有意识到。最初由小脑皮层获得的记忆通过向外传播到其它的脑核团,完成学习后的强化过程”。
“纹状体和基底核相互作用,在程序性记忆的获得中扮演关键角色。背外侧的纹状体与我们日常行为习惯的获得密不可分,它与管理基底核回路活动的传入神经纤维连接。从纹状体出发的两条平行的信息处理路径与其它功能结构相连接或交叉,以一条路径是径直到达另一条间接到达的方式组合在一起,形成功能性的神经反馈回路。这些回路与脑中的很多功能结构相联系,其中就包括了主要与程序性记忆中的运动(或认知)技能相关的闭合回路”。
在经验研究的过程中,储存程序性记忆的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从饱和经验训练的实践看,一般分为三个步骤:
第一步,认识经验研究的过程。通过参加集体调研和个体调研、总结研究方法总结,认识到经验研究可以分解为几大块,比如访谈、总结、讨论和写作等等,并且在一次次调研中把这些动作在实践中串联起来。
第二步,大量的重复练习。在模仿、讨论、反思和实践的基础上,不断重复这些活动,并且在每次活动的过程中不断调整和纠正各个环节,逐渐形成适合自己的恰当方式。
最后便是在熟练之后动作的自然形成,通过对上一步纠正过后的规范动作的不断重复,我们便慢慢不需要经过意识便能把这些动作连接并自动呈现出来,就是所谓的
“熟能生巧”。
这是针对作为一个整体的经验研究而言的。而具体的某一个环节又可以细分为几个小的环节,比如在访谈的过程中,由于访谈过很多人,不同特征的人,习得了不同的访谈方法。这些方法的不断重复和不断纠正,在更高的层次进一步不断重复,同样能够产生一个关于访谈的程序性记忆,使得我们能够快速的根据一个人的特征选择一种恰当的访谈方式,自然而然地开展高效访谈。
可见,在程序性记忆生成的过程中,重复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方面,重复是不断纠偏的前提。不仅是因为错误在不断重复的实践中会产生后果,这样才更容易被人发现和察觉,还因为小脑本身有一种无意识的纠偏能力。另一方面,重复也是巩固正确方式的前提。这不仅是因为当我们通过不断的尝试,体验了一次正确和恰当的访谈和讨论之后,会产生一些很好的结果,我们的身体会得到一种欣喜和正向的体验,这种体验的存在以及这种体验的不断重复和强化,使我们的身体更为容易、也更为渴望记住特定的访谈和讨论方式。还因为程序性记忆同样会淡化,比如我们虽然学会了骑自行车,但是当我们一个星期或者一个月不骑的时候,我们同样会对这个已经成为身体记忆的动作感到些许的陌生。经验研究也是如此。
此外,重复的意义在于,纠偏是没有止境的,追求精益求精。一个动作或者一个研究方式能够与自己、与经验契合到什么样的程度,是没有标准的。况且每个人的状态、经验本身在不断变化。因此重复这个动作的意义在于,我们不能只做到
“熟能生巧”,还要做到“精益求精”。
另外,和陈述性记忆一样,不断地重复同样会使我们的小脑和前面提到的脑
“回路”变得越来越发达。
这就是重复的力量,这是为什么说第
99
个村庄成就了第
100
个村庄的原因之一,为什么我们不能离开经验、离开田野太久的原因之一,为什么看别人报告和文章没有用的原因之一,为什么不断地去实践就会了的原因之一。从这个意义上说,饱和经验训练是一种公平的教育实验,撇开先天的差异不谈,更为重要的是个体投入经验调研的程度和次数。
前面的讨论似乎把经验研究的过程变成了工厂的生产,看起来有些机械,似乎没有个体和主体性发挥的空间。
但是实际上,并不是如此。
除了个体的先天条件不同和进入到团队的基础不同以外,个体每次都是带着自己的个体特征在重复这些过程,每一次重复的过程中个体的状态都不同,这些成就了每一次每个人重复进入到经验的特色和质量。
不仅如此,除了重复以外,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的生成还会受到强大的经验影响,在这个过程中主体性发挥的空间更大。这里所说的
“强大的经验”包括两个层面的内涵:从对象层面来看,经验本身的冲击性较强。从主体层面看,个体参与调研的过程中情绪饱满(自我激发或者群体激发)。两者其中一种或者两种因素同时出现都有可能使我们在经验调查的过程中遇到强大的经验。
强大的经验的一个直观的表现是某一经验能够激起我们较大的情绪反应。
主要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经验本身比较冲击,在我们意料之外,使得我们有了较大的情绪反应。
第二种情况是我们自身的状态比较激发,即使不是很冲击的经验,也因为这一经验在个体情绪饱满的状态下,经过不断的琢磨之后,重新激活了我们的经验结构,使我们产生很大的情绪反应。
第三种情况是意料之外和情绪饱满同时出现,我们的情绪反应也相对前两种情况更大。
强大的经验正是通过较大的情绪反应影响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的。情绪与记忆之间存在关联,在人脑的结构中,他们之间的关联是通过杏仁核实现的。杏仁核是边缘系统的一部分,是产生情绪,识别情绪和调节情绪,控制学习和记忆的脑部组织。大脑的杏仁核控制情绪记忆。情绪记忆,并不是记忆我们日常情绪的,而是对待某人某事某物,如果我们曾经产生了较为强烈的情绪,我们就会记忆下来,当我们再次遇到某人某事某物时,此种情绪就会再次涌现出来。
一方面,杏仁核与海马体之间存在关联,会影响陈述性记忆的生成。当我们将某一种和情绪相关的事件转化为长期记忆时,在杏仁核不发挥作用的情况下,我们并不会因此产生相应的情绪。一旦杏仁核发挥作用,那么相应的记忆才会引发情绪反应。也就是说,杏仁核的参与使得人们在面对某一事件时会有相应的情绪记忆,而情绪记忆的存在使得关于某一事件的记忆变得更加深刻。在实践中,无论是有压力还是喜悦、兴奋等情绪状态,都有可能产生这样的效果。因此,情绪被称之为
“记忆固化剂”。前提是这种情绪是适度的,因为一旦压力过大或者过于兴奋,海马体将会受损,记忆能力反倒下降了。
另一方面,影响程序性记忆的基底核,由尾状核、纹状体、屏状核和杏仁核组成。基底核发挥作用,意味着某种情绪反应成为一种应激反应。基底核发挥作用的前提是杏仁核不断被刺激,情绪记忆在不断重复的过程中转变为身体的一种应激反应。这种应激反应也会强化相应的程序性记忆。同样的道理,过强的情绪应激反应会影响认知和运动等程序性记忆的运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