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家纯代工企业,我们实际上能比其他人更早看到市场变化。”
“我从来不觉得台积电的成功是不太可能的。当然,它的规模和重要性确实超出了我的最初预期,但也没有超出一个数量级那么多。”
“学习曲线理论,是一个极其强大的思维工具。”
Acquired播客在两周前上新了一期台积电创始人张忠谋的访谈,时长140分钟,加上两位主持人本·吉尔伯特和大卫·罗森塔尔对于采访回顾和分析,是满满当当3个小时精彩的输出。
去年12月10日,时隔26年,93岁的张忠谋发布了自传下册,时间跨度从1964年到2018年,讲述创办台积电前后的人生经历。
这次在访谈中,他讲到三两事,说都写到书里去了。
比如2009年,他不得不重返CEO一职。当时正是40纳米节点的关键当口,台积电的工艺进展比预期要慢,导致包括英伟达在内的客户损失了时间和资金。
“在我重新担任CEO的头四五周里,我几乎花了一半的时间来处理如何解决与英伟达之间的问题。”
最后张忠谋以赔付超过1亿元美金的方式快速达成了和解,前提是他把问题的关键搞得很清楚,把双方公平的价格算得很精细。
这是个十分理性且有智慧的商业案例,当然,也是照见黄仁勋成功禀赋的镜子。
这场访谈伴随着张忠谋的记忆游走,深度呈现了一些商业往事的细节。包括:
1、一封来信,与黄仁勋的“初相遇”
2、2009年重返CEO
3、解决英伟达上亿美金的争议
4、28 纳米节点的关键决策
5、魏哲家如何“意外”成为接班候选人
6、苹果选择台积电的真正原因
7、IBM和高通的故事:洞察行业变局
8、
如何成为学习曲线的忠实信徒
这场访谈是本·吉尔伯特和大卫·罗森塔尔拜托黄仁勋牵线,专门飞往台北张忠谋办公室进行。经过一场48小时的旋风之旅,期间还参观了台积电位于新竹科学园区的总部,那里聚集了台积电众多晶圆厂。让人好生羡慕!
两人访谈后的回顾与分析也特意翻译附在文末,因为同样很精彩。
很喜欢他们过往博客中一贯的“分析手册”,把访谈前扎实的研究、调研和访谈过程的感受都系统地呈现出来。
顺便说一句,2023年10月29日,Acquired发布过99岁查理·芒格的播客首秀。也是无比珍贵的一期。(点击阅读:
2.3万字收藏版 | 芒格播客对话:每个拥有非常好成绩的人,几乎都要同时具备三个要素……
)
聪明投资者精译分享给大家,希望大家都有同样的获得感。
图为本·吉尔伯特和大卫·罗森塔尔在张忠谋办公室的采访现场
一封来信,与黄仁勋的“初相遇”
大卫
我们想用一个特别的方式来开启这次访谈——聊聊这次把我们联系在一起的人。您能不能从您的角度,谈谈您与黄仁勋的关系,以及台积电与英伟达之间的特殊联系?
张忠谋
我和黄仁勋的关系,最早可以追溯到一封信。
我记得那应该是1997年,当时他写了一封信寄到台积电,信件通过邮局送到了新竹,最终交到了我的手上。
信里说,他们的公司,英伟达是一家还很小的公司,但他们开发了一些非常有潜力的芯片,希望能找到一家晶圆代工厂合作。他们曾经联系过台积电在圣何塞(San Jose)的办公室,但没有得到任何回应。
所以,黄仁勋亲自给我写了这封信,请求我联系他,因为英伟达非常希望能与台积电合作。
巧的是,我下周正好要去美国,这封信引起了我的好奇心。但同时,也让我有点恼火。因为我一直要求我们的销售团队,永远不能怠慢潜在客户,即使对方是一家很小的公司。
本
而那时,英伟达也才刚成立四年。
张忠谋
他们当时面临破产,我记得他们的员工可能只有50到60人。而那时候,台积电的员工规模已经达到了几千人。
我还记得,我们在1995年的营收就突破了10亿美元。而到了1997年,相比之下,我们已经是一家相当大的公司。
本
这非常了不起。毕竟,那时候的台积电才成立10年,就已经做到10亿美元的营收。
张忠谋
是的。第二周我去了加州,然后没有提前通知就给黄仁勋打了电话。我是在他写给我的信上看到的电话号码。
电话是黄仁勋本人接的,当时背景噪音很大,他似乎正在和他的员工争论什么。
我一介绍自己,说我是张忠谋,他立刻大喊,让周围的人安静,说:“张忠谋给我打电话了!”
接着,我和他约了见面时间,应该是第二天或者之后不久,我去了英伟达,这是我们第一次见面。
他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他的表达能力极强,同时,他的乐观态度也让我印象深刻,尽管他非常坦诚地告诉我,英伟达正处于财政困难之中。
他还对我说,他们希望找台积电代工的这款芯片,不仅能拯救公司,还能让英伟达成为台积电的重要客户。
这个说法其实非常大胆。毕竟,我们当时的年营收已经超过10亿美元,要成为台积电的主要客户,意味着他们至少要为台积电每年贡献5000万美元以上的营收。
大卫
那款芯片是RIVA 128吗?
张忠谋
我不记得具体型号了,但它是一款非常成功的芯片。应该不是叫RIVA之类的,它是一款游戏芯片。当然,它的确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实际上,黄仁勋说中了。
这款芯片不仅解决了英伟达的财务危机,使其免于破产,而且在两到三年内,英伟达真的成为了台积电的五大客户之一。
本
台积电与英伟达由此建立了非常紧密的合作关系——台积电负责晶圆制造,英伟达负责芯片设计,直到今天,两者依然在庞大的规模上维持这种合作。
不过,合作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也不是没有遇到过挑战。
我想聊聊2009年的40纳米节点。当时,台积电的工艺进展比预期要慢,导致像英伟达这样的客户损失了时间和资金。您能和我们分享一下,这个问题是如何发生,又是如何解决的吗?
张忠谋
当时,我决定把CEO的职位交给接班人,而我自己保留董事长的职位。在台湾,通常董事长才是真正的决策者,即使CEO是另一个人。
你刚才提到的问题,发生在我不是CEO的时期。显然,这是一个制造问题,也是一个质量问题。CEO最初向我报告了这个问题。
台积电当时的质量总监坚称台积电没有责任,而CEO也基于这个说法,没有向英伟达提供任何补偿。
但实际上,40纳米的问题不仅仅是英伟达面临的困境,整个行业都受到影响。当然,英伟达是当时40纳米节点上最重要的客户之一。
本
在半导体行业,“良率问题”指的是,工厂在生产高质量芯片时,能够制造出合格产品的比例太低。
张忠谋
差不多就是这样。这个问题持续存在,而且在我不是CEO的情况下,我已经开始变得不耐烦了。同时,除了40纳米的问题,还有其他一些问题也不断出现。于是,我决定重新接任CEO。
2009 年,我重新成为台积电的CEO。
当时,我面对多个优先要解决的问题,其中之一就是和英伟达的争议。
我记得,在重新上任的头几天,我给所有主要客户都打了电话,包括黄仁勋。
本
高通也是主要客户之一,对吗?
张忠谋
哦,对,高通也是。当时的主要客户名单,其实跟现在的变化不大,可能只有一个例外。
本
苹果?
张忠谋
对,苹果后来才加入的。
在我给黄仁勋的电话中,他对我仍然非常友好,但语气很认真,他提醒我,40纳米的问题依然存在,这对英伟达造成了很大影响。
我告诉他:“我知道这个问题,这也是我目前的首要任务之一。给我几周时间,我会再跟你联系。”
当然,除了40纳米的制造问题,以及和英伟达之间的争议,我当时还面临着其他挑战。
首先是价格下降得比成本还快。你不希望看到这种情况,因为这意味着毛利率不断下降。
本
也就是说,您已经向客户承诺了价格下降的时间表,但实际上制造成本的下降速度并没有跟上这个节奏。
张忠谋
是的,这就是问题之一。
另一个问题是,促使我重新担任CEO的直接原因——我发现,前任CEO进行了一轮裁员,但他没有用“裁员”这个词,而是借口说这些人绩效考核不佳,总共有600到 700人被辞退。
然而,台积电从来不会这样做。
在我领导的时期,最糟糕的处理方式,也只是把员工放到六个月的观察期。通常情况下,六个月后,大多数人都会回到原来的职位,少部分人会被调岗,但我们几乎从不直接解雇员工,即使他们经过了观察期。
本
也就是说,在您的领导下,台积电从未进行过裁员,而且绩效考核的目的是帮助员工成长,而不是作为裁员的依据。
张忠谋
没错。
我甚至特别告诉过管理层,不能这样做。尤其是在2008年,当时全球金融危机爆发,整个半导体行业都受到影响,台积电的营收大幅下降……
当时我不是CEO,我是董事长,但我知道,任何一个没有太多经验的总经理或者CEO,在面对这种情况时,都会下意识地做出同样的反应——“哦,这是我的考验,我必须尽可能节省成本,所以我要裁员。”
大卫
但这是半导体行业啊!按照摩尔定律,无论发生什么,企业始终需要人。
张忠谋
我明白。但事实上,半导体行业的人也会这么想,他们同样会裁员。
我在德州仪器(德州仪器) 工作了很多年,有丰富的经验,但我当时也不是CEO,只是高层管理者之一。
在70年代初,当公司决定裁员时,CEO先与我们这些高层商议,我的同事们的第一反应,与2008-2009年台积电CEO的反应完全相同——按照绩效考核来决定裁员名单。
但在70年代初,当德州仪器的高层们都认为应该按照绩效考核裁员时,我是唯一一个站出来反对的人。
我说,这不是一个合理的方式,员工不会尊重我们,如果我们按照绩效评级来决定谁走谁留。
大卫
为什么呢?
张忠谋
因为这太主观了。
绩效评级是由每个人的直属上级打分的。如果你要裁掉700名“表现最差”的员工,那么是谁给他们打了这些低分?
是700名直属主管!完全是主观的。这种方式不会让员工尊重公司。
而且,如果你在一年之内又不得不重新雇用这些被裁的人,那就说明你根本不该裁员。因为裁员的补偿成本通常相当于半年工资,而一个新员工的培训时间至少需要半年。如果企业在一年内还要重新招聘,那就说明这个裁员决定完全错误。
本
那么,当您重新担任CEO时,您是如何处理裁员问题和客户问题(比如英伟达)的?
张忠谋
先说裁员问题吧。
我之前提到,那600到700名被裁的员工,后来到我家门口抗议。当时,台积电已经提前收到消息,得知会有几百人来到我家门口示威,于是提前通知了当地警方。警方派了50到60名警察到场,维持秩序。
最终来了超过100名抗议者,我的邻居们进出都受到了影响。但这只是第一次抗议。一个月后,问题仍然没有解决,我当时还不是CEO,抗议者又来了。
这次,约有25名抗议者决定彻夜留守,他们睡在距离我家一条街远的公园里。那一夜,我的妻子彻夜未眠,她一直去窗口查看外面的情况。
第二天清晨六点钟,我的妻子起床后,带着一名保镖去了附近的市场,买了中式早餐——豆浆、油条、包子,够25 到30人食用。然后,她带着这些早餐来到公园,分发给抗议者。
抗议者们非常感激,甚至当场决定,当天不会去总统府抗议,他们告诉我的妻子:“我们今天不会去总统府了。”
这件事,最终促使我重新接任CEO。
不过,还有一件事情。当时,这位前CEO在裁员前,我就已经警告过他,我知道他的本能反应,在遇到危机时,他下意识地会裁员。所以我当时对他说:“如果你想裁员,必须提交到董事会讨论。我会召开一次特别的董事会会议。”
实际上,我早已想好了,如果真的召开董事会,我会要求董事会否决他的裁员提议。但他绕开了董事会,因为他认为自己做的不是裁员,而是“针对绩效不佳者的处罚”。
至于这位前CEO,我没有解雇他,反而和他进行了多次深谈,并告诉他,他仍然是我未来的潜在接班人。我让他继续保留同样的职级、薪水和奖金,但他的新职位是负责新业务。
当时,我们对“新业务”寄予厚望,包括太阳能电池和LED。
本
这件事真的很讽刺,因为台积电的核心业务——集成电路制造,最终成了全球最大的市场机会,而所谓的“新业务”并没有带来什么改变。
张忠谋
没错,最终,台积电的核心业务成了最大的市场机会。但你为什么觉得这很讽刺呢?
本
我一直觉得很有意思的一点是,很多公司都会认为:“我们应该去探索新业务。” 但事实上,半导体产业本身就成长为一个年营收6000亿美元的市场,而太阳能和 LED 市场的规模,相比之下微不足道。台积电本来就已经站在了最好的市场里。
张忠谋
我知道的。我从来没有真正认为太阳能或者LED会取代集成电路业务,我清楚,集成电路行业的未来一定会非常好。不过,在2009年,我们也认为太阳能和 LED是非常有潜力的业务。
但最终,它们都没有成功。
其实,太阳能行业本可以发展得很好,但大陆的大规模补贴影响了这个市场,现在他们几乎完全控制了整个太阳能电池行业。由于补贴,价格极低,现在仍然很低,因此市场并没有真正起飞,台积电的太阳能业务也未能成功。
LED也没有发展起来,但原因不同。LED 市场的规模本来就比太阳能小很多,而且该领域的专利几乎都被少数几家公司掌控。这些掌控专利的企业完全不会松口,导致市场难以突破。
所以,几年后,那个被安排去负责新业务的CEO也意识到,这个方向根本行不通,于是他选择了辞职。
本
现在他是联发科(MediaTek)的CEO,对吧?
张忠谋
对,他现在是联发科的副董事长兼CEO。
本
回到2009年,您重新担任CEO后,您邀请所有被裁员工重新回到公司,并重新确立了台积电的愿景和战略。那么,您是如何解决和英伟达之间的争议的?
张忠谋
在我重新担任CEO的头四五周里,我几乎花了一半的时间来处理如何解决与英伟达之间的问题。当然,这不仅仅是英伟达的问题。
大卫
不只是英伟达,对吧?高通和英特尔也都受到影响。
张忠谋
是的,因为40纳米节点是半导体行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节点。如果 40 纳米的问题不能顺利解决,我们就无法推进到28纳米,而28纳米是下一个关键节点。
所以,我召集了所有与英伟达直接接触的销售人员,也找来了所有与这个问题有关的人。最终,我们得出的结论是,这归根结底是个“钱的问题”。
从制造端来看,我们已经在尽最大努力优化工艺,不只是为英伟达,而是为整个台积电。但英伟达是受影响最严重的客户,他们遭受的损失也最大。
所以,这就变成了一个赔偿的问题。
我花了很长时间研究整个问题的各个方面,然后计算出了一个合理的赔偿金额。
我也知道,英伟达的客户们正在对他们施加压力,所以我综合所有的信息,制定了应对方案。
大约在我重新担任CEO一个多月后,我给黄仁勋发了一封电子邮件。我说:“下周我会去硅谷,我将在这一天晚上六点到你家。我们就吃沙拉和披萨吧。”
我们之前很多次一起吃过沙拉和披萨,所以这算是一种熟悉的氛围。黄仁勋立刻回复了邮件,他说:“那我们什么时候谈正事?”
大卫
他有没有问谁来买单?
张忠谋
他没有问这个问题(笑)。
但我已经提前想好了。所以我回复说:“6:30 我们开始吃沙拉和披萨,8:00 我们去你的书房正式讨论。”
到了约定的那天,我准时出现在他家。我们按照计划进行:6:30 吃沙拉和披萨,聊天非常愉快。
他的妻子Lori 亲自做了沙拉,而披萨是外面订购的,或者也可能是他们自己做的,我记不太清了。
本
他们自己做披萨也不奇怪。
张忠谋
不管怎样,我以前很多次在他家吃过这样的一餐。然后,到了8:00 整,我看了一下手表,说:“黄仁勋,我们去你的书房谈正事吧。”
本
您当时给出的赔偿金额大概是1亿美元左右,对吗?
张忠谋
是的,超过1亿美元。
我还补充说:“我们的赔偿方案有效期为48小时,我们不会讨价还价,也不会继续争论。如果你在48小时内不接受,那我们就只能交由仲裁机构处理。”
其实,在我接任CEO之前,黄仁勋曾经向前任 CEO 建议通过仲裁来解决争议。但前任CEO连一个具体数字都没有提供,他直接告诉英伟达:“我们不会赔偿任何金额。”
大卫
但你肯定不希望和最重要的客户之一对簿公堂,对吧?
张忠谋
没错,我根本不想走仲裁这条路。之所以这么说,只是为了表明立场。因为我花了数周时间研究所有细节,最终得出的这个赔偿金额,对双方来说都是公平的。
本
那么,黄仁勋接受了您的方案吗?
张忠谋
是的,他在48小时内就接受了。
本
我觉得这个案例很有代表性。
你们之前已经建立了多年的合作关系,彼此之间有着紧密的个人联系,甚至可以先吃一顿家常便饭,然后再讨论正事。最终,你们以超过1亿美元的赔偿金额,快速达成了和解,并且从那之后,台积电与英伟达之间的合作创造了数千亿美元的业务。
这是一个非常成功的合作案例,双方都在其中获益。
张忠谋
我也很喜欢这个案例,这就是为什么我会把它写进我的自传里。
大卫
40纳米节点的问题解决之后,接下来的发展重点就是28纳米。从台积电的历史来看,28 纳米节点可以说是台积电正式确立行业领先地位的关键节点。
您是如何决定大力投入28 纳米的?毕竟,台积电在40纳米节点遇到过不少挑战。
张忠谋
这让我想起我在德州仪器的经历。我在德州仪器最高的职位是全球半导体业务负责人。
当然,德州仪器业务非常多,包括国防业务、材料控制,以及他们最初的地球物理勘探业务等。但最大的业务仍然是半导体,而我是全球半导体业务的负责人。
当时,作为全球半导体主管,德州仪器的研发预算占公司总收入的 4.8%,我认为这远远不够。我试图将其提高到 5.5%,但每次申请都被驳回。
回到台积电,我决定设定一个固定的研发预算比例,这样就不需要每年争论该花多少资金在研发上。
2008-2009年,当我回归CEO时,我们的研发预算大概占6%或7%,但这个比例每年都要重新谈判,由研发主管与CEO讨论决定。我想终结这种不确定性,让研发团队安心投入工作。
所以,我几乎是直接拍板决定——既然我们已经维持6%-7%了,那就直接提高到8%,无论是否遇到经济衰退,都保持8%的研发预算占比。
这个决定,对于台积电的研发团队而言,堪称最佳消息。
如果你去问当时的研发总监,他一定会告诉你,在过去10-15年里,他始终认为这项决策是台积电研发史上最重要的一步。
研发团队不再需要担心预算削减,他们知道,无论市场环境如何,他们的资金都是稳定的。这就是促使台积电加速研发的核心动力。
本
在2010年,台积电不仅大幅提升了研发预算,同时也加大了资本投资。在过去 十年里,台积电每年的晶圆厂建设投入大概在20-25亿美元。
但到了2010年,台积电的资本支出直接翻倍至近60亿美元。是什么促使您做出了如此重大的投资决策?
张忠谋
这是多方面共同推动的。当我决定将研发预算固定在8%之后,研发团队开始有了更大的想法。他们告诉我,28纳米将成为一个关键节点,是他们口中的“甜蜜点(sweet spot)”。
本
甜蜜点?
张忠谋
你打网球吗?
本
我打过,不过水平一般。
张忠谋
很好,40年前的我也是这样(笑)。
不过我现在不打了。但我知道,当你用球拍的甜蜜点击球时,手感会特别好。而28 纳米,就是那个甜蜜点。
我当时问他们:“为什么?” 他们给了我很多技术上的理由。
所以,我选择相信他们。他们现在有了资源,可以全力推进28纳米。
此外,我们当时已经建立了一套相当成熟的市场预测体系。我设立了业务发展部,它类似于传统的市场营销部,但更加偏向战略营销。同时,我们也有一支强大的销售团队。
在我看来,销售团队是战术层面的,直接与客户打交道,而营销部门则负责战略层面,分析市场趋势。
从这些市场营销、业务发展、技术研发等多个方面的分析来看,28纳米就是那个关键的转折点。
于是,我在自传里引用了莎士比亚的一句话:“There is a tide in the affairs of men, which, taken at the flood, leads on to fortune.
(译文:人的一生中,会有潮水般的机遇,如果能在浪潮最高点顺势而上,就能走向成功)
”
(
聪投注:
这句话出自莎士比亚戏剧
《尤利乌斯·凯撒》
(Julius Caesar))
我当时认为,28纳米就是我们必须抓住的浪潮。当然,后来还有7纳米,它也是另一个“甜蜜点”。而当时,我再次回想起了莎士比亚的这句话。
大卫
“顺势而上,乘风破浪。”
张忠谋
对,顺势而上。
但是,将研发预算设定为8%时,董事会并没有任何反对意见。但当我突然将资本支出增加三倍(大约是三倍吧),董事会就提出了很多质疑。
我们当时的董事会会议制度(直到现在也基本如此)是这样的:大多数董事来自海外,主要是美国和英国。
我们会在董事会会议前两周,通过邮件发送会议议程给他们。而在会议前一天晚上,我会邀请独立董事共进晚餐。
这顿晚餐的交流内容不会被记录,所以董事们可以在非正式场合向我提问。事实上,台积电的董事会中,超过四分之三的董事都是独立董事。
但对这个计划,他们甚至不等晚餐交流的时间就纷纷来质疑了。
本
因为这次的决策相当于把公司庞大的现金储备押注在28纳米这个工艺节点。
张忠谋
是的。
他们直接打电话给公司法务长(也是董事会秘书)。当时的法务长是一位美国人。他们对他说:“我们想和董事长谈谈,我们不喜欢这个决定。”
于是,在董事会召开前约一周,我就在电话中和他们进行了沟通。我告诉他们的内容,和我刚才告诉你们的一样,包括市场预测、研发团队的投入、新业务发展部的分析等等。
但坦白说,他们并不相信。这种事情是很难用说服力让人接受的。
最后,我只能说:“我明白你们的担忧,但作为CEO,我是对公司运营负最终责任的人。你们需要让我推进这项决策。”
他们最终接受了。
本
那么结果如何?28纳米这段时期,是什么创造了如此巨大的市场需求?
张忠谋
结果非常好。
大卫
这正好与智能手机时代的兴起同步,对吧?
张忠谋
是的。
大卫
在业务发展团队研究28纳米节点时,你们是否已经预见到智能手机市场的巨大增长?是否意识到这个市场会为台积电带来如此庞大的机遇?
张忠谋
不,我当时并没有完全看到这一点。
但业务发展部的负责人(那又是一个有趣的故事)可能知道,或者至少我希望他当时有比我更清晰的视角。当然,这不是我们唯一的市场预测来源,我还有其他一些顾问。
大卫
这就引出了苹果话题。
本
您能和我们分享一下,台积电是如何与苹果牵上线的?
张忠谋
在聊苹果之前,我想先谈谈C.C.(魏哲家)是如何成为业务发展部负责人的。
本
现在的董事长兼CEO。
张忠谋
是的。在2005年到2009年,蔡力行(Rick Tsai)担任CEO期间,他把台积电的运营拆分为两大业务组——先进工艺组和主流工艺组。
当时,魏哲家负责的是主流工艺组,说实话,某种程度上就是较次要的那一个。而刘德音负责的是先进工艺组。
每个业务组各自设有一个小型业务发展部,规模大约30-40人。
本
但您回归CEO后,并不认可这种拆分模式?
张忠谋
事实上,我从来不认为这种拆分是个好主意。
早在1996年,当时台积电的总裁(那时我们还没有CEO这个职称),是美国人唐·布鲁克斯(Don Brooks)。
本
唐·布鲁克斯?
张忠谋
对,就是他。他当时希望将台积电拆分成多个业务部门。
在我看来,他当时主要是有点厌倦管理公司了。他最初只打算在台积电待一年,但最终却在台湾待了6-7年。到最后,他确实有点疲惫了。
他的想法是,参考德州仪器的做法。
德州仪器过去有不同的业务部门,比如锗晶体管部门、硅晶体管部门、双极集成电路部门、MOS集成电路部门等。
本
也就是传统的“事业部制”结构,而不是“职能型”结构?
张忠谋
对,完全正确。
但我不认为台积电的代工业务适合这种事业部制。因为我们的客户几乎是相同的一群人。如果你想采用事业部制,你该怎么划分公司呢?
唐·布鲁克斯当时的想法是按工厂来划分,这简直荒唐。客户的订单会在不同的晶圆厂之间切换,而他却想按工厂划分部门。
本
更别提现在台积电已经有21-22座晶圆厂了。
张忠谋
对,当时台积电只有3-4座晶圆厂。但无论如何,他并不认同我的观点。他不断和我争论。于是,我说:“不如我们请一家咨询公司来看看?”
本
麦肯锡?
张忠谋
对。我们请了麦肯锡来评估这个问题。他们研究了两个月,花了几百万美元,最终得出了和我最初一样的结论——职能型结构更适合台积电。
然后,唐·布鲁克斯仍然不甘心,他说:“那你们告诉我,有哪家大公司采用职能型结构?”
麦肯锡立刻回答:“波音。”
本
但事实上,波音也有商业业务和政府业务的区分。
张忠谋
可能是的,但他们不会按机型来拆分。如果我们按工厂划分台积电的组织架构,那就好比波音把707、747、757分成不同部门,这显然是行不通的。
唐·布鲁克斯的尝试发生在1996年,而到了2005年,蔡力行决定再次尝试相同的做法。但这一次,我没有阻止。
我的管理原则是,作为董事长,我有时候必须让CEO自己犯错,从中学习。当然,前提是这个错误不会让公司倒闭,否则我必须干预。
本
所以,您回归CEO时,台积电仍然分成两个业务组?
张忠谋
对,一个是先进工艺组,一个是主流工艺组。
我当时决定合并这两个业务组,并且建立一个真正的市场营销部门。
不过,我没有使用“市场营销”这个词,而是选择了 “业务发展”,因为它在中文中的翻译更合适。
在2009年,当我决定合并这两个业务组时,先进工艺组大概有1万名员工,主流工艺组稍少一些,大概7000-8000 人……
本
主流工艺组,我们之前还没有详细介绍这个概念。
简单来说,它负责使用较老的晶圆厂和高纳米节点工艺,并为不需要最先进技术的客户提供服务。例如,它可能会为汽车零部件制造芯片,或者为相机的CMOS传感器提供代工。
这个部门的任务是让上一代工艺节点的晶圆厂保持高产能利用率,从而延长旧厂房的使用价值。
张忠谋
没错。
但实际上,很多客户同时需要主流工艺和先进工艺。比如高通,我很确定他们不仅使用最先进的工艺,还使用主流工艺。甚至苹果也是一样。
大卫
如果我们仔细分析iPhone内的所有芯片,比如A16 Pro处理器,它的制造工艺位于行业最前沿。但实际上,iPhone内部还有很多很多其他芯片,并不都是用最先进的制程制造的。
张忠谋
对的。
本
所以,您决定将两个业务发展团队合并为一个,规模大概是80人左右,对吧?
张忠谋
是的。我们当时让刘德音负责先进工艺,而魏哲家负责主流工艺。但问题来了,谁来负责整个合并后的团队呢?
因为当两个业务组合并时,实际上只需要一个负责人。台积电内部有很多优秀的运营管理人才。
这里的运营指的是:将研发出来的技术转化为大规模量产。但在市场业务发展和营销方面,情况就不一样了——刘德音和魏哲家都没有真正的营销经验。
所以,这才是我当时最担心的问题。
我们不仅需要一个合并后的运营管理者,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一个整合后的市场业务发展负责人。
我首先把市场业务发展的职位提供给了刘德音。他当时是先进工艺组的负责人,也就是说,他管理着台积电最核心的业务。
我向他解释说:“我知道你过去没有太多的市场经验。如果你愿意接受这个新职位,这将是你学习这项技能、拓展能力的一个极好机会。”
但他的回答是:“天哪,我现在手下管理着1万名员工,你却让我去带一个只有六七十人的部门?”
然后,我们的对话就此结束了。
本
您的目标是希望他成为一位全面的管理者,并且希望他在完成这项工作后,有能力接班领导整个公司,对吧?
张忠谋
对的,我当时向他解释了这一点。
本
而且,这个部门虽然只有六七十人,但他们承担着台积电未来增长的关键任务——负责寻找下一个台积电的核心业务。
张忠谋
没错。其实,我当时想起了基辛格(Henry Kissinger)担任美国国家安全顾问的那段历史。
当时,基辛格手下大概有几百名下属,而国务卿(谁担任国务卿我甚至都记不清了)则管理着遍布全球的数千名外交官。
但谁的权力更大?毫无疑问,是基辛格。
本
肯定不是那个您已经记不起名字的人(笑)。
大卫
在此之前,其实一直是您自己在负责台积电的市场开发和业务拓展,对吧?是您去发掘英伟达、博通(Broadcom)等潜在的优质客户,并让台积电成为它们的长期合作伙伴。
张忠谋
没错。
本
您当时几乎一直在飞机上奔波,既要维系前 15大客户的关系,同时也要寻找未来的15大客户。
张忠谋
对的。除了2005到2009年那四年我不是CEO之外,基本上,我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全球各地飞来飞去,为台积电建立客户关系。
这是我的乐趣之一,我真的很喜欢这件事。
张忠谋
后来,我把市场业务发展总监的职位提供给了魏哲家,他欣然接受了,甚至可以说他是相当高兴地接受了这个职位。
大卫
而现在,他已经是台积电的董事长兼CEO了。
张忠谋
是的。
一次不同寻常的晚宴——初次接触苹果
大卫
这件事发生的时候,您刚从董事会会议回到家,对吧?
张忠谋
没错。当时董事会会议刚刚结束,已经六点多了,我回到了家。那是在台北,我们的董事会会议当时都在台北召开。实际上,就在我的会议室里,你们见过吧?
大卫
就在这条走廊的对面。
张忠谋
对。那天大概是 6:30 左右,我到家了。我妻子已经预料到我会 6:30 才到家,所以她特地在门口等我。这可不常见。显然,她有重要的事情要告诉我。
她对我说:“郭台铭今天下午打电话来说,他要来家里吃晚饭。”
本
为了让听众更好理解,您能介绍一下郭台铭是谁吗?
张忠谋
郭台铭是我妻子Sophie的远房亲戚。严格来说,他是我妻子的堂弟,他们有同一对祖父母,所以他们算是堂兄妹(我想应该是这样)。
大卫
可能很多西方听众不熟悉这个名字,郭台铭是富士康的创始人兼 CEO。
张忠谋
对的。
本
富士康的母公司叫鸿海精密工业,这是富士康在台湾的正式公司名称。
张忠谋
对,鸿海。我刚才一时没想起来这个名字(笑)。
鸿海是苹果最重要的供应商之一,也是一家非常庞大的公司。实际上,郭台铭当时被认为是台湾最富有的人之一。
Sophie很温和可爱,但她对我的生意了解不多。我不认为她真正意识到郭台铭来吃晚饭的意义,更不用说他还带了一位苹果的副总裁。
她可能完全没有意识到这件事的商业重要性,甚至可能对这个话题不太感兴趣。
本
事实上,您和业务发展团队已经花了几个月的时间,在研究如何赢得苹果的业务,对吧?因为iPhone似乎开始大获成功。
张忠谋
是的, 但说“战略布局”可能有点夸张。我只是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但同时也清楚我们什么都做不了。
苹果是一家极为封闭的公司,如果你主动去推销你的服务,他们只会叫你走开。苹果的风格一直如此,他们只会在他们准备好的时候来找你。
这点在当时如此,现在依然如此。
Sophie知道我6点多才到家,她便告诉郭台铭,于是他把来访时间定在8点。
8点对我来说有点晚了,但我心想算了,等一等吧。他们到了后,我没有多问。
Sophie只是告诉我,有一位苹果的副总裁。但我心里想,郭台铭不可能随便带一个普通副总裁来见我,所以这一定是个关键人物,否则没有理由这么做。
结果,来的这位“副总裁”,其实是苹果的首席运营官杰夫·威廉姆斯(Jeff Williams)。
杰夫是个非常直率的人,几乎不怎么寒暄。
大卫
这次晚宴不像之前和黄仁勋那次“披萨加沙拉”的会面吧?
张忠谋
是的,但也不是正式商务会议。Sophie 只是让家里的厨师多准备了几个菜。
我们的厨师只会做中餐,不会做西餐。郭台铭显然是吃中餐长大的,而且我估计苹果这位高管也会喜欢中餐。
不过,这顿饭吃什么根本不重要。食物的数量和质量都不重要,因为杰夫·威廉姆斯几乎一坐下就进入了正题。
本
作为苹果高管,杰夫是如何提出合作意向的?
张忠谋
他说的非常直接:“我们希望你们为苹果代工芯片。”
就这么简单。很直接。
那天晚上,我主要是在倾听。杰夫大概讲了80%的时间,而我只讲了20%。
如果不算Sophie和郭台铭之间的闲聊(其实也不多),那基本上是杰夫在主导对话。
本
苹果在第一次会面时,就提出了经济条件,对吗?
张忠谋
不, 他们没有提出任何具体数字。不过,杰夫有提到:“我们可以让你们保持40%的毛利率。”
当时我没有回答他,没有任何表态。
因为,台积电当时的毛利率已经是45%了,而且我一直在推动提升到50%。这也是我回归CEO之后,一直在努力的目标。
但即使到我退休,也没能完全实现50%的目标。
当然,后来发生了一些事情,比如新冠疫情,以及台积电技术领先地位的确立。这些因素让我们的毛利率突破了50%。但在我退休前,我们仍然差一点。
本
在2010年,也就是28纳米节点时期,台积电已经跻身行业前沿,但当时竞争非常激烈。
直到7纳米时期,台积电才真正拉开与竞争对手的距离,对吧?
张忠谋
你这么说,忽略了英特尔。在28纳米时期,台积电无疑是晶圆代工行业的领导者,甚至领先于一些半导体公司,比如德州仪器。但英特尔仍然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玩家。
大卫
当时苹果也在考虑使用英特尔的芯片,对吗?
张忠谋
不,苹果并没有积极考虑英特尔。那是后来的事情,我相信我们稍后会有时间谈到这个话题。
本
那么,让我们继续这个故事吧。2010年11月,您与杰夫·威廉姆斯进行了首次对话。
张忠谋
是的。那次晚宴上,他对我说,台积电的毛利率可以维持在40%。
当时我心里想的是——“嗨,我们已经是45%了。” 但我也知道,他说这话可能是想表现得慷慨,因为苹果一贯是极其强势的谈判方。
不过,我当时没回应这个问题,因为我认为那顿晚宴不是讨论定价的时候,还有很多其他更重要的事情要谈。
当时台积电刚刚进入28纳米的量产阶段,虽然只是初步量产,但基本上我们的研发资源都在28纳米上。所以,我对杰夫说:“28 纳米。”
他的回答让我非常意外,他说:“我们要20纳米。”
本
这是一个“半步”制程(half step),对吧?
张忠谋
是的,但这“半步”其实是一个“绕路”。当时的研发路线是从28纳米直接推进到16纳米,但苹果现在突然要求20纳米。
当时我的想法是,“这将迫使我们在20纳米上投入大量精力。” 当然,研发20纳米的积累最终有助于16纳米的研发,但这仍然是一个绕路。
如果我们直接从28纳米推进到16纳米,那所需的时间会更短。
但问题是,当时台积电的研发资源并不足以同时推进两个制程节点。后来,我们的资源才变得足够强大,可以同时推进多个制程节点。
台积电决定只接苹果一半订单
本
当时台积电刚刚在28纳米节点上投入了60亿美元的资本支出,并且完全没有考虑到苹果。这意味着,如果要满足苹果的需求,台积电将不得不额外投入数十亿美元。
这就带来了一个问题—— “是否值得为了赢得苹果,而在20纳米上投入这么多资金?”
张忠谋
其实情况并没有那么严重。当初我们决定大幅增加28纳米的资本支出时,并没有把苹果计算在内,苹果的出现对台积电来说算是一个意外的惊喜,但它并不在 28 纳米的原始规划中。
本
但问题仍然是,台积电是否愿意“绕路”去做20纳米,并且未来几年可能需要投入高达100亿美元?
张忠谋
是的,这就是我们和高盛建立关系的原因。
在我管理台积电的早期,我就已经在为未来做准备,我知道总有一天我们会需要顶级投行的建议。因此,我们很早就与高盛建立了良好的关系。
实际上,我曾经是高盛的董事会成员,你们知道吗?
大卫
是的,我知道。
本
我也知道。
张忠谋
台积电的ADR(美国存托凭证) 是通过高盛承销的,这也帮助我们与他们建立了长期的关系。
大卫
那就是台积电在纽约上市的股票。
张忠谋
对,ADR是在纽约市场交易的,它是一个独立的市场。事实上,目前台积电 ADR的价格比台湾股价溢价 20%。
本
真的?
大卫
哇。
张忠谋
不过,要把台积电的台湾股票转换成ADR,需要获得董事会批准。
本
否则就会有套利空间。
张忠谋
对,我们不希望那样发生。董事会必须批准任何普通股转换为ADR,而且董事会通常不会轻易批准。
大卫
所以,您早已为这种时刻做好了准备。
张忠谋
没错。苹果的需求出现时,我们已经决定要增加资本支出,但苹果的订单要求我们投入更多资金,所以我们需要决定如何融资。
我们当时有几个选择:削减股息(当时股息不高,但仍然有);发行新股(可以在台湾市场或美国 ADR 进行);发行公司债(Corporate Bonds);只接受苹果订单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
本
最后,您选择了第四种方式,对吧?
张忠谋
我们首先做了财务规划,并决定不削减股息,也不进行新股发行,而是直接借款(发行公司债)。这也是在高盛的建议下做出的决策。
那么,我们该接受苹果订单的多少呢?
我最终决定,只接受苹果订单的一半。
本
这种情况常见吗?似乎对于客户来说,他们当然希望台积电全力满足订单,但他们不需要承担任何财务风险。
张忠谋
当然,这种情况经常发生。
在90年代,台积电几乎一直处于产能紧张状态。很多客户会说,“我们需要大量产能”,但当真正需要支付的时候,他们可能又不会真的下那么多订单。
所以,我制定了一项政策:客户需要支付定金,而且如果他们最后不履行订单,我们将没收定金。
当我第一次向台积电的销售团队提出这个政策时,他们都惊呆了。我告诉他们:“你们可以直接告诉客户,如果他们最终不执行订单,我们将没收定金。”
销售团队都从未听过这种策略,他们一开始感到震惊,后来却欣喜若狂,因为他们终于可以在谈判中掌握主动权。
当然,我们最终从未真正没收过任何客户的定金,但这个政策确保了客户的承诺。
回到2011年的苹果,我们告诉他们,我们只能满足一半的需求。
苹果采购团队的第一反应是:“你们疯了吗?”
魏哲家负责先通知苹果的采购团队,他们大吃一惊,觉得台积电怎么可能只接受一半订单?但魏哲家没有直接回应,只是把消息带回给我。
然后,我亲自去苹果,直接和杰夫·威廉姆斯会面。
我告诉他:“我们需要发行公司债。” 我还特别用了“谨慎”这个词,解释说经过审慎的财务规划后,我们决定只接受你们需求的一半。
杰夫听后,沉默了一会儿,然后他唯一的建议是——‘你们可以取消股息,股东会理解的。’
我当时就回答他说:“不行。”
事实上,我已经研究过这个问题。这也是高盛提供顶级咨询的价值。我们约有三分之一的股东非常依赖股息,如果我们真的按照杰夫的建议去做,台积电的股价会暴跌。
本
会引发大规模抛售。
张忠谋
是的。不过,杰夫听完后,没有再坚持。他只是点了点头,然后这个话题就此结束了。
最终,我们和苹果达成协议,只接受他们一半的订单。但即便如此,台积电仍然需要借贷数十亿美元来支持这项投资。
本
在28纳米的大规模投资耗尽了公司的现金储备后,您又决定承担大量债务来建设新晶圆厂,以满足苹果的需求。可以说,这是一场“赌上整个公司的”豪赌,对吗?
张忠谋
是的,我知道人们会这么说——“赌上整个公司”。
但我从来没想过自己会输。
本
您听起来像黄仁勋。
大卫
这正是黄仁勋当年说过的话!
张忠谋
我认为,苹果的财务团队和台积电的讨论已经基本完成了,直到2011年2月,杰夫·威廉姆斯突然给我打电话。
这次通话非常短,他只说了一句话:“我们需要暂停讨论两个月。”
因为英特尔最高层已经直接找到了蒂姆·库克(德州仪器m Cook),并请他考虑英特尔作为供应商。
本
当时,英特尔仍然是所有Mac电脑的主要芯片供应商,对吧?
张忠谋
这并不是关键问题,因为2011年2月,杰夫·威廉姆斯谈论的是iPhone,而不是Mac。
大卫
苹果和英特尔之间仍然有紧密的合作关系。
张忠谋
是的,我不知道他们的关系有多密切…… 但无论如何,他们肯定是有合作的。
不过,我并没有特别担心,因为在2011年,英特尔早已不再是那个让人肃然起敬的公司。
本
这很有意思。
张忠谋
在上个世纪90年代,英特尔绝对是半导体行业的霸主。
当时,如果你听到英特尔是你的竞争对手,你可能会感到害怕。
当然,我是在夸张(笑)。
大卫
摩尔定律、英特尔的品牌影响力……
张忠谋
是的。在90年代末和2000年初,英特尔的确是无可争议的行业巨头。
本
这也是您当初决定让台积电专注于纯代工模式的原因之一,对吧?您认为台积电不应该成为IDM(集成设备制造商),而应该在不同的赛道上竞争,因为直接挑战英特尔是不现实的。
张忠谋
我可没说“永远追不上英特尔”。
本
说得好(笑)。看看 2025年的今天,情况如何!
张忠谋
当然,我还是接受了杰夫·威廉姆斯的请求,暂停讨论两个月。但我依然不太担心,因为我心里清楚苹果选择供应商的标准:
技术实力:当时,我们认为台积电的技术几乎已经与英特尔持平,甚至可能比英特尔 更强。
制造能力:我们认为,台积电的制造能力已经超越了英特尔。
客户信任:我们坚信,客户对台积电的信任度,比英特尔客户对英特尔的信任度更高。
所以,我并没有太担心英特尔可能会抢走苹果的订单。
但过了一个月,大概是3 月中旬,我决定主动联系苹果,看看进展如何。
我发邮件给杰夫·威廉姆斯,请求预约一次会面。我写道:
“我正好要去硅谷,可以顺便拜访你们,某月某日是否方便?”
杰夫的回复很有意思,他说:“来吧,但我不在。我让蒂姆·库克来见你。”
大卫
一般来说,都是上级让下属来见客户, 这次却是相反的——下属让 CEO 来接待您!
张忠谋
是的,这种“反向安排”在我的职业生涯中非常少见。
本
通常情况下,企业高管会说“我的团队会与你见面”,但这次是“我的老板会见你”。
张忠谋
是的。
于是,我去了苹果库比蒂诺总部,蒂姆·库克亲自接待我,并带我去食堂吃午餐。我们各自挑选了餐点,端着托盘回到他的办公室。
他对我说了一句非常简短但让我非常满意的话:“没什么可担心的。英特尔根本不懂如何做代工。”
这就是我最想听到的答案。
本
您如何解读蒂姆·库克说的那句话?
张忠谋
我的理解是,我们的技术和制造能力都已达标。但潜意识里,我认为蒂姆·库克指的是第三点:客户信任。
在此之前,英特尔在苹果之外的客户群体中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所有台湾的PC制造商,基本上都是英特尔的客户。但问题是——没有一家厂商喜欢英特尔,没有一家。
英特尔一直以来都表现得像是“市场上唯一的选择”,因为在微处理器领域,他们确实是唯一的选择。
本
这是英特尔在微处理器业务上的表现,但在代工业务上,情况是不同的。台积电的核心原则是绝不与客户竞争。
即使英特尔是在“真诚”地开展代工业务,但他们仍然会面临一个结构性的冲突,因为他们自己也在设计芯片,这意味着他们会直接与苹果、英伟达 等客户的芯片设计团队竞争。
张忠谋
但我真的不认为蒂姆·库克当时指的是这个。
我认为他的意思是:
客户总是会提出各种需求,有些甚至是“疯狂”或“不合理”的,但我们学会了有礼貌地回应每一个需求。
而英特尔从未这样做过。在台湾,我认识很多英特尔的客户,他们都希望有另一个供应商。
他们既不信任英特尔,也不喜欢英特尔。
本
最终,苹果的20纳米合作顺利进行,对吗?但这是否带来了代价?台积电是否因为花费数十亿美元开发20纳米,而在其他领域付出了代价?
张忠谋
是的,这个故事当然还没结束。
定价问题并不轻松。杰夫·威廉姆斯亲自来到台积电,与我讨论定价。当然,我们在这之前也做了充分的准备,对成本、定价范围等进行了深入分析。
杰夫直接报了一个价格,并解释说,苹果需要将芯片成本控制在一个目标范围内。最终,我们达成了协议。
当定价谈妥后,我对杰夫说:“让我们去吃顿晚餐吧。”
我们去了台北的一家米其林三星餐厅。杰夫笑着开玩笑说:“如果你不同意这个价格,我们可能就只能去麦当劳了。”
其实,我根本没想过去麦当劳(笑)。
台积电与客户的价值分配
大卫
在定价方面,主要有哪些考量因素?我猜晶圆的良品率也是影响定价的一个重要因素?
张忠谋
当然,定价的最核心因素是成本。
其次,就是客户是否愿意接受你的定价。
本
现在,台积电的毛利率已经达到了55%-57%,远高于您在位时的水平。但另一方面,许多客户的毛利率高达 70%-80%。
台积电创造了大量价值,芯片设计公司也创造了大量价值。那么,如何决定谁来获得多少价值?
张忠谋
这不是我能决定的事情。现在是魏哲家负责这个问题,他既有这项责任,也有这项乐趣。
从原则上讲,你总是试图找到一个平衡点,但这个平衡点对每个 CEO而言都是不同的。
每个CEO都会说自己关注长期利益,但事实上,并非每个人都真的这样做。这其实是一个非常个性化的问题。
本
前面提到代价,具体指什么?
张忠谋
这个代价其实非常严重。
当时,在 2011-2012年,台积电的研发资源并不够强大,无法同时开发多个制程节点。现在我们能做到,但当时不行。
接受20纳米的订单意味着,我们推迟了16纳米的研发。然后,三星(Samsung)抢先推出了16纳米工艺。
本
因为他们直接跳过了20纳米,对吗?
张忠谋
是的, 他们没有20纳米的负担,所以可以直接推进16纳米。当我得知苹果的首批16纳米订单被三星拿下时,我震惊了。
那真的是一次巨大的冲击!
我们为20纳米投入了如此多的资金,尽管只接受了他们需求的一半,但仍然投资了数十亿美元。我们本来是指望在16纳米上获得苹果订单的,但现在苹果却选择了三星。
你能想象我的感受吗?
本
当然,这听起来太糟糕了。感觉就像被“套路”了一样。
张忠谋
我不会这么说,但我真的感到震惊。
我立刻给杰夫·威廉姆斯发了一封邮件,内容大致是:我们已经投入了巨额资金来支持 20纳米的生产,并且我们一直指望苹果在16纳米继续与我们合作。但现在我们听说你们把16纳米的首批订单给了三星……
杰夫几乎是立刻回复,他说:“别担心,我下周会来新竹,当面向你解释。”
这让我稍微安心了一些,但当然,还不完全放心。
杰夫确实在下周来了,他向我们解释说:“只要你们的16纳米准备就绪,我们会把全部订单都交给你们。”
这让我彻底放心了,因为这才是我们本来的目标。
事实证明,杰夫言而有信。当台积电的16纳米工艺准备就绪后,苹果仍然将大部分16纳米芯片订单交给了我们。
大卫
可以想象,当时您听到苹果选择三星时的震惊。但这也再次证明了台积电的纯代工模式的价值。
三星是苹果的最大竞争对手,但苹果依然愿意在某些情况下选择三星作为代工厂。
张忠谋
“作为代工厂,我们能看到行业趋势。”
在我的自传里,我写到, “坐在新竹,作为一家纯代工企业,我们实际上能比其他人更早看到市场变化。”
让我来讲一个IBM和高通的故事。
大卫
请讲!
张忠谋
我们一直认为,高通是台积电的一个重要潜在客户。
我们非常希望能拿下高通的订单,因为我们知道高通是一家极具技术实力的公司。
本
这是哪一年的事情?
张忠谋
这要追溯到90年代初,一直到1997年左右。
大卫
当时,高通属于第一波无晶圆厂(fabless)公司之一,对吧?
张忠谋
是的, 高通的创始人欧文·雅各布斯(Irwin Jacobs)创立公司时,甚至比台积电还要早。台积电成立于1987年,而高通比我们还要早几年。
从90年代初到1997年左右,我们一直在努力争取高通成为我们的客户。
但高通一直将主要订单交给IBM。
我经常见到高通的运营副总裁,他就是负责采购的人。他对我们一直很客气,但给我们的业务却非常少。
直到1997年或1998年,高通的态度突然改变,他开始对我说:“我们现在愿意使用台积电了。”
但他没有直接告诉我,他们之前的供应商是谁。不过,我早就从其他渠道知道了——他们的供应商就是 IBM。
随后,高通给予我们的订单量迅速增长,这让我立刻意识到:IBM 半导体部门遇到麻烦了。
IBM的晶圆代工业务,几乎是依赖高通和少数几家小型无晶圆厂公司的订单支撑的。现在,高通的业务流向台积电,这对IBM来说是个巨大的打击。
当IBM发现他们正在失去客户时,他们的下一步举动并不让我感到惊讶。
他们很快找上门来,邀请台积电与他们联合开发下一代工艺——0.13 微米(130 纳米)制程。
大卫
这是哪一年?
张忠谋
1999年。
但我早已预见到 IBM 会做出这样的举动,所以我们当时毫不犹豫地拒绝了他们的提议。事实上,即使我事先没有预见到,我们也绝不会同意与 IBM 共同开发工艺。
IBM 仍然把自己视为“行业的领导者”,他们从来都认为自己是任何合作关系中的“高级合伙人”。
他们的合作模式是——合作方要派工程师去IBM工作。
但如果我们这么做了,我们就会失去独立研发的能力,未来我们将不得不依赖IBM,这绝对不可接受。
此外,在IBM工作的台积电工程师,将不得不适应IBM内部的企业文化,这会造成巨大的沟通障碍。
所以,我们毫不犹豫地拒绝了IBM。
IBM当时非常愤怒,他们仍然认为台积电只是一家“落后的台湾公司”,而他们是强大的 IBM。
于是,他们立刻转向联华电子(UMC)。
联华电子接受了 IBM 的合作提议,但几年后,他们对此后悔不已。
这正是我所说的:作为一家晶圆代工企业,坐在新竹,我们能提前看到市场趋势的变化。
大卫
这可能是个不错的时机,让我们回到“学习曲线”(Learning Curve)的概念。在半导体行业,掌握自己的核心技术和工艺,确保自我掌控能力至关重要。
您能为我们解释一下“学习曲线”理论吗?
张忠谋
学习曲线理论本身很简单,但如果仅仅理解它的表面含义,那就太肤浅了。
最基本的学习曲线理论是这样的:当一家企业生产的某种产品数量越多,它的单位成本就会降低。这最早起源于汽车和冰箱制造行业。随着生产经验的积累,企业的生产效率会不断提高,成本也会下降。
这也是为什么它被称为“经验曲线”(Experience Curve)。当你积累了更多经验,你的效率自然会提高。
这是学习曲线的一个简单解释。
但如果你只停留在这个简单的解释上,以为学习曲线仅仅是“经验越多,效率越高”,那么你其实什么都没有真正学到。
回到学习曲线本身。
布鲁斯·亨德森(Bruce Henderson),他现在被认为是战略管理之父……
大卫
布鲁斯·亨德森创立了波士顿咨询集团(BCG)。
张忠谋
是的。商业经济学中有一个分支叫竞争战略,或者类似的名字。
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曾经是这个领域的一个重要人物,他写了三四本关于竞争战略的经典书籍,每本都有700页,我全都买了。
本
迈克尔·波特的《竞争战略》原始备忘录只有20页,至今仍是最出色的商业写作之一。他曾经是台积电的董事之一,对吧?
张忠谋
是的。在我的自传里,我也写到了关于他的故事。但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今天可能不会详细讲述。
不过,布鲁斯·亨德森的故事,我们会聊一聊。
布鲁斯·亨德森现在被认为是“竞争战略之父”。
他在1970 年左右来到德州仪器,或者更准确地说,他先打电话给德州仪器CEO马克·谢泼德(Mark Shepherd)。
在电话里,布鲁斯·亨德森向谢泼德介绍了BCG的“经验曲线理论”(Experience Curve Theory),并表示:“这一理论将极大地促进半导体行业的发展。”
当时,德州仪器是全球最大的半导体公司,谢泼德对这个理论很感兴趣,于是他邀请亨德森来德州仪器进行演讲。
布鲁斯·亨德森带着比尔·贝恩(Bill Bain),你们应该听说过他的名字,一起来到了达拉斯(德州仪器总部)。
他做了一场非常精彩的演讲,因为布鲁斯·亨德森本人就是个极具演讲天赋的人。
比尔·贝恩站在一旁,看起来像是亨德森的助手。
马克·谢泼德听完后非常满意,决定让德州仪器采用BCG的学习曲线理论。
于是,亨德森派比尔·贝恩进驻德州仪器,而谢泼德则指派我作为德州仪器的对接人。
比尔·贝恩每周三天在德州仪器工作,他被安排在离我办公室很近的小办公室,因为他需要频繁向我请求数据,比如:德州仪器的成本结构、产品的定价、各类集成电路和晶体管的生产情况。
每当他得出有趣或有价值的结论时,他都会第一时间与我讨论。
我们合作得非常愉快,持续了大约两年,甚至更久。比尔·贝恩每周一从波士顿飞到达拉斯,待到周三或周四晚上再回去。每次回波士顿,他都会向布鲁斯·亨德森汇报一周的工作进展。
这段经历让我深刻理解并掌握了学习曲线理论,并且一直应用至今。
我发现,这个理论是一个极其强大的思维工具。
本
学习曲线对半导体行业的影响非常深远,对吧?
在半导体行业,公司需要尽快度过低产量阶段,最好是完全避免长时间停留在低产量状态。
行业的回报最终会流向拥有最大产量的公司,因为他们的成本最低,他们能吸引所有的订单,进而可以把利润再投资到下一代工艺中。
这就形成了一个正向循环:拥有最低成本 → 获得最多客户 → 进一步降低成本 → 形成长期竞争优势。
所以,
从学习曲线和全球化的角度来看,最终半导体制造行业只会剩下一个赢家。
张忠谋
是的,学习曲线的逻辑就是这样的。
但后来,有一天,比尔·贝恩来找我,他对我说:“我现在告诉你的事情,除了BCG以外,你是第一个知道的。”
他告诉我,准备离开BCG,自己创业。
本
为什么?
张忠谋
我问了他同样的问题。他回答说势在必行。
(
聪投注:
1973年,比尔·贝恩离开BCG,创立贝恩咨询。他希望建立一家与BCG不同的新型咨询公司,强调与客户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而不是只提供单次的咨询建议。贝恩专注于少数高端客户,并提供深度服务。
1984年,比尔·贝恩进一步创立了贝恩资本。这是一家私募股权投资公司,初期资金主要来自贝恩咨询的合作伙伴们。)
本
台积电几乎是全球唯一一家非美国西海岸的市值达万亿美元的公司。它在全球科技行业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创造了一个难以置信的成功故事。
您是否认为,这样的成功,在当初看来是不太可能实现的?
张忠谋
不太可能?这是你的看法吧?台积电的成功是“低概率事件”吗?
本
我是说,您创办台积电时已经56岁了,这本身就已经很了不起了……
张忠谋
我不会跟你争论这个问题,我只是出于好奇才问的。
我从来不觉得台积电的成功是不太可能的。当然,它的规模和重要性确实超出了我的最初预期,但也没有超出一个数量级那么多。
本
但最初的计划不是在建设Fab 2(第二座晶圆厂)后就停止吗?
张忠谋
不是。那只是最初阶段的想法,但我们从来没有真的打算停在那里。
刚才我们才谈到了学习曲线,如果真正理解学习曲线,就不可能只建两座工厂就停止。
如果我对学习曲线一无所知,我可能会说:“好吧,也许我们建两座工厂就够了。”
但我是学习曲线的忠实信徒,所以我们绝不会只停留在Fab 2。
本
我之所以说台积电的成功是不太可能的,是因为当时有太多因素让它看起来像是一个糟糕的生意。
在台积电成立初期,“无晶圆厂模式”(Fabless)尚未真正形成。您早期的客户几乎全是IDM,比如英特尔这些公司。但他们只把自己不想生产的产品外包给台积电,也就是说,台积电一开始只能接手“别人不要的订单”。
您当时预见到了“无晶圆厂模式”的崛起吗?还是说这只是一次幸运的机遇?
张忠谋
不,
我预见到了无晶圆厂模式的出现。
事实上,就在两个月前,我才刚和第一位开创无晶圆模式的人共进晚餐——戈迪·坎贝尔(Gordie Campbell)。
他在我离开通用仪器前的最后几个月来找过我。但当时,他并不知道我要离开通用仪器,事实上,我自己也还没决定要离开。
(
聪投注:
张忠谋1983年离开德州仪器后,短暂地在通用仪器(General Instrument)担任过总裁,但这段经历很短暂,不超过一年。)
他来找我是想融资,他想让通用仪器投资5000万美元,来创办一家新的半导体公司。
我问他:“你有商业计划书吗?”
他说:“没有,所有的计划都在我脑子里。”
我说:“不行,我至少需要一份商业计划书,我要向通用仪器的董事会汇报。”
他答应说:“好吧,我会在三周内寄给你。”但三周过去了,商业计划书却没有寄来。
我对此仍然感兴趣,因为我知道他在创办公司方面有很好的声誉。于是,我主动打电话给他,问他计划书怎么还没寄来。
结果,他在电话里对我说:“莫里斯(Morris,张忠谋的英文名),不好意思,我没有寄给你,因为我不需要你了。”
我问:“为什么?”
他说:“我不再需要 5000万美元了,现在我只需要500万美元,而这笔钱我可以很轻松地筹集到。”
我问:“为什么你突然只需要500万美元?”
他说:“因为我决定不建晶圆厂了。”
你看,
这就是我第一次意识到“无晶圆厂模式”即将到来。
之后,又有另一个人来找通用仪器,他已经创办了一家公司,叫Atmel。Atmel也是一家没有晶圆厂的公司,他们想让通用仪器帮他们代工晶圆。
当时,通用仪器的晶圆厂有大量空闲产能,所以我告诉通用仪器的半导体部门经理:“好吧,和他们合作吧。”
大卫
唐·瓦伦丁有一句很经典的话,他在创建红杉资本时曾说过:“我有一个优势,那就是我知道未来是什么样的。”
听起来,您也预见了半导体行业的未来。
张忠谋
至少我有了一点启示。
当时,Atmel和通用仪器仍然存在管理上的分歧。
Atmel希望按照自己的方式运营晶圆厂,而通用仪器的半导体经理则坚持要按自己的方式管理工厂。
但毕竟,晶圆厂是通用仪器的资产,他们当然希望按照自己的方式运营。
这让
我很早就看到了一家代工厂所要面临的困难和机遇
:
困难在于,你必须满足多个客户的不同需求,而每个客户都希望工厂按照他们的方式运行。
优势在于,你可以服务大量客户,而不是依赖于某一家。
本
张博士,我们真的非常感谢您能接受这次采访!
张忠谋
很好,很好。这次访谈很愉快。虽然已经很久没有这样长时间地接受采访了,但我很享受这个过程。
本
谢谢您愿意与我们分享这么多故事。
(注:以下内容是主持人本和大卫在访谈后的讨论部分)
本
我们想对这次访谈做一些复盘,聊聊我们的分析、结论,以及在跨越大洋回家后的这几天里,哪些内容仍然让我们回味无穷。
大卫
完全同意。对我来说,这次访谈非常重要,因为它就像是在记录历史。我不想打断张忠谋,插入商业模式方面的讨论,这种时候,最好的做法就是让他尽情讲述,然后我们再来进行分析。
本
是的。幸运的是,我们已经形成了一套分析框架,所以我们就按照这个工作手册来进行吧。
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