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F博物馆-第124期
▼
▼
▼
作者:宋壮壮
GIF博物馆收到了一份特殊的投稿,这组作品的作者宋壮壮生在长在北京,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毕业之后,就去了哈佛大学攻读城市设计硕士,之后又回到这里,为家乡的城市建设效力。
他在工作之余完成了这些小作品,用动图的形式为我们一一讲述了京城16个区划的沧海桑田,这些知识和他的专业息息相关。他说:“我在一些实践过程中逐渐意识到,市民们更多地理解自己的城市,对这座城市的发展会起到积极的作用。选择通过GIF作为沟通的桥梁,是因为它足够亲民。”
循环往复,永不停息,是城市运转和GIF播放共有的特性,对于这一点,宋壮壮有着清晰的认知。很高兴看到这样的探索,感谢他的这些不局限在美学范畴的GIF实验,以及背后所依托的胸怀。
▼
海淀区
北京有很多地方因水得名。海淀作为地名,最早见于元代,与后海、中南海里的“海”字一样,蒙古人用它表示湖泊。尽管我们今天已经很难再想象中关村漂浮在一片沼泽上的样子,但“海淀”曾经是名副其实的,乃至后来明清的一代代皇帝们都选择把园林建在这里。
得名时间:元代
曾用名:海甸、第十三区等
▼
通州区
通州位于与海淀区正相反的方向,但它的命名仍然与水有关。通州一带从汉代起便被称为潞县(如今通州区还有很多地方以潞河命名),而到了金朝,海陵王完颜亮在迁都北京后对北京的很多地名都做了调整,其中就包括取“漕运通济”之意,将当时是大运河北端点的潞县改为通州。
得名时间:金代
曾用名:潞县、漷县、通县等
▼
门头沟区
如今在门头沟主城区里有一条沟穿城而过,它当然就是门头沟啦,沿着门头沟往西走四公里地便到了门头口村,你会发现,有一座(曾经是好几座)过街楼架在沟的上方,过街楼的券洞俗称圈(四声)门,它也是从北京进入矿区的第(头)一座门。京西一直是重要的煤矿产地,这里作为古道上的重镇得以兴旺,于是这门、这沟,便成了整个城区的名字。
得名时间:不晚于清代
曾用名:京西矿区等
▼
石景山区
正如门头沟有其沟,石景山亦有其山。这座山海拔171米,属太行山余脉,山上现存金阁寺、碧霞元君庙等古迹,曾享有“燕都第一仙山”的美称……既然是此等仙山为啥之前我们不太知道呢?因为它结结实实地被首钢厂区挡住了……随着首钢搬迁后厂区逐步改造,也许它会再次回到我们的视野中。
得名时间:不晚于明代
曾用名:石经山、石径山等
▼
大兴区
我们提过海陵王,在弑君篡位后将都城从上京会宁府迁至中都(现在北京西城至丰台一带)。当时中都所在地仍属析津县(辽代命名),海陵王便先后把它改为永安县和大兴县,表达了他对新国都的美好祝愿。可惜不过六十年后,中都就被元军攻破,逐渐荒废,只有大兴的名字流传下来。到了清代,大兴县基本就是现在北京中心城区的东半边,包括今天的东城区、朝阳区、顺义区和大兴的东部,在民国和解放后经历过多次行政区调整后才达到今天的范围。
得名时间:金代
曾用名:析津县、永安县、南苑区等
▼
密云区
如今河北丰宁县南部有一座海拔两千余米的云雾山,得名于“山藏云雾”的状态,其实它还有一个名字,就是密云山,最早的密云县也正得名于此。后来在东魏时因为战事影响,密云县从丰宁一带南迁至今天密云县城之所在,也就离密云山远了一些。
得名时间:北魏
曾用名:檀州、燕乐县等
▼
延庆区
如今延庆一带在金时被称作缙山县,元代沿用。第四位皇帝仁宗便出生于缙山县,他登基后便升自己的出生地为龙庆州(如今延庆区内仍有龙庆峡)。在明朝初年被短暂地废除之后,永乐十二年又重新设置了隆庆州。不过后来明穆宗的年号便是隆庆,于是为避讳改作延庆州。
得名时间:元代
曾用名:居庸县、缙山县、龙庆州、隆庆州等
▼
朝阳区
在解放初期,如今朝阳区的主体部分叫做东郊区——在当时看来,三里屯、望京、CBD这些地方当然是郊区啦。不过与“东郊”相应的“西郊”那时候已经被称作海淀区、石景山区了,所以后来就将东郊区也改成了一个更具体的名字——朝阳区。朝阳二字来自朝阳门,这座每天迎接着朝阳的城门命名于明代。在南京的明城墙上也曾有一座朝阳门,它同样也朝向东方。
得名时间:1958年
曾用名:东郊区
▼
丰台区
丰台的来历向来有所争议,在清代的《日下旧文考》中用大量篇幅阐述了几种推测孰优孰劣。其中一种说法是丰台演化于金元时期的一座“远风台”。这座高台在今天玉泉营以西,它的主人韩氏兄弟都是元初的官员,常邀请志趣相投的同僚来此宴游。他们的一位朋友曾如此记述:“地偏而嚣远,土腴而气淑…植花木,凿池沼,覆蒉池傍,架屋台上,隶其榜曰远风…”好一幅田园诗般的景象!也许,远风台作为一处景观和地标就这样在民间流传,并渐渐地简化成风台,后来又被写作了丰台。
得名时间:元代
曾用名:宛平县、良乡县、南苑区等
▼
昌平区
西汉初年,吕后专权,在位期间为多位外戚封侯,其中有一位刘太被封昌平侯。昌平侯国仅仅存在了六年时间,刘太也在吕后逝世后很快就被大臣们杀害,但昌平作为地名则一直沿用下来,从昌平县到昌平区,位置也并没有很大的改变。
得名时间:西汉
▼
平谷区
翻开一张北京的地形图,你就会发现平谷这个名字真是太贴切了。早在西汉初年,就在这片三面环山的平原上设立了平谷县,它也断断续续地被这样叫到了今天。
得名时间:西汉
▼
房山区
房山有座大房山,我是认真的。大房山属于太行山余脉,据说早在秦代就已经有大防山这个名字了。它是从北京小平原到西部山区的第一道屏障,也许“大防”正是得名于此。后来大防山也被称做大防岭,“防”和“房”常常可以互用。大房山还是金朝皇陵的所在。元代开始在这里设房山县,并沿用至今。
得名时间:秦代
曾用名:良乡县、奉先县、周口店县、燕山区等
▼
顺义区
唐代初年与东突厥汗国屡次交战,但李世民和东突厥的小可汗突利可汗却关系很好,结为兄弟。后来突利可汗甚至与大可汗颉利可汗决裂,归顺大唐。唐灭东突厥后,在东突厥原有领地上设置众州府,其中的顺州就在今天的顺义区,突利可汗亲为都督。天宝年间,顺州被改为顺义郡。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顺州也是安史之乱后被割让给契丹的燕云十六州之一。
得名时间:唐代
曾用名:顺州、归顺州、归化郡等
▼
怀柔区
“怀柔”一词最早出现在诗经里:“怀柔百神,及河乔岳”,后人为之作注:“怀,来也;柔,安也”。后来便逐渐出现了“怀柔政策”——用政治手段将其它民族或国家招来安抚。如上面所说,在尝到这种政策的好处后,大唐便在今天的顺义一带设置顺州,不久后又在它的北边设立了归化郡,它所管辖的县就叫作怀柔县。
得名时间:唐代
▼
东城区、西城区
终于来到了最中心的东、西城!对于北京这座拥有一条强大中轴线的城市而言,把它分成东西两半再自然不过了。然而,因为中轴线上依次排列着几个大家伙,这条分界线并不是一条直线,而是曲曲折折的。另外,东、西城的形成也经历了不断合并的过程,从解放初的九个区(第一——第九),到七个区(东四、东单、西四、西单、崇文、前门、宣武),再到四个区(东城、西城、崇文、宣武),直到现在的两个区。如今坊间盛传东、西城即将进一步合并,但考虑到它的复杂性,大部分政府官员和专业人士都承认,这一调整存在可能,但还需要更多时间来论证。
得名时间:1958年
曾用名:东四区、东单区、前门区、崇文区等(东城区),西四区、西单区、前门区、宣武区等(西城区)
▼
读过这十六个城区名字的故事,你可能会发现,这不就是北京一部小的建城史嘛。房山、海淀、密云、平谷等几个名字向我们清晰地展示着北京的山水格局,而历朝历代又通过昌平、顺义、大兴、延庆这些地名把它们的印记留到了我们今天的城市。其实不仅是这些区名,想想看,没有任何一个地方的名字是凭空而来的,它们的背后都有特定的时间、地点、人物——它们都是故事。相比之下,北京的故事尤其多。
别错过你身边那些有趣的故事。
▼
图文由GIF博物馆独立整理编辑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申请授权:[email protected]