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国家发展改革委
国家发展改革委新闻宣传、信息公开、服务群众的重要平台,及时发布权威信息,解读重大政策,提供政务服务等。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科普中国  ·  什么是Transformer模型?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国家发展改革委

践行“两山”理论 推动产城融合发展——云南省弥勒市太平湖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创建经验

国家发展改革委  · 公众号  ·  · 2022-02-07 15:21

正文


【示范园概况】弥勒市太平湖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位于云南省红河州弥勒市,距主城区9公里,核心区1.6万亩,辐射带动区29.1平方公里,涉及6个行政村,1.5万人,以高原特色现代农业、旅游业、生态康养业为主导产业。示范园以特色现代农业为基础,以生态保护为主线,以特色小镇建设为抓手,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为目标,依托自身资源禀赋,着力打造产城融合型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目前已累计完成投资19.69亿元。


示范园自2016年启动建设以来,积极探索形成适合自身发展的农业农村产城融合发展模式,坚持向生态要效益,向创新要动力,向绿色要发展,在打造平台载体、加速产城融合、强化要素保障等方面持续发力,全力推动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和服务业有机结合,加快推进太平新城建设步伐,实现了环境生态优美、土地效益升值、农业产业链延伸、群众收入增加、新城有序开发的良好发展局面。2020年示范园实现总产值15.2亿元,比2019年增加1.47亿元,增长10.7%,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0∶20∶70,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9万元,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8.3%,走出了以生态文明建设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新模式、新路子,示范园成为推进产城融合发展的成功典范、打造世界一流健康生活目的地的新样板,争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创新基地。


示范园鸟瞰


一、主要亮点


(一)产城融合拓展城市空间


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围绕“现代田园城市、健康生活福地”的城市定位,统筹考虑太平湖示范园产业结构、城镇布局、人口居住、基础设施等因素,合理规划各类功能区,高标准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生态康养智慧的弥勒副城——太平新城,丰富弥勒“一主”(主城)、“两副”(东风新城、太平新城)空间格局,延伸城市功能,彰显“世界花园、天下太平”形象定位。依托融创太平湖国际生态旅游度假区项目,打造集国际会议、体育运动、旅游休闲、生态康养等于一体的产业业态体系,实现产业发展、城市建设、人口集聚互促融合。统筹抓好太平湖周边村庄规划,深入实施美丽乡村建设,着力改善周边村庄排污、供水、道路、绿化美化、村民活动中心等基础设施,促进片区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大对小太平村发展乡村旅游、种植绿色蔬菜的扶持力度,累计投入资金4500万元,完成道路、给排水、景观、文化娱乐设施建设,力争在2021年内创建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太平湖周边村庄人均纯收入高于其他地区1000元左右。


(二)产城融合打造发展平台


按照“无中生有、有中出奇、奇中求优”的思路,以特色小镇创建为抓手,在生态修复的基础上打造特色景观,引进国际国内知名木屋企业合作开发木屋博览园及成立现代木结构建筑研发中心,建设集生态休闲旅游、森林木屋体验、木结构研发、康体养生于一体的太平湖森林小镇。打造出绚烂多彩的万亩森林花海、独具辨识度的大地艺术(太平公主)、湖光山色的滨水湿地,与周边田园风光、民居风貌有机融合,促进产城人文深度融合。目前,小镇已投资15.05亿元,完成国际会议中心、游客服务中心、森林花海休闲旅游区、木屋展示及房产露营区、生态木屋康养区、石漠化地质公园、生态艺术展示区、智慧指挥中心等建设。2019年小镇顺利通过4A级景区评定,获得“云南省特色小镇”命名授牌,2017年以来累计接待海内外游客213万人次,旅游总收入为2.5亿元。


(三)产城融合筑牢生态底色


示范园处于山坝接合部,具有典型的喀斯特地貌,90%以上为山地类型,坡度大、土层薄、土地生产效率低,经历了“人增—耕进—林草退—石漠化”的持续演变。示范园创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按照“绿化—美化—彩化—香化”梯度发展,做好治土、改水、截污、植树、造林、做景文章,因地制宜开展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累计完成山地石漠化治理12000余亩、花卉苗木草种植6680亩,打造园林小品200余个,绿化覆盖率达到80%,形成了山顶生态林保育带、山腰绿化景观林过渡带、山底复合农林缓冲带、湖滨防护林隔离带、湿地水生植物净化带组成的立体综合生态修复体系。昔日的荒山荒坡,如今已是中国森林养生基地、中国人气文旅小镇、云南省文化创意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成功承办“中国天然氧吧”2020年创建活动发布会暨第二届“中国天然氧吧”产业发展大会,生态颜值和经济发展质量明显提升。


(四)产城融合助推产业转型


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延链补链强链,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打造示范园、生态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康养联合体。大力实施订单农业,做大绿色有机蔬菜、苗木种植等产业,产品定向供应示范园内企业。依托弥勒农产品交易市场、滇东南农产品交易中心,探索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经营模式,高标准配套建成屠宰场、冷链物流设施,入驻商户2920家,年交易额约20亿元,服务人口超过15万人。依托中国弥勒电子商务创业园建设,打造电商服务平台,促进电商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2020年举办各类活动600余场、培训1.5万人,实现电子商务年度销售额4200万元。示范园建设带动太平湖周边群众通过土地流转收租金、就近务工挣薪金、返租投资经营赚现金,户均增收5万元以上,得到了CCTV-7两会特别节目《聚焦三农》、CCTV-13《朝闻天下》、CCTV-2《正点财经》的关注和报道。


二、特色政策措施


(一)健全体系,整合资源


构建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有关部门各司其职的组织体系,在干部配备、政策制定、财力投入、工作部署上切实体现重中之重的要求,高位推进示范园创建工作。整合石漠化综合治理、陡坡地治理、旅游交通环线、美丽乡村、土地整治、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特色小镇创建等项目资金,合力破解发展难题,努力提高产城融合示范园工作水平。


(二)筑巢引凤,固巢留凤


示范园遵循“政府引导、企业为主”原则,建好金窝子、引来金凤凰。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打破要素瓶颈制约和体制机制障碍,积极引进“大企业”、打造“大产业”、培育“新主体”、搭建“新平台”,引进云南太平湖投资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融创中国控股有限公司等企业进行投资开发,激发产业融合示范园发展活力。持续强化要素保障,多渠道保障示范园用地需求,累计解决土地指标近700亩,对进驻园区企业实行“一企一策”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园区与中国农业大学、上海应用技术大学、西南林大等高校研发团队建立紧密合作关系,着力打造红河花卉研发中心,并成功申请19项发明专利。建成张志国院士专家基地、云南省首个高层次人才休假基地。


(三)跨界融合,平台驱动


积极探索“农业+环保”“农业+旅游”“农业+特色小镇+美丽乡村”“农业+山地赛车”“农业+庄园经济”“农业+文化”“农业+大健康产业”和“农业+科技”八大模式,将资本、技术、资源要素进行跨界集约化配置,以农业为基本依托,以发展特色小镇为抓手,通过产城联动、产业集聚、技术渗透、体制创新“四位一体”打造优势平台载体,加快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和销售、餐饮、休闲及其他服务业有机融合,实现农业产业链延伸、农民收入增加和城乡扩面提质。


(四)四众联结,共享发展


示范园建立“四众”分享利益联结新模式,将企业利益和村民利益良性“捆绑”,使企业生存有基础,村民致富有保障。 一是 众租,通过土地流转方式解决传统农业碎块化问题,确保村民土地流转收益,目前已流转土地1.6万余亩,村民每年获得土地租金1100余万元,部分土地经企业整理后返租给有投资需求的农户建设家庭农场。 二是 众参,积极吸纳和引导周边村寨建档立卡贫困户、闲置劳动力参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建设,企业与当地农民利益共享,确保农民资产保值增值。截至2021年5月底,示范园入驻企业29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2家、省级龙头企业4家,带动就业5000余人,助推20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顺利脱贫。 三是 众创,利用示范园、特色小镇发展平台,鼓励当地农户进行创业,积极协调金融机构给予小太平村每户30万元乡村振兴贷款支持,大力发展民宿和农家乐、物流运输、农事体验,带动村民盘活土地或房屋资产,进一步增收致富,培育农业经营主体12个。 四是 众筹,以“双赢”“多赢”为理念,充分利用好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弥勒市设立产业基金,为示范园提供融资担保,累计投入示范园基础设施建设资金5.2亿元,发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2亿元,撬动社会资本15亿元。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