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深圳读书会
一个新鲜有态度的平台,不定期开展各种大牛干货、小咖风暴、阅读+(策划、演讲、游玩)等活动,让我们一起把阅读变成更快乐的生活方式。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深圳大件事  ·  广东发文明确!每天体育活动不低于2小时、严禁 ... ·  15 小时前  
深圳特区报  ·  深中通道“守隧人”的别样春节丨新春走基层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深圳读书会

为什么每个人都是包法利夫人

深圳读书会  · 公众号  · 深圳  · 2019-06-17 20:30

正文

深圳读书会
为每个阅读者创造舞台
关注





文:饮笑

图:晨洁




你有没有过这种感觉:有时候看书,模模糊糊,遇见你也有过的想法,或者人影幢幢,遇见一个来自远方的形象,就好像你最入微细腻的感情陈列出来一样。


by福楼拜《包法利夫人》


周四夜读,回归阅读本身的美好



/第86期夜读领读者风采/


饮笑

深圳读书会运营总监;夜读文学发起人;人文十讲主讲人。




1



每个人来到这世上,都有自己的路要走;一个写作者,总有一片隐秘而伟大的归属地。


这是在青年作家林培源微博看到的一句话。对于上周四夜读的作家福楼拜来说也是如此。


福楼拜的老爹是个医生,父亲希望儿子子承父业,但是福楼拜却选择了文学(卡尔维诺的家庭中只有科学研究是受尊重的,因此他说:“我是败类,是家里唯一从事文学的人。”)


父子吵,父亲说:“你学了最无用的东西。”


儿子说:“脾脏有什么用?但割去脾脏,人就死了。”


福楼拜和父母的期望相去甚远,他的哥哥倒是继承父业,后来成为一代名医。 虽然福楼拜没有成为医生,却拥有如医生一样的缜密与细致思维,他用凌冽、客观的方式解剖包法利夫人。


纵观福楼拜的一生,他的经历不像美国作家杰克伦敦那样复杂,除了外出旅行,偶尔去巴黎小住,有生之年都是在家乡度过的。


中学毕业之后,他按照父亲的意愿,在巴黎大学法学院注册入学,但大部分时间都在家乡鲁昂,很少去上课;后来在法科考试中失败,次年又发了类似癫痫的病,从此中断了学业,常年住在父母的庄园。


父亲去世后,他一直与母亲相伴,终身未娶,因此写作和读书是他全部的生活内容,也几乎是全部感情所系。他曾说: “艺术已广大已极,足以占有一个人。”


福楼拜的少年时代在浪漫主义风靡的法国度过,雨果曾是他心中的偶像。天生细腻、善感的气质很容易与浪漫主义相通。


关于浪漫主义的讨论,止俺先生曾发微博说:“浪漫主义是人类历史上的青春期,青春期人人都有过,但过了也就过了,如果老是活在青春期里那可就是病了。此所以我说雨果、罗曼罗兰之流当年我读着都喜欢,现在觉得已经被时间冲刷得没有什么价值了。”


木心在《文学回忆录》的观点正好和止俺先生相反,他说, 浪漫主义是青年的人权。


除了小说创作之外,他对戏剧也很感兴趣,但是最终没有成为一位剧作家。在戏剧方面,颇有成就的要数英国作家毛姆。


福楼拜的创作思想,在很多方面和巴尔扎克一脉相承,自然地他被人们视为巴尔扎克的后继者。但福楼拜有自己独特的创作方式, 他最大的建树,是从作品中删去了自我,创造了所谓的客观性艺术。


作家普列汉诺夫曾点评: “客观性是福楼拜的创作方法中最有力的一面。” 独特的创作方式,客观、冷漠的风格,对后来的二十世纪法国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因而福楼拜被奉为现代派艺术的先驱。


2



《包法利夫人》是福楼拜的第一部作品,也是他最为著名的代表作。


《包法利夫人》



小说从一八五一年开始创作,一八五六年问世。故事情节很简单:一个农家的女儿,在修道院受过贵族化的教育,读过许多浪漫主义小说,她瞧不起当乡镇的丈夫,梦想传奇式的爱情。可是她的第一个情人是个道德败坏的乡绅,第二个情人是个自私怯懦的文书。她的偷情没给她带来幸福,倒给投机商人带来了可乘之机,使她成为高利贷者盘剥的对象。最后,她债积如山,无法偿还,丈夫的薄产早已被她挥霍殆尽,情人又不肯伸出援助之手,在山穷水尽之下,她只好服毒自杀。


和爱玛的经历类似的是潘金莲的故事,都曾出轨——潘金莲亲手毒死了武大郎,包法利夫人在出轨的过程中挥霍无度,走投无路之下,一死了之,她的丈夫查理也在后来的痛苦和债务的围困中死去。


夜读现场,有书友提到, 冯小刚的电影《我不是潘金莲》英文译名为《I Am Not Madame Bovary(我不是包法利夫人)》。



然而,同样是“有伤风化”的女人,潘金莲和包法利夫人又有不同之处。这里有中西文化的差异,暂不细表。


交流环节,书友安迪问, 包法利夫人是不是虚伪? 堂吉诃德说,她不是虚伪,她是出轨。


书友强子早在初中时代就有读过这本书,他认为, 以前是简单地认为包法利的人生悲剧是虚荣和不切实际,但后来随着阅历的增长和见识的增加,对于爱玛,更多的是同情和惋惜,而身边还有很多爱玛这样的女子。 他还说,事物的内部矛盾(即内因)是事物自身运动的源泉和动力,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艾玛的悲剧,不见得是她遇人不淑,更主要的是寻找她的内因。



这不是一个非黑即白的世界。书友阿青认为, 爱玛有她的纠结和挣扎,有她的情绪波澜,有她的欲望,有值得我们同情的地方。


王野则认为, 艾玛的家庭给了她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她却只活在书本里的爱情故事中。错不在家庭给了她不匹配的教育,在于她只学到了“高等教育“的表象,只会招式,没有内功,又不肯退回到现实。



还有书友由爱玛的经历聊到原生家庭,聊到女性的自我意识觉醒,聊到两性间精神对等的重要性,聊到人性的永恒,“社会已进步千年,人性却半步未曾向前。”



3



木心先生曾说,读福楼拜要有读进去的能力,也要有读出来的能力。


他的文字有很强的道德感,但这种道德感又是隐晦的。正如书友Doris所说, 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其艺术价值和给后人带来的思考,能够跨越时空,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仍然熠熠发光。



每次夜读,总有几句金句冒出来,以下句子由夜读书友王野君记录:


我本可以忍受黑暗,如果我不曾见过太阳。

——万婷


一手好牌,打得稀烂,都是性格导致。


一个人经历过的东西,会塑造以后的生活。

——万婷


只给她看过美好的,却没告诉她怎样珍惜这些美好。

——杨青


一个想吃苹果,另一个给的却是梨。

——桃园


在期待的过程中是很美好的

她没有遇见对的人,只能说明她输了,并不一定是错了。

公主梦都有,公主病不是谁都有。

——慕熙


艾玛最后的自杀,是精神和财富的双重破产


社会已进步千年,人性却未曾向前半步。

人可以不成功,但是要有左手温暖右手的能力。

——宁红姐



夜读的最后,书友堂吉诃德分享了自己读完《包法利夫人》之后写的一句话,很有意思,分享给大家: “没有温度的高脚杯,只能装下余热散尽的凉开水。没有荆刺的玫瑰花,最终都凋零在炽热的阳光下。”


-----
-----


《包法利夫人》夜读专场活动,书友黄琴琴无法参加,在夜读群以文字的方式分享了她阅读完这本书后的感受,在这里也分享给大家。


线上分享《包法利夫人》

by周四夜读书友黄琴琴



我其实这次才真的好好看完这部小说。


一直认为以《包法利夫人》 ,这个名字命名的小说,预设会以绝对主角开篇,结果读的时候发现怎么在描写一个男的,一度怀疑自己是不是读错了,回头看看的确是包法利夫人。后来才知道,原来这是包法利先生夏尔。这个时候,我就觉得这个作者挺有意思,他没有像大多数人物为主角的故事开篇,或者至少开篇没多久就开始切入主角人物,而是先描写主角的丈夫,小时候, 丈夫小时候的家庭,丈夫的性格铺垫。我感觉他要开始从家庭环境做铺垫,人物的性格,渲染,以及后续他们为什么会那样。我比较吃这种故事。也可能因为福楼拜是男性,所以男性开场男性结束吧。


然后我就被沉浸在文字当中,整个行为读起来很流畅,一气呵成的感觉,而且节奏特别快。我觉得经典真的是过多少年都不落后的,虽然描写的是多年以前外国的故事,但其实感觉一点也不陌生,读的体验感很好。

我之前一直没读过包法利夫人,但记得依稀在什么地方看到过一篇长评,对包法利夫人贬低得很厉害,但我读的时候,其实对她没有反感,我反而觉得相比很多自我蒙蔽,在那表演,装自己很幸福,然后一辈子演戏给别人看,还拽着别人做她的观众这样的女性,包法利夫人反而很可爱,很真实,至少她在关照自己的真实想法,对自己是真诚的,当然看到后面发现她对别人也很真诚,这种真诚本身是否切合实际还是一厢情愿的幻想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而且她不愿将就,对生活更高的要求和追求,我都觉得挺好的。她对自身,形象,生活情趣,这块的追求,我觉得还是值得肯定的。


我对她开始反感是里面的几处细节,一是艾玛怀孕夏尔的心理体验,二是他们的孩子出生后夏尔的心理体验,因为我突然发现,我比较认同夏尔的价值观,我有了共鸣,因为我是随遇而安的人,我觉得艾玛的追求和高要求很好,但她无视身边美好这点是我避之不及的。我当时就知道了。我不会喜欢艾玛这个人物了……


至此,我开始从自己记忆当中牵出了一条线,与这个故事产生连接的一条线,我觉得主题可以叫——生活在他处的人。


我属于那种发现一点什么新奇的东西就很容易,哇塞,哇啊,但是我青少年时期,身边充斥着若干这样的同学朋友:比如,我说这个枣子就是超市最好吃的呀,他们是很不屑,觉得你没见过世面,说那是你没见过巴拉巴拉。我说这里简直就是枯藤老树昏鸦的乡村,真美好啊!鄙视声音又来,说那是你没见过我们新疆。我觉得很随遇而安,他们会觉得,你这没见识,我多年都被这种生活在他处的人环绕。后来,突然有一天我发现,不对啊,珍惜自己所拥有的有什么问题呢?我开始反思,然后,我就有选择性的做了取舍,有的朋友我就放弃了,不要了。我开始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去选择朋友,而不是来者不拒,谁靠近就跟谁联结。


说完生活中遇到的人和事,以及生活在他处,其实我觉得艾玛也是一个生活在他处的人,我看到后半段,尤其是她厌倦目前的生活,想要解脱,压抑得病了的时候,我就在想,其实,如果她先遇到,或者先给到她的是后面的生活,让她得偿所愿。可能她也会压抑,厌倦,觉得人生不值得,我就是个笑话,玩物,我活的不够真实坦然,她可能又会向往和夏尔这样的人一起生活:哎呀,我还是不要过这样的生活,平平淡淡才是真巴拉巴拉。就好比《远离尘嚣》的女主人公,顺序调过来,结果可能另外一种。


我觉得这种可能性非常高,因为她就是永远生活在他处的人。


对于艾玛和夏尔之间,我联想到我的一个经历,大概十多年前吧,有一批二十出头的女性跟我分享过这样一个人生体验(我发现还是一个很庞大的群体):


她们的母亲都因为各种原因嫁给了她们认为大大不如自己的人。于是婚后一大乐趣就是贬低自己的丈夫,还会将女儿拉到自己的统一战线,一起瞧不起,数落父亲。女儿们深信不疑,觉得母亲真伟大,真亏。父亲真窝囊(小说原话),真差劲,唉,我们全家就靠我妈啊!


然而,随着年龄增长。女儿们突然发现,自己被母亲蒙蔽了,一叶障目,其实,父亲没有那么差劲,母亲也没那么完美。从家庭温暖来说,好像更希望是父亲那种温和自足的状态,而不是母亲那样总是处于不满的状态。于是开始反过来厌烦自己的母亲,并为父亲抱屈。再年长一些之后,又发现,假如没有母亲的上进心,自己和家庭看来的确会比较差一点,母亲也没错,可以理解,只是见识局限,无法做到转移不满,形成了让人生厌的性格。最后发现,虽然母亲看来亏了,可是父亲要是和一个跟他一样随遇而安的人,可能人家过得更幸福呢!

艾玛就是没明白,并不是你觉得多优秀,嫁了一个你各方面都瞧不上的人呢,对方就占了你多大便宜,其实对于别人也不公平。所以价值观匹配,多么重要。他们只是不同类型的人。如果放在现在,其实婚前要对自己有清醒的认知,婚后,要么,你调整自己,要么你就离婚遵从自己。总之害人害己是不值当的。夏尔就适合地和他一样随遇而安相对比较安分的女孩,他们会真的过成神仙眷侣的生活吗?而艾玛,其实,她的不安分更多要是放在对自我提升和事业上,要么,她能遇到她更满意的人,不会随便结婚,结婚了也可以离婚,要么可能她也不会天天觉得自己嫁给夏尔多么亏一样。


最后,我想到的是他们的那个女儿,父母的任性,买单的永远是孩子。




夜读留声机





周四夜读 | 六月预告


6月06日: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

6月13日:福楼拜《包法利夫人》

6月20日: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6月27日:茨威格《人类群星闪耀时》



下期预告



周四夜读第 8 7


时间: 2019年6月20日 19:30-21:30

主题: 经典 |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地点: 深圳海岸大厦东座B区.优客工场14楼路演大厅

地铁: 后海D1出口 (出站走3分钟)


扫描上方二维码报名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