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软科(ID:zuihaodaxue)注意到在“双一流”高校间掀起了一股“布局异地”热潮,通过跨市或是跨省合作来提升自身实力,或是设立研究院,或是成立新学院,又或是建设新校区,动作频频。
11月27日,
湖南大学
、
无锡
市
人民政府、无锡经开区管委会合作共建湖南大学无锡智能控制研究院项目举行签约仪式;
11月25日,
上海交通大学
与
成都市
在上海签署系列合作协议;
11月21日,
北京大学
和
重庆高新区
签订合作协议;
11月2日,江苏省委常委、
苏州
市
委书记许昆林会见了
厦门大学
校长张荣一行。
…
以下是软科(ID:zuihaodaxue)整理的近两个月来部分“双一流”高校在异地推进的合作项目:
(注:
以上资料为软科(公众号:
zuihaodaxue)根据网络公开资料手工整理和不完全统计,排名不分先后,如有疏漏,欢迎补充或留言指正。
信息仅供参考,请以官方发布为准。
)
此次表格中罗列的是近两个月有具体成立新机构的高校,另外还有很多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高校和地区,表中没有纳入。
可以看到,在刚过去的11月份,短短一个月时间内就有至少十几所“双一流”高校布局异地,和其他城市成功“牵手”。
不少在北京、上海的高校,虽然已经身处全国高教中心,但也选择扩大“地盘”,布局全国发展。
此前,复旦大学布局浙江义乌,在2020年8月21日,复旦大学义乌研究院正式揭牌;北京理工大学则布局河北,在2020年9月10日,在河北省怀来县举行北京理工大学怀来校区开工仪式。
近两个月,越来越多的北上高校也在全国“跑马圈地”。
2020年10月17日至18日,
北京大学
来到江西,
北京大学景德镇研究院
正式揭牌。11月21日,北京大学又与重庆高新区签订合作协议,成立
北京大学重庆大数据研究院
。
11月6日,
北京师范大学
和合肥携手,双方共建
北师大合肥研究院
和北师大合肥师资培训基地,共同打造教育服务业总部基地 。
合肥和北师大合作座谈会(图源:合肥市广播电视台)
11月17日,据南京日报报道,
中国科学院大学南京学院
一期工程计划明年一季度交付使用,首批1100名研究生将整体入驻;11月27日,据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南沙区分局消息称,
中国科学院大学广州学院
将在该区规划建设。
11月25日,
上海交通大学
与成都携手,在西南布局上海交大天府科技园、上海交大(成都)研究生培养基地等一批高能级平台和项目。而早在今年6月,上海交大就与重庆市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在两江新区建设
上海交通大学重庆研究院
。
学校“挺进西南”的决心由此可见一斑。
图源:澎湃新闻
而上海同城其他两所与交大齐名的一流大学也并未按兵不动。10月27日,
同济大学
和福建省就进一步深化省校合作事宜进行交流;12月1日,同济大学又与四川省人民政府签署全面深化战略合作协议。10月27日,
复旦大学
也与福建省继续牵手人才合作;11月17日,复旦大学则选择河南省展开务实合作。
虽然目前这两所高校还没有明确是否会正式成立机构,新闻稿中均有提到类似“共建基地”等话语,想必未来还会有更大动作,从中更可窥得学校的布局和雄心。
沪豫合作交流会暨项目签约仪式(图源:复旦大学)
北上高校们布局的大多位于具有一定高教基础但实力较为薄弱的地区。
对于高校而言,它们并不满足于现有的资源,走出北上,密集成立异地研究机构,为本校的“双一流”建设发力。在《高校异地研究院建设模式研究——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一文中指出,
异地研究院建设提供足够的办公试验场所,加速高水平科研成果产出,以此来增加学校自身研究成果的需要
。
而对于地区而言,
有来自北上的顶尖高校布局于此,能为该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多的人才支持和科技支撑
,大幅提高当地企业的创新能力,吸引更多研究院培养的高素质人才留在当地工作,促进当地就业,加快地区经济崛起。
一直以来,因当地经济发展缓慢,中西部及东北地区的“双一流”高校面临着招生不易、人才流失、资源匮乏等难题,如今它们也选择来到相对经济更加发达的沿海地区。
2020年10月10日至12日,在召开的2020兰州大学——莆田市新时代合作共建战略研讨会上,市长李建辉表示莆田市与
兰州大学
将在核医学项目上全面合作,谋划设立
兰州大学莆田研究院
。据官方最新公示,
兰州大学莆田国际校区
及莆田东软职业教育学院也进入审批阶段,相信很快就能投入建设。
图源:闽中网
2020年10月,
西安交通大学
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和泉州市科技局、丰泽区政府达成签约,将合作共建“
西安交通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泉州中心
”和“陕西高校技术转移联盟泉州产学研办公室”。2020年11月9日,同在陕西的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牵手杭州萧山区,双方将共建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杭州研究院
,研究院落地萧山科技城,建设总投资将达到50亿元。
2020年11月27日,
湖南大学
来到江苏无锡,湖南大学、无锡市人民政府和无锡经开区管委会签约,合作共建
湖南大学无锡智能控制研究院
。
图源:韶关发布
2020年11月29日,
武汉理工大学
来到广东韶关,
武汉理工大学韶关研究院
正式揭牌。研究院的成立,将极大提升韶关内河航运事业、新能源产业发展水平。
前不久,教育部正式发文同意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国际设计学院
,这是
哈尔滨工业大学
与瑞士苏黎世艺术大学合作设立的首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在深圳落户。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国际设计学院建设效果图(图源:哈尔滨工业大学)
这些“双一流”高校布局的城市,如韶关、无锡、泉州、莆田、深圳、杭州等等,大多数位于沿海地区,且是近几年来经济发展表现优异,但是在高教实力上有所欠缺。例如无锡,2019年GDP总量冲到了全国城市第十四名,但只有江南大学这一所一流学科建设高校;2019年GDP总量位于第十九的泉州,目前仍没有一所“双一流”高校。
一方面,西部及东北地区高校可以借助于南方城市的经济及区位优势,突破因地域带来的发展瓶颈。《高校异地研究院建设模式研究——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一文中同样指出,
异地研究院建设可以让高校从地方和企业获得项目经费,扩大资金来源,加强自身科研实力,也可以用更灵活的方式引进更多优秀人才
。另一方面,
南方城市依托于这些“双一流”高校优质的高教资源和学科优势,补足高教短板
,为区域创新发展提供源动力。
高教发展离不开资金支持,但仅有资金也不足以发力高教。高教强市,往往沉淀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也氤氲着独特的精神气质,而这些靠金钱是“砸”不出来的。
在2017年12月,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直属高校办公用房建设管理的通知》中明确规定:“审慎决策建设新校区,原则上不支持、不鼓励跨城市、跨省建设新校区,特别是具有本科教学功能的新校区”。2019年11月,在《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第2647号建议的答复》中再次强调,异地办学存在着诸多难以克服的问题,原则上不鼓励国内高校异地合作办学。
《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第2647号建议的答复》截图(图源:教育部)
那么高校和地方政府的校地合作究竟该借助何种方式,又要实现怎样的发展目标,才能皆大欢喜?
上述“双一流”高校和城市中,
建设研究院成为“主流”合作方式
。
“双一流”建设高校作为我国科学、人才和创新的交汇点,在基础科学研究方面具有其他高校和机构所不具备的条件和能力,在异地布局的研究院若是能符合当地发展或高校自身的优势,将成为该地区高质量发展的一大引擎。
例如北京大学景德镇研究院将推动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和高质量发展;武汉理工大学韶关研究院集中武汉理工大学在交通方面的优势力量,来支撑韶关临港经济、临港产业的发展;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杭州研究院将聚焦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力争成为汇聚电子信息领域急需创新人才的特区、“卡脖子”领域科技创新的重要策源地。G20峰会举办地、杭州亚运会核心区的萧山,将迎来“黄金时代”。
图源:浙江新闻
建设异地研究院,整合校地双方资源,在战略决策咨询、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人才干部交流培养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能够充分发挥高校学科、人才和科学研究的优势,扩大学校的发展空间,更好地服务于地方。
除此之外,还有“双一流”高校选择和世界一流高校合作,在其他城市办学。在此前就有不少国际合作办学的成功案例。例如2007年9月成立的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学院(苏州研究院),于2012年正式设立为中国人民大学苏州校区;2020年3月25日正式设立的天津大学佐治亚理工深圳学院,即是在深圳市人民政府的支持下,由天津大学和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共同举办的非独立设置中外合作办学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