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十句,小城青年,北大男生,前媒体人,现归隐京城某处,关心时事,略通文史,热爱思考,欢迎朋友们批判性转载,鼓励性关注】
敬请关注,点击上方蓝色“真评十句”,长按文末二维码,及搜索公号“真评十句”或“TrueTen”
古诗云,月明星稀。举世瞩目的盛会期间,各类新闻稀少,也是题中应有之义。不过,这两天还是有条新闻被刷屏。这就是围绕趣店公司上市的种种争议。
一面是股价大涨,资本狂欢。另一面,则是口诛笔伐、舆论拷问,甚至上升到原罪的层面。
趣店是什么?它号称“中国最大的在线小额借款平台”,也就是网贷公司。在公众眼中,趣店并不是一个特别响亮的名字。这却没有妨碍它在纽交所上市首日,开盘大涨43.13%,总市值一度突破100亿美元,收盘时维持96.25亿美元。一举超过行业前辈宜人贷等公司,甚至在市值上超过了至少18家上市银行。
趣店的高股价背后,是有坚实支撑的。公司2014年3月成立,2015年亏2.33亿元,到2016年便实现扭亏为盈,净利润5.77亿元。2017年仅上半年就实现净利润9.74亿元。
在实体经济底色暗淡、金融承受监管重压的当下,这是光彩夺目的商业奇迹。
商业奇迹背后的商业模式,却并不复杂。趣店的商业模式,说到底就是消费贷,利用互联网平台,向芸芸众生提供无担保、无抵押的信用贷款产品。从趣店的数据来看,83.3%的利润来自于消费贷等领域产生的金融服务费。
消费贷一般来说金额不大,但是客户基数庞大。特别是对于传统金融机构贷款产品难以覆盖的人群,那些通常不太“优质”的客户,进城务工者,职业不稳定的流动人群,低收入人群,刚刚毕业的学生。
对于他们来说,网上消费贷手续简便,具有巨大的、甚至不可抗拒的吸引力。
几千块,上万块,虽然不多,买个手机却绰绰有余。
敲点个人信息进去,几分钟就可以拿到贷款,方便的就像自己的另一个钱包。
然而,方便的背后,是高昂的利率,以及种种隐藏在手续费、服务费、滞纳金等名义背后的费用。
据媒体报道,趣店的现金贷产品“来分期”,实际年化利率高达102%,远远超出了国家关于借贷利率不得高于四倍基准理论的限制。而业内“现金贷”产品的平均利率为158%,最骇人听闻的“发薪贷”甚至达到了598%。
对于消费贷公司来说,用简便到极致的放款审核来吸引低收入客户,必然产生大量坏账,而唯有超高利率能够保证,哪怕在行业坏账率超过20%的情况下,仍然有利可图。其实,这就是在用老老实实按照高利率甚至利滚利条款还钱的老实人,来贴补跑掉的那些坏账,覆盖违约风险。
贴补坏账之余的暴利,支撑起了这个行业的欣欣向荣,撑起了这样一家几乎一一夜之间浮出水面的大鳄,撑起了55%的利润率,撑起了百亿美金市值。
▼▼▼
而围绕趣店产生的争论,其实并不单单指向这家公司,而是剑指整个行业。
批评者说,这是赤裸裸的高利贷,心如蛇蝎,比利滚利的黄世仁更狠,比还不起钱就要割去你心口一磅肉的威尼斯商人更残忍。
那些被高利贷瞄准的低收入群体,其实就是最缺乏财商的群体,他们没有接受足够的金融教育,特别是风险教育,他们看不懂产品说明里令人眼花缭乱的利息、手续费、服务费、滞纳金条款,还有年利率写成日利率的小伎俩,藏在暗处的天价逾期罚息。
他们没有能力精确计算,看似简单到爆的每一笔借款,背后需要承担的代价。而完全无需考虑风险与承受能力的轻松借款,让他们欢欣鼓舞,甚至上瘾,深陷超出自身能力的消费旋涡,不能自拔。
“互联网+”、“普惠金融”,种种动听词句,所包裹的无非是一种古往今来别无二致的商业模式:
——瞄准自制力薄弱的群体,放大你的欲望,然后,收割。
于是,你能看到,低收入群体陷入反复借贷的死循环,在填一个坑的同时,挖更大的坑,生活成为泥淖,甚至将年迈父母挚爱亲朋拖入泥淖。
不谙世事的学生,从借几千元钱买一部手机开始,在不同平台间拆东墙补西墙,最后利滚利滚到几十万,父母耗尽一生积蓄还不够,白发苍苍的老人还要拖着病躯找工作还贷。这样的新闻屡屡发生。
这和前一阵人人喊打、拿女学生裸照和视频做抵押的“裸条贷”,有什么本质区别呢?
它是怎样堂而皇之逃避监管,赚的盆满钵满,进而在资本市场上遭到追捧的呢?
不过,辩护者也有他们的道理。
不应该拿极端化的例子说事,动不动就拿妖魔化的帽子扣过来。就算国有银行的传统贷款,照样也有还不起钱跳楼的。
而且,相比传统金融产品的僵化、繁琐、复杂,消费贷的方便快捷,也不能一棍子打死。
它们发展如此之快,不正说明原有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供给不充分吗?从这个道理上讲,消费贷自称为普惠金融,还真不是吹牛皮。消费贷产品覆盖的,不正是传统金融所抛弃的“劣质客户”吗?
这些没有机会享受传统金融信贷服务的“劣质客户”们,尽管收入没那么高,也没有一个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央企国企的身份加持保驾,但人家也有适度借贷改善生活的实际需要,或者是借一笔创业启动资金,开始全新的人生规划,或者是暂时解个燃眉之急。
总不能因为人家手头不宽裕,就一棒子打死,说人家的借贷需求,全都是物欲泛滥吧?
辩护者们最有力的说辞,还是下面这些——
——就算承认,确实有客户因为财商不足、金融教育和金融风险意识缺失,自制力薄弱,导致借贷过度,深陷泥淖的情况;但没有人强迫你去使用消费贷产品,只要在宣传、利率设定等方面不违法国家法律法规,没有违法违规的误导、欺骗和强制,也没有理由上纲上线过度苛责。
都是成年人,自己得对自己负责,这永远是第一位的。
纵使深陷债务泥淖的年轻学生值得同情,但是,在他自己未能对自己负责的情况下,将责任推给产品、推给平台、推给商家,是不公平的。
纵使某些社会群体财商不够、教育缺失,这也是全社会,是教育系统,是国家的责任,怎么能一古脑儿推给商家呢?
再进一步说,就算有人、甚至有群体被收割,甚至被淘汰,从下层沦落为底层,甚至底层之下,so what?这不正是世界的常态吗?
双方的争论还在持续,趣店连律师函这样的手段都上了,不知何时能消停。
我无意做道德判断和价值判断,不过,在这你来我往的质问和辩护中,我发现了一个这样事实:
很有可能,这个世界上最大最牛的生意,就是收割与淘汰。
这很真实,让人不寒而栗。
▼▼▼
金融就不用说了。看看其他几个欣欣向荣的大生意。
看看房地产,虽然现在各地调控层层加码,市场进入了暂时的蛰伏期。但再有信心的人,恐怕都不敢断言,房地产对中国经济、与国人民生的捆绑纠缠,就这么一去不返了。
房地产不是收割吗?不断刷新国人三观,扭转国人价值体系的房价,收割了二老的一生积蓄,收割了年轻人的激情与梦想,收割了本来应当更加多元、更加丰富多彩的生活可能性。而顺着收割管道,工薪阶层的血汗汇流成河,一代代房地产领军人物被推上富豪榜,熠熠生辉。
收割之后是淘汰。借着学区房的东风,打着尊重教育望子成龙的旗号,新的阶层体系逐渐成型,愈发坚固僵硬。对于下一代在阶层台阶上有所进步的渴望,对于维持现有阶层不致滑落的焦虑,将一套陈年破房的加码推上500万,600万,800万……
你带着娃娃去周游列国又如何?管你满心喜悦,还是满身疲惫,当你结束行程,你仍然会回到那种没有800万学区房的焦虑中。
所有的焦虑指向一个结果,淘汰。
游戏和在线娱乐不是收割吗?王者农药们收割着芸芸众生的金钱、时间、精力,壮志雄心。这不合理吗?这正是社会平稳运行、莺歌燕舞的秘密所在。因为对很多人来说,他们的时间、精力、意气风发是没有意义的,是社会容纳不了、也承受不了的,需要在虚拟的世界里,以充满快乐的方式得到安放和释放。
为此付一点钱,作为奉纳,再献上几个自制力实在不行的沦落肉身作为祭礼,合情合理,童叟无欺。
这是收割,这是淘汰。又怎么样呢?
社会需要收割和淘汰,有人需要被收割,被淘汰。
正因为此,官报官媒口诛笔伐、声色俱厉,除了弄出个彼此糊弄了事的防沉迷系统,丝毫不能阻止农药的东家,腾讯的股价,在小小挫折之后再攀高峰。
和追捧趣店的情形一样,资本市场是最清醒、最理智的。它知道,说什么不要紧。这门生意是社会不可缺少的,就一定会有远大的前途。
金融,房地产,游戏,这几乎是当下最亮的几个经济亮点,无惧全球危机,无惧实体经济的周期性萎靡,高歌猛进,一路向前。
这是真正的大生意。产品,服务,商业模式,都是表象,在核心层面,它所提供的,就是收割和淘汰。
想一想,为什么我们身处的社会,身处的世界,对收割和淘汰如此以渴求,如此依赖呢,以致使于使它成为所有最大最牛生意的共同密码?
这也许是因为,世界的理想主义、乐观情怀正在逐渐消耗殆尽,下一次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曙光并不清晰,至少是被人类欲望增长的脚步拉在后面了。将蛋糕做大的信心消退了。相反、资源和生存空间的争夺有可能加剧。必须有合适的社会机制,完成必要的收割和淘汰。而踩准这一潮流的,满足这一需求的,就会变成财源滚滚的大生意。
而收割和淘汰的切入点,永远是从人性的弱点入手,这是社会的真谛,也是生意的真理。
▼▼▼
未来会怎样?也许新的时代已在街头拐角,路程不远,只是我们还看不到。
而商业逻辑可能还会延续这一轨道,相当长一段时间。
有个生意比金融、房地产、游戏更大更牛,据说能牛五十年,甚至一百年,这就是所谓的大健康。
大健康产业的发展,能够不断催生新技术,降低新技术的应用成本,从人均寿命、到主要疾病的防治,到生命质量,增进人类整体福祉,这是大健康产业的普惠一面。
但也有人忧心忡忡,看到了另外一面。这一轮大健康产业的发展进步,很有可能通过技术壁垒、成本壁垒,在不同国家地区、不同阶层人群之间,形成巨大的生命鸿沟。有钱人活得更长更好更悠闲的现象,会比现在更加严重。
更有甚者,基因技术的进步,很有可能使人最终获得定制自体和后代基因的能力。你可以变得更聪明、更美丽、更健壮,只要你有能力支付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