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浙江大学
浙江大学官方微信公众号。“国有成均,在浙之滨”。今天的浙江大学,正努力建设世界一流的综合型、研究型、创新型大学。学校将秉承求是创新精神,致力于创造与传播知识、弘扬与传承文明、服务与引领社会,积极推动国家繁荣、社会发展和人类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兰州大学萃英在线  ·  还记得你的“年后再说”吗?该算账啦! ·  2 天前  
长江日报  ·  武汉一部属高校,党委书记调整 ·  昨天  
长江日报  ·  武汉一部属高校,党委书记调整 ·  昨天  
武汉大学  ·  满血版DeepSeek上线武大!还有高阶玩法 ·  3 天前  
武汉大学学生会  ·  珈学live|只身打马过草原——蹄踏青野,不羁于缰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浙江大学

浙大做“邻居”,盐碱地结出甜草莓!

浙江大学  · 公众号  · 大学校园  · 2025-02-18 09:14

正文

编者按:巍巍求是魂,灼灼创新路。在奔涌的时代浪潮中,浙江大学始终以“走在前列”的担当,让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双轮驱动,让教育、科技、人才协同融合发展。从实验室的精密数据到千行百业的技术深耕,从国之重器的攻坚突破到民生福祉的暖心守护,浙大人正以“顶天立地 的姿态,服务国家创新发展。新学期伊始, 浙江大学融媒体中心重磅推出“创新创业看浙大”专栏 ,让我们循着一批批浙大人的足迹, 见证知识力量化作时代发展澎湃动能, 共同书写属于春天的创新答卷。



走进大棚,2月杭城的寒意一下子被关在门外,阳光透过半透明的棚顶,白色的小花点缀在片片簇拥的绿叶中,几颗饱满红润的草莓“探”出脑袋,散发着幽幽果香……


这里是位于萧山区顺坝村的一个草莓大棚,如今已成了不少游客的新春打卡地,大人小孩们手提篮子,穿行在田垄间,挑选着成熟的草莓。



然而,谁能想到大半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芜的盐碱地,土地漫起白色的盐斑,农作物萎蔫不振,让农民们有苦难言。


这期间发生了什么?故事,要从顺坝村的“好邻居” 浙江大学杭州国际科创中心 (简称科创中心)说起。


治理后的大棚里种出了新鲜可口的草莓

村旁边来了“好邻居”

邻居家有位“土壤医生”



2023年10月,随着科创中心水博园区项目一期工程顺利竣工,一大批科研人员搬迁入驻到了新园区。在两公里外的顺坝村村民们看来,这群高学识的年轻人每天进进出出,一定在“捣鼓”着些普通人难以接近的高科技。

缘分,早就在那个冬天就开始酝酿发芽。

作为浙江大学和杭州市深化市校战略合作共建的重大科技创新平台,科创中心一直把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一次偶然的会议,科创中心副主任施华珺牵上了 土壤污染控制与修复创新工坊 (简称土壤工坊)与萧山顺坝村的“红线”。

萧山顺坝村紧依钱塘江,村庄自围垦而成,土地盐碱化严重,作物长势急转直下,村干部和村民们多次寻求解决办法都无果。

科创中心土壤工坊青年研究员曹利锋 听说了这个难题,决心要和这块盐碱地好好“交战一番”。从清华大学博后出站后,曹利锋就加入了科创中心,一直从事土壤与地下水绿色修复技术研发,在他看来,顺坝村的这块地一定“还有救”。

2024年4月,受到委托的曹利锋和团队立即着手分析盐碱地的成因,他们多次走访村民、分析土壤数据和历年降水记录, 逐步揭开了盐碱化的真相 :一方面是因为地下水含盐量高,另一方面是因为降水会导致地下水水位抬升,含盐的地下水会通过毛细作用上升到耕作层,导致土壤重度盐渍化。


科研团队在采集地下水样品


找到“病因”后,曹利锋又开始紧锣密鼓地制定“诊疗方案”,整个夏天,他都一头扎进了村里的盐碱地,每天都风风火火地奔走在田间小道上。

他不仅是老乡眼中亲切的“曹老师”“曹博士”,更是有着高超医术的“土壤医生”。



破“碱”重生

盐碱地上草莓红



暗管排盐+化学改良 ,这是曹利锋和团队为这块盐碱地开出的“诊疗方案”。

“暗管排盐的原理是‘盐随水来,盐随水去’,通过控制地下水位,将盐分排走;同步利用脱硫石膏改良土壤,置换出钠离子,增强土壤肥力。”曹利锋解释道。


image.png

暗管排盐与控制地下水位原理


盛夏7月,酷暑难耐,正到了团队给盐碱地“做手术”的关键时期,团队需要在为期半个月的时间里完成暗管铺埋。然而,“病人”的特殊情况又为手术增加了难度:顺坝村的沙土导致挖机开沟时屡屡塌陷,暗管无法达到埋深要求。曹利锋和团队再次调整方案,最终通过加宽沟渠、设置台阶完成了这台重量级的“手术”。


image.png
地下水取样


到了9月,钱塘江大潮的来临又进一步抬升了地下水位,含盐地下水直接侵入耕作层,导致作物再次盐害。在紧急的“二次诊疗”中,团队增加了HDPE阻隔层,进一步提升了治理效果。


image.png

挖暗管沟槽


如今,改良区的土壤理化指标显示,暗管排盐显著降低了土壤盐分,土壤pH值也降至了8.0以下。

土地恢复了健康,真的能种作物了吗?唤醒“沉睡”的土地,向盐碱地要效益,是顺坝村民多年的梦想。但到底能不能行,大家都半信半疑。

2024年6月,来自建德的草莓种植户程珊拿下了这块地,她说“我相信曹老师的技术,相信科创中心科技的力量”,曹利锋也坦言, 这块地,团队一定“终生售后”。

翻地、打埂、铺膜、栽苗……在希望的田野上,草莓苗子一点点长大、开花、挂果。实验数据也证明,改良后的土壤pH值和盐度降低到适宜草莓生长的范围。 目前草莓户选种了2个品种的草莓,成活率都达到90%。

“我们盐碱地上种植的草莓 无公害、口感好、品质优 ,同时我们也在盐碱地上采用了天然无公害草莓栽培模式,草莓生长过程中均不使用化肥农药,并采用蜜蜂授粉、农家肥腐熟发酵等方法,保证果实自然成熟、圆整饱满、颜色鲜亮。”草莓种植户程珊说。

顺坝村负责人也表示,在浙江大学科研团队的技术赋能下,顺坝-浙江大学杭州国际科创中心盐碱地改良试验基地成为顺坝村推进未来乡村建设的重要一环。

image.png
image.png

对照组草莓园(左)与改良区草莓园(右)


如今,看着长势喜人的草莓地,曹利锋和团队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忙活”。这次,他们要算两笔账,一笔科技账,一笔经济账。“我想,我们既要让技术能够开发应用解决问题,也要让他产生效益能推广, 毕竟能让农民负担得起的科技才是真正的新质生产力。

曹利锋希望,团队能够持续优化盐碱地治理技术,降低治理成本、唤醒更多“沉睡”的土地,全面打造科技创新赋能乡村振兴的科创样板。

团队金名片


“土壤污染控制与修复”创新工坊依托浙江大学杭州国际科创中心与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共同建设,在中国工程院院士、工坊首席科学家朱利中和工坊执行负责人杨坤教授的带领下,团队面向国家土壤污染防治的重大需求,聚焦土壤环境微纳检测器件、多介质微纳过程、微纳材料和修复技术等方向开展科研攻关,以期带动新一代环境传感、土壤修复和大数据等产业的突破变革。

image.png

曹利锋与团队


【福利时间】

转发本条推文至朋友圈

并留言分享“你眼中的科技故事”

截至2月25日中午12点

点赞前10名幸运读者将每人获得

顺坝村 现场采摘草莓的名额1个

实地感受浙大人的科研成果

这个春天

我们田间见!





文字记者: 谭帅 孔晓睿
图片来源于受访者
今日编辑:浙江大学融媒体中心学生记者团 伍闻博
责任编辑:章舒帆 周亦颖


精彩推荐




图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